6姐夫

引子:努力改变命运,先学学许慎老先生对字做个考究。命运,两个字的组合词,命,不用讲,天命天命,天生地长,老天让你在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命;运,则好玩的多,运,用也。用,庸也。

“用”是一个中间词,类似的词有“通”,“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通都是运。

其实所谓命运的说法,都是马后炮,说书人,更愿意用大势所趋这个词。

所谓大势,不光历史会推着人走,社会也会。

转眼间,同三来到这个世界快一个月了。

惠娘的秀才姐夫也返乡了,此番乡试落榜是情理之中,毕竟江南之地竞争太厉害了,能录取的除了文章好,还要足够好的运气,运气这事毕竟玄乎,毕竟看不透。

能看透,就没有命运这个说法了。

松江府的秀才难考,道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考的人多。

考官又特么公正,没有点真才实学,实在难以服众,毕竟中榜的文章都被府衙张贴出来,印刷成册,想要以次充好,就去堵堵悠悠之口吧,作弊就另说了。

如此,松江府的秀才无一不是人精,单纯靠苦读书,功名之事就别想了。

这样,也养成了秀才们的傲气。

当然,秀才的傲气,是内在的,在场面上,在表面上,他们都是彬彬有礼,文雅大方,绝对的我辈楷模。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秀才姐夫就是这样的人。

姐夫等乡试放榜后第三天就回来了,把家中安顿好,第二天到老丈人的家中来报平安。

此番应考,他离家已有半年,今年开春之后,就与同学结伴去了应天府。

秀才家中的大小事务也有赖于双方父母的支持。

别看柳屠夫对同三颐指气使,横眉冷对;但是对他的秀才女婿,那是一个百依百顺,客气加补贴。

去年秋天,女婿中了秀才,大庭广众之下,别人就不称呼他“柳屠”,而是“胡秀才的岳丈”。

两家人关系自然不必说,好的很。

柳家两姐妹,好的不得了,惠娘但凡有点好的吃食,就会送去姐姐那里,其它的就不用说了,小外甥的衣服,她都给做了不下十套。

秀才姐夫姓胡,名谨言,家中三辈之内是做瓷器生意的,规模很小,卖些锅碗瓢盆,铺面也就一间,家门倒是与柳家门当户对。

胡秀才本身天赋很好,从小是个读书的种子,诗词曲调尤其擅长。

可能是早年过于沉醉风月,对文章疏忽了,等有了孩子后,才开始发愤图强。

胡姐夫虽然一直读书,中秀才也是成婚多年之后,柳屠夫当初并不是高攀。

不过秀才功名已经了不得了,胡家不用交税了,之前每年要出一笔银子来替代出役,现在也不用了。更重要的是,胡姐夫的圈子发生了质变,如果他要工作,最差也能做个教书先生或者到衙门里做个书吏。

胡家是纯粹的商家,城外也无地,每年二十亩地的税额自然不能浪费,柳家的十几亩田都在秀才名下,就是不用交税,每年省下好几石稻子。

这些都是惠娘说的,同三看得出惠娘对她姐姐的羡慕,哪个女子不想自己的夫君是个才子。

八月二十九,黄道吉日,宜出行,嫁娶,动土。秀才姐夫上门。

同三自然也是在一侧欢迎,当然他的存在感不高。

学着前世的礼节,同三刚要往前靠,来个握手之类的动作,不曾想,刚迈脚就被柳屠夫一眼瞪回,阿娘拉了拉他,试图安慰。

主角自然不是他,就在前方。

只见姐夫一身蓝衫,戴着方形秀才帽,蓝色的,就像倩女幽魂里的书生戴的一样。

胡姐夫的仪表堂堂,已经到了不用衣装来撑场面的地步了。尤其五官,更是精致,蚕眉横卧,大眼睛,双眼皮,略微蓄起的胡须,标准的国字脸,真的是天堂饱满,地阁方圆。

身材适中,不胖不瘦,放在这松江府,也绝对是上等的样貌。

这些都是外在的,最关键的是一身才子风韵,走下马车,挺立的身姿,卓尔不群,什么叫鹤立鸡群,这就是,在一群土鸡之中,落入了一只白鹤。举手动足之间,尽显风采。

表情控制得特别好,老远一看就感觉春风拂面。

惠娘的姐姐抱着孩子跟在后面,她比惠娘高许多,人长得也白,也胖,打扮得也比惠娘要好百倍,惠娘今天把最好最贵的衣服都穿了出来,在姐姐面前依然是乌鸡见凤凰。

天气凉了,姐姐月白色襦裙外披了一件大红披风,小步勤挪,明显地一副贵妇的形象,郎才女貌,不,应该是两口子都是才貌双全。

同三与惠娘两口子就不够看了,寒酸倒不至于,低好几个档次是必须的。

离铺面大老远,见到柳屠夫的身影,姐夫长揖作礼,声音响亮,“老泰山在上,不才小婿拜上。”

等到了近前,再是一拜礼,柳屠赶忙还礼,“秀才公折煞老夫了。”惹得围观的人,哄堂大笑。

胡谨言秀才继续向岳母、妻妹分别施礼,无不周全。

只是无视了旁边的同三,同三在他们身后也是逼仄得不行,众目睽睽之下,也是脸面尽无,觉得手脚无处放置,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压力。

“老子就这么不讨人待见?”同三在心中骂道。

秀才一边走一边对柳屠夫说,“小婿此次乡试,未能为乡梓争光,实在是有损岳父岳母大人关爱厚望。”

人群中反响自是不凡,街坊邻居都在议论柳家的好女婿。

众人让开,柳屠夫在前,亲自将胡秀才引进内堂,丫鬟们上茶。

按说,早晨,柳屠就让同三去买鞭炮,被赶到的柳二给挡回去了,“大囡家的还没中举,你这样弄,会惹来笑话,对女婿名声不利。”

这才作罢。

惠娘这边将姐姐领到自己的卧房,两姐妹凑在一起说起来悄悄话,屋内也不时传出笑声。

不争气的同三,原主心态爆发,跟在众人后面,想一起进堂屋。

结果,柳二在前方一挡,柳屠回头三角眼一瞪,同三顿时回转。

同三只剩下一个去处,就是厨房,这里也用不到他,他只是瞎转悠。

今天秀才登门,柳家请了厨子,尽管只有两个席面,也是很正式的那种。

屋子里怎么样的交流,同三不清楚,厨房里的交流他还是听得清的,有趣的是,厨子就是他去同知那里教着做饭的那些人。

带头的自然是蒋大,见到同三过来,也是亲切,自然不敢托大,反复地讲,今天来班门弄斧,班门弄斧,还请师傅多指教。

同三算是第一次听别人称呼自己为师傅,心中不免有些小涟漪,强烈的认同感。

再看看今天的菜品,八菜二汤,剩下的都是压桌碟。

也很好做,卤肉是现成的,其它的都是常见的食材,没啥上档次的。

再看看这些厨子们的准备工作,也是相当完美,完全是自己在同知厨房教的那套,此时大部分菜品已经都处理好了,就等上灶。

一个月不见,进步巨大。

不错,孺子可教。

忍不住表扬几句,蒋徒弟蹬鼻子上脸,又开始问问题了,也是这些日子里,做菜的不顺畅感觉。

人就是这样,遇到好学肯学有天赋的学生,就恨不得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于是,同三也不留后门,把前世的一些做菜窍门滔滔不绝。

什么热锅冷油,炒至断生即可,不同食材如何加工,味道如何搭配,同三的教法也很有趣,这些人大多识字不多,教材是不可能编写的,他将做菜的道理编成口诀,就是顺口溜,让他们熟记,与惠娘一样,这些人的记忆力好得出奇,通常,同三说一遍,他们就记住了。

最后,露了一小把,来了个软兜长鱼,淮扬菜里第一名菜,这些人做的还是响铃长鱼,还剩了十来条,就借着这个机会。

长鱼就是鳗鱼,软兜长鱼的做法比较麻烦,光浸熟就要两刻钟,还要加大量的盐与香醋;猪油和大蒜炒制,调汁收工。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浸熟,使得长鱼肉质更加紧致,这是淮安大厨不传之秘,今天让这些人免费得到了。

这个功夫的价值,厨子们都是清楚的,松江府最豪华的酒楼,寻味居的第一招牌,据说每年百两银子养了一个厨师,专门做这道菜。

这个时代,不光厨艺,只要是手艺,都是师徒相传,师傅肯定要留几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许多真实的例子。

而且教徒弟的方式,如果不是衣钵传人,师傅从来不多言,徒弟们只能看,不能问,学好学坏,就看悟性。所以世间半吊子厨师多,真正的大厨凤毛麟角。

像同三这样的师傅,同样是凤毛麟角。同三在同知家厨房里的那段耳提面授,已经让他们在松江府内的厨师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至少不是半吊子厨师。

厨子们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他们也正式起来,把同三扶住,摁在椅子上。然后蒋孙两位厨子打头,几人一起跪拜、敬茶、起咒,一道程序走下来,算是正式拜师。

起咒很有意思,时人信鬼神,咒语都是不得好死之类的话。

同三大咧咧地摆摆手,欣然接受了众人的礼节。

在席面结束之后,徒弟们等着收碗。

同三也开始了正式授徒第一课,他坐在椅子上,讲起了做菜的道理。

菜品的标准,无非是颜色搭配与口感,颜色也包含造型;口感不仅仅是味道,还有对食物的咬动的感觉。味道的发出,影响因素有食材的搭配,单个食材的加工工艺,炒制的火候等,对食材的咬动感,可能因人而异,但也有共性的地方,为何果冻大家都喜欢,不是味道,而是果冻通过口腔所带来的滑动,满足了人们对亲吻、抚摸的渴望。

所以一个好的厨师,对菜品的评价标准,绝不仅仅是色香味三种,还有口腔的物理感觉。

前世的大厨,就告诉他,在调料丰富的年代里,最终决定因素是食物经过口腔的物理刺激,味道只是一个基础的东西,物理感觉才是最终提升的关键。

就像佛洛依德所说的,最初的感觉形成,必定会影响一生。

牛肉的熟烂和猪肉是完全不一样的,牛肉要保证一定的韧性,还要容易咀嚼,这就是烹调的技术,大厨还讲到,观察一个人,应该了解他的口感,对味道的敏感度如何,如何咬动咀嚼食物,这个过程是不能欺骗别人的。

狼吞虎咽和过细地咀嚼,这两种特征,都反映了此人的味觉体验不好,也反映了人品,在做事的时候,没有节奏感,就像孔夫子反复提及的过犹不及。

狼吞虎咽是不及味,而过细咀嚼又是品味过了,这两种人,都容易沉溺于身体欲望当中去。

吃也是个技术,也讲究火候与时机。

这些道理徒弟们都闻所未闻,想想也是在理,至少知道做菜的基本要求了,不用多久,他们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看徒弟们听得认真,同三脑海中突然感觉一片光明在前,是呀,为何不整个酒楼。

自己不是一直想离开柳家,酒楼就是最好的由头和方式,柳屠夫不懂酒楼,他自然插不上手。

况且,酒楼的股权设计得复杂一些,他真要去,也自然会有人阻止。

阻止的人,就在眼前,就是这些徒弟们。至于其他人,到时候再说。

真的是机缘巧合,有了最好的助力,这么大的人力资本。

本来,他想着随便教教这些徒弟,现在不同了,他需要厨师,最好是大厨。

应该改变一下教学的方式了,系统地将前世的所学,交给这些徒弟。

同三想到自己每天下午都要去城外牲口市处理鸭绒,下午也是个大空闲,还是能抽出身来。

就对徒弟们讲,如果要学的话,就去那边,每天一个时辰,也不耽误他们到外面去做席面。毕竟他们现在做的都是小席面,四五桌到头了,一个时辰就搞定了。

也看时间,如果大家有事,不能过去,就停课,无所谓。

每天至少教他们一两个菜,不过刀工还是要他们自己练,而且,他们的刀确实不行,必须要让铁匠亲自打造,钢火要好。

其实在同知府内那天,同三走后,徒弟们就学着同三的模样,用萝卜练习着雕刻一些花鸟,上手也是快;再加上掌握了一些配菜与布菜的技巧,请他们做席面的也越来越多了。

听到同三要系统地教他们,这些徒弟自然是高兴不已,在蒋老大的带领下,赶紧再拜。孙厨子的堂弟媳妇更是感激得热泪盈眶,这同三师傅就是上天排下来的福星。

她家中负担沉重,丈夫死后,就是自己照顾着老婆婆和孩子们,蒋孙两人仗义,每次席面都带着她,工钱也是平分,她虽然拿着有些理亏,但也没有办法。

上次同三出现,将快了搞砸的席面给救了回来,他们的活就越来越多了,好歹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不用东凑西借的。

同三今天所说的,简直就是给了她们一个美好的可以触摸到的前景。

同三没有阻拦,接受了他们的拜礼,同时,也知道他们的不易,就讲到,如果他们的亲戚朋友有想学的,一并过去即可,不用那么多讲究。

毕竟,仅仅这七八个人,开个酒楼还是不够的。

晚饭后,同三与惠娘说起此事,“阿弟,你还会烧菜?”一副很惊奇的样子,想了想也对,这熏卤肉和月饼不都是同三教她做的么。

“阿姐,我会的还很多,不信的话,你等半年再看看,到时候,别吓着你。”

惠娘也是好奇,第二天下午,她自然也去了牲口市那里,看看同三如何教徒弟。

这日,徒弟们早早地就在牲口市那边等候了,同三先带他们到铁匠铺里,请铁匠用熟铁打了几口炒锅,还有每人一套刀具,每套三把刀,一把通用的大刀,一把厚重点的斩骨刀,另外一把就是小的雕刀,这也是前世大厨的必备,一把菜刀包打一切,只是传说。

工具是最重要的,厨子没有好刀好锅,做不出好菜,这是厨子学习的第一步。

这些刀具也是很费钱的,尤其钢火要求高,惠娘先用自己的钱付的,毕竟这些人还不是随意能拿出十几两银子的人。

炖锅、砂锅这些,也一一置办了,牲口市的柳家宅子,被柳四叔收拾出一间堂屋,专门用来教这些徒弟。

打刀的过程其实简单,但是同三对苏铁的质量不满意,愣是让铁匠用上好的闽钢。

这也算是同三正式认可他们这些徒弟了,同三前世翻过国家二级厨师的教材,虽然细节有些模糊,但大致的纲要还是记得的,就用这个来教他们,无论男女。

当然也加了很多自己和前世师傅们的感悟。

这些徒弟,在此世的伦理下面,已经是自己的人了,这个布局,关乎他与惠娘未来,这也是让惠娘一起来的原因,要想在松江府城立足,过得自由一些,这么繁华的地方,以同三的身份,一座酒楼是必须的。

命运从来不是被改变的,而是一种创造,顺乎大势的创造。

而同三越来越发现,单纯延月居不足以脱离柳屠夫的掌控。

只要酒楼运作起来,自己必须住在酒楼,柳家就不用回去了,至于惠娘那边,她也肯定乐意。

这些徒弟就是他做酒楼的本钱。

等待厨具的头两天,同三就是领着徒弟四处辨识食材,这是第二课。

没想到,蒋徒弟识字能书写,就让他把课程记下了,以后就可以复制,教授其他的徒弟了。

厨师一定要了解食材的生长习性,在不同阶段的味道特征,例如,黄豆未成熟时,就是毛豆,其味道没有豆腥气,反而有股清香,用盐与酒浸渍过,更能发挥这种香气,同时,毛豆不可以长时间煮。

再如香菇,鲜香菇与水发香菇味道真的不同,干香菇的味道,也会因为干制的过程,而不同,烤制越久,味道越差,那种完全经过日晒风干的味道最完美。

这些道理,都是厨师应该记得的。

这只是一个方法的介绍,同三要求徒弟们,对见到的食材都要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反复地品尝,不断地尝试使用不同的做法,来展示食材最应该呈现的味道。

惠娘跟在后面,也是对同三的渊博学识感到震撼,不过,她没有猜疑,当初那个逼仄少年,如何成为这样。

第三天,铁锅来了四口,刀具也来了两套,他的最终设想是每人一套。

同三紧接着就教那些徒弟垒土灶,土灶根据不同的需求,分为很多种,这是他前世在乡间流动厨房那里见到的,并耐心地向厨师们请教过,现在自己垒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大火最好焦炭,木炭最次,火力不如木柴。木炭最好用作小火。

教徒弟们开锅,一个酒楼,大厅加八个包厢,至少要有八个火眼,即灶口,八口炒锅,炖锅、砂锅、铁锅等轮番使用,总之,即便是徒弟们外出做席面,也必须带着自己的炒锅。

然后如何使用这三把刀。

并说,以后你们这个草台班子,就对外用“三把刀”的招牌,徒弟们自然记下。

其实,从此以后,松江府的席面,只要说自己跟三把刀学过,就是金字招牌。所谓金字招牌,意味着雇主相信你可以办好席面,就像同三前世的资格认证一样。

第一批徒弟共十二个,八男四女,男的里面有两个小孩,十五六岁,剩下的都是中年人,领头的蒋孙二人为姑家表兄弟的关系,蒋大为孙徒弟舅舅家的孩子。

模样其实都不错,个子都不高,同三没有兴趣去看他们的性格之类,反正每天都是教点东西,教学相长么,自己也回味一下。

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每天就一两个菜,或者说是一类菜,同三也讲不细,但至少可以琢磨。方法也简单,对食材进行辨味,如何预加工,什么制作方法才能将味道逼出,如何在菜品中组合口味。

简单讲,鳗鱼的制作,软兜(水浸)与响铃(油泼)都是方法,但很明显,响铃的制作要简单得多,口感也远不如软兜。

当然,同三不知道的是,徒弟们也私下里聚在一起下过咒,未经大家集体同意,所学不得传到外人,哪怕亲人也不行。这与同三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初学时,徒弟们做的菜品的废品率是很高的,好在同三有些钱,也撑得住这些消耗。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三也不在意,徒弟们倒是觉得师傅对他们太好了。

蒋姓徒弟再次征询他的意见后,这些人将自己的亲人朋友叫来不少,陆陆续续也有个三十多个,也都是私底下起过咒的。

别说,这起咒还真的管用,至少十年内,三把刀没有正式授徒,不过在一侧偷学的并不忌讳。

人多了,显得很是热闹,惠娘也十分喜欢这种被尊重的气氛,那些女子,都比她大,见面也是称呼她为师娘。

更为重要的是,惠娘一下子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是拉家带口的,只要惠娘或者延月居有事,他们都是随叫随到。

女徒弟多了几个,面点也加了进来,米粉粉皮、馒头、蛋糕甚至面包,也是一点点教授,普通款还是做得出来。

同三用加了猪油蜂蜜和碱面的面团来做面包和馒头,效果好得一塌糊涂。

惠娘全程在一旁看着,她也越来越喜欢同三的这种性格,温和、热情,耐心,对人极好,也感受了许多的安全感。

徒弟们能熟练做好四十多个菜之后,差不多就可以出徒了,剩下的就靠他们自己琢磨了,同三懂的也只有这些了。

当然,与前世严谨的培养比,只能是小儿科,在此世却是鹤立鸡群。

同三此时,也不怎么教了,装模作样,给他们布置了开发菜品的任务,指定了时令食材。

辨味,构思,例如带皮五花肉,烤制如何处理,炖制如何处理,作为主料和作为辅料,又怎么来用。

他也是一边喝茶,一边与众人讨论,自有徒弟们在实践。

经历这个阶段,在外做菜时,这些人的口碑也呈现出爆发的现象。

两个月后,三把刀终于出名了,找他们做席面的,档次越来越高,府衙中只要是官员请客,也不叫寻味阁和听雨轩了,都是让三把刀来做菜。

不久,柳家与徒弟们也都分别出了大事,他们的交往就淡了许多。

名分在!

他本来根据蒋徒弟的记载,详细地写一本教程,可是这些徒弟,大部分都不识几个字,也就作罢,不过也嘱咐蒋徒弟,以后可以照着记录多收徒,毕竟厨师讲究天赋,顶格的厨师,百里挑一。

最终,惠娘建议,二十天后,以每人每天两文钱收了这些人一共一两银子作为学费,然后解散厨师培训学校,她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徒弟们别总是觉得欠同三的。

作为师娘,惠娘给每人打了三把刀。也就不到三十两银子。

徒弟们家中大都品肯,能做的就是,每当有什么好的菜品,都会拿给同三夫妇品尝,惠娘吃了不少好菜品,徒弟们也认这个大方的小师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