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赴任登州

少年见苏轼回应了,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道:“恩公,没想到此生还能再见您,真的太好了!”说着拉了下身边呆若木鸡的少年,道,“阿井,这是当年救我们的苏子瞻恩公啊!”

阿井听后眼框泛红,泪水喷涌而出,跪下连磕三个响头,哽咽道:“恩公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苏轼及身后的王闰之等人一脸迷茫地看着众人。他急忙扶起二人,疑惑道:“你们是?”

少年道:“我是阿元,他是阿井啊!”

苏轼思绪回转,恍然大悟,道:“原来是你们啊!”

王闰之震惊道:“是当年那个老爱哭鼻子的阿元,和在井边救回来奄奄一息的阿井吗?”

阿元、阿井异口同声道:“正是。”

十年前,密州蝗灾,不少百姓丢儿弃女,苏轼身为知州不忍孩子们饿死街头,于是命衙役全城搜救弃儿,养在衙门里。阿元被父母遗弃时已九岁,所以记得苏轼的容貌。阿井就救回时只有两岁,因不知父母是谁,苏轼为其取名阿井。后来衙门收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无力负担,苏轼只得以每月供给米粮相诱,劝百姓收养弃孩。

苏轼震惊地看着二人,感慨道:“十年不见,你们都长大了,如今过得好吗?”

阿元道:“托您的福,去年刚娶妻。”

苏轼笑道:“我有何福可托?”duwo.org 比奇小说网

阿元道:“如果不是当年恩公相救,我早就饿死街头,哪有如今的日子。大人路过此地是要去赴任吗?”

苏轼道:“是啊,去登州赴任。”

阿元道:“大人既然来了,就去我家坐坐吧,也好让我有机会报答您的恩情。”

阿井道:“还是去我家吧,我家离城门口近。”

苏轼本欲拒绝,怎奈对方竭力相邀,盛情难却,只得前往。阿井对阿元道:“你先陪着大人,我回去告诉大伙,大家知道恩公回来了一定很开心。”说着一路狂奔回城。

苏轼看着阿井狂奔的背影,对阿元难道:“他去通知谁?”

阿元道:“当然是您救下的孩子们啊,这些年大家时常念叨您呢。”

城中百姓听闻苏轼来了,皆奔走相告。苏轼还没入城,就见密州百姓倾城而出,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地一片,将前路围得水泄不通。一时间,欢呼声、嬉笑声、感激声、哭泣声此起彼伏。人群中不少少年挤到苏轼面前,跪谢他救下当时还在襁褓中的自己。

大家一边感谢着苏轼,一边讲述当年他做的一桩桩为民造福的好事。苏轼以袖拭泪,感动不已。十年时光悄然偷走了他的容颜,却默默留下了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并与世长存。

阿元边走边对苏轼道:“恩公此去登州,何时再回来?”

身边不少人随声附和道:“对啊,恩公西去何时回来啊?”

“恩公一定要回来看看我们啊!”

“恩公可不要忘了我们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央求着……

苏轼想了下,道:“一任三年,等任期结束有机会我会再回来看你们的。”

正说着,密州知州霍翔闻讯赶来,邀请苏轼去官舍下榻,苏轼欣然前往。就这样,霍翔和苏轼在前面走着,后面百姓组成数百里的队伍步步相随,一直将其送到官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翌日。

霍翔在超然台宴请苏轼。苏轼看着当年自己在此题刻的《超然台记》,感慨万千。密州干旱容易发生蝗灾,苏轼与霍翔畅谈时不忘分享自己当年的经验,希望他能发展水利,防患蝗灾。酒过三巡,霍翔道:“素问苏大人墨宝难得,不知今日能否索要一二?”

苏轼笑道:“霍大人见外了,拿笔来!”

霍翔大喜,急忙命人笔墨伺候。苏轼不假思索,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一诗以赠之。

由于之前沿途游山玩水耽误太久,苏轼等人第二天便匆匆告别霍翔离开密州,赶赴任所。密州百姓含泪相送。

十月十五日。

登州。

苏轼等人抵达登州,刚一抵达,见前方不少百姓夹道相迎,颇为感动。苏轼历任政绩早已传至登州,百姓听闻苏轼已抵达登州地界,纷纷出城相迎。苏轼休息一晚,第二天便来到衙门,正式开始办公。他将衙门的大小官员召至知州厅,等众人坐定后,道:“我初来窄到,对此地不甚了解,你们先把此地的基本情况给我汇报一下。”

官员们开始了漫长的汇报。听完后,苏轼眉头深锁道:“不够。”

众人觉得已经汇报的非常全面,不明白有何不够。

之前一任通判、三任知州的为官经历让苏轼将毕生所学理论用于实践,而黄州的躬耕生活更让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现在非常明白百姓渴望什么,需要什么。他对众人道:“你们看到的皆是表象,很多深层的东西不深入民间调查是不会了解的。我给你们三天的时间,重新调查一下再来报我。”

众人领命离去,苏轼开始翻阅登州各类卷宗,了解本地过往的情况。

四天后。

苏轼已将卷宗翻的七七八八,下属们也相继将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报,他对登州过往的情况总算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傍晚。

苏宅。

王闰之和王朝云正在屋内讨论如何归置家当、添置家仆之类的事务,忽闻屋外传来苏轼哼曲儿的声音。王闰之道:“子瞻回来了,看来心情不错呀!”

王朝云莞尔一笑,对推门而入的苏轼道:“什么事这么开心呀?”

苏轼笑道:“经过了几天的调查,我发现登州存在不少问题。我今天做了个超级详细的计划,准备明天开始大干一场!”

王闰之见其说话时眉飞色舞的样子,道:“别人一提到问题都头疼不已,你反倒兴奋起来了。”

王朝云笑道:“他是闲的。憋了这么多年,手早痒了,恨不得把之前欠百姓的都补上。”

苏轼哈哈大笑,道:“知我者,朝云也。”有的人出仕就是为了飞黄腾达、腰缠万贯,而苏轼久经世事,却依然初心不改,秉持为官就是造福于民,而非个人得失,学而无用就是暴殄天物。他困在黄州多年,虽开导自己随遇而安,但内心总有一个为江山社稷献计、为一方百姓造福蠢蠢欲动的心。好在天公作美,他终于重返官场,怎能不大干一番呢!

翌日。

十月二十日。

苏轼将自己定好的计划回顾一遍,准备召集官员开会,着手大干一场。思路刚捋好,屋外传来洪亮的喊声:“圣旨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