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修堤

晚间,陈典史将今天之事说给花妹听,花妹笑道,“这不,县尊大人显出原形了吧,不过这人也坦诚,千里为官只为钱,还是信得过你的。”

卢花妹就是卢氏的大喇叭,县衙里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她就传播出去了,这个爱钱县令的名声也是她说出去的。

“花妹呀,正是信得过我,我才难过,这账目都在我手中,他想折腾也折腾不起来,不过,县尊的心眼多,咱们算计不过他,就怕以后他再来个大的。”

“二哥说的对,这就叫引人入彀,以后你要小心点了。”花妹低着头,也是在思索,“这县尊看似不务正业,直率爽快,可是心眼坏得很,明面上,十分照顾陈家,暗地里抽筋剥皮的。”

陈立功接到,“这县尊,全是阳谋,你还不得不接着,哪像个年轻人。”

“这些都是后话,二哥还是想想,如何筹措这修河的钱粮吧。”

一句话,将睡前的温存全部打散,三万两银子,典史大人,猛地坐了起来,恨的花妹朝他身上狠狠打了几拳。

陈典史回了回神,躲开花妹的拳脚,“他说不用我这里出一文钱,反正这抽捐呀,加赋呀,我都给挡住,只负责派夫。”

两口子都坐了起来,在那里捋呀了半天,也没得出什么结论,三万两银子,从哪里来呢?。

陈立功决定,还是要回家与父兄商量一下,提前做个应对。

###

第二天,大雨没来,天色阴沉,一大早,沈海就来到县学,大卢先生开讲礼记;蒙学班在小卢先生的带领下,在读诗经;还有一个专门给文盲设置的识字班,举业班的学子轮流领着,教他们写字,识字班里除了小孩子,就是那些工匠,工匠都是三天一次课,毕竟还要做工,但也只是一些年轻的工匠。

沈海到了小卢这边,与众生见礼之后,径直坐了主位,紧接着,就抛出如何治水的议题。

昨天,陈立功没去之前,他与小卢探讨过这个问题,认为河道工程的管理,还是需要这些人进行协调,尤其前期的准备工作。

今天就是正式开始卢氏县的治河大业,从县学开始。

沈海也早早地将规划做好,在课堂上,让学子们讨论,不是让他们提建议,而是让他们熟悉流程,由沈海来解答。

这是一次严格的实战,沈海设想,经历过此次整修河道之后,就会为卢氏培养出一批,或者一个干练的管理群体。

多年以后,这群人,肯定是卢氏县的精英阶层,他们的认同感就是在河道工地共同战斗过。而这种训练的方式,更加契合他前世的教育理念。

一开始,他们也是挥斥方遒,把自己放在主管的视角,讨论问题,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协调者,协调乡绅与县衙的中间人。

沈海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只是在他们说完之后,才将规划一点点地说明。

修堤是个最锻炼学子为政能力的活,沈海自然不会放过他们,况且,卢氏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这批读书人,也只能用他们了。

同时,也需要这些学子来造势,让县里人从夏天就知道秋末冬初,卢氏县要大干一场了。

趁着七月大水,先是测量水道,包括被水淹没的农田,用来重新规划河道,卢氏山里的河道窄,出山前水量大量堆积,到了川口,就是老河口的地方,流速突然增大。

在水流量最大的时候,沈海带着部分学子与陈立功四下里测试流量,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河道诸数据整理完毕。

县城所在的平原上的河道,弯弯曲曲,河道很宽,去年的大水之后,最宽处,能有二三百米,这可是不少良田呀。

卢氏的河工多,都是修过黄河的,经验丰富,邀请几位老河工,帮忙一起重新规划了河道,哪处该窄,哪处该宽,是否应该改道,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和讨论。

很快,各个河段的在施工图纸就被沈海画了出来,老河工和学子们第一次见这种平面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有人都能看明白。

接下来,学子们齐上阵,计算修堤所用的工时、石料、土方,涉及到从哪里取石,当然越靠近河道越好,远了,运输成本就会吃掉修河的钱。

有些山是私人的,就要与人交涉,但取石的山都是石头山,没啥价值,也很好协调,遇到好说话的,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统计以后,修堤所用的人工、粮草、石材、工具都一一列出,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对河道进行分段,再包工,因为是征发徭役,如何提升工程质量和速度也是考虑的因素。人工是最复杂的,哪些需要抽夫,哪些需要付工钱,都要算计好。

很多工作,付钱与不付钱,工期差距甚大,这个沈海需要反复斟酌,询问营造所内的工匠们,最终确定,石匠必须是给工钱的,但也是意思意思,毕竟没钱,木工就免了,毕竟用不到多少工,大部分木匠还要下河道做苦工。

石匠也仅仅是那些凿石头的,垒石的也就免了。再有就是河工,这群人必须给工钱,而且不能低了。

还好都是些加减乘除,这些学子们的算术水平,在县学里学到七月都能胜任,毕竟有老河工的指导,事半功倍,河工们也是分段的监工,沈海每人给了五两银子,让他们就待在河道上,考虑怎么修才好。

计划么,就是要考虑在实际操作时的变化,根据计划适时调整应变,才是正道。

学子与工匠是修堤必备的资源,没有他们一切免谈。

其实早在董家河铁矿这边建成,沈海就开始准备修堤的物资了。在学子们开始计算之前,他就有个大概的数目。

所有的物资,粮食与工具是大头,要保证上河的民工的工作效率,必须管饱饭。

以往的自带干粮自带工具的征夫行为,在沈海这里不适用,毕竟他要修的是石堤,不是土堤,就需要大量的石料作业,必须管饱。

董家河的钢水一出来,沈海就嘱咐铁匠,多打制铁锹、铁镐、铁钎、凿子等工具,这些在一开始就设计出来了。

等修完河之后,这些东西也好回收,铁锹等以后收回来打铁锅,又是一笔收入,镐头和铁钎稍微过火就可以重新拿出去卖了,外县有的是人要,这些东西算是大宗货物,都是那些开山的人用,客户固定,稳赚不赔的。

陈立功在那番谈话之后,将董家河矿山的地契转移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人身上,然后铁矿下的炼铁厂同样属于沈海,一开始就由陈家派陈立功的六叔七叔负责经营,没办法,这卢氏县里商人最有经验与门路的只能是他家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