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以工代赈

苏坚说到此,分别指着地图上的五处,对苏轼道:“如今西湖水贯穿杭州城而流入清湖河的,大大小小有五处。一处是在暗门外斗门,一处是在涌金门外水闸,一个处是在集贤亭前水笕,一处是在集贤亭后水闸,一处是在菩提寺前斗门。西湖水顺着清湖河流淌,从北边的余杭门流出,却不与城中运河相连,实在太可惜了。”然后指着地图上的涌金门,道,“我们应该在涌金门内的小河中,置一个小堰,使从暗门、涌金门二道门流淌来的湖水流入法慧寺的东沟中,向南行九十一丈,凿出个二十六丈的新沟,使水向东流入承天寺东边的沟中,然后再向南行九十丈,再凿一个一百零七丈的新沟,使水向东流入猫儿桥河口,河水从猫儿桥河口流入新水门,再流入盐桥河。”

苏轼感叹道:“如此一来,西湖便和盐桥河相连了。”

苏坚点点头,道:“盐桥河的河道下游有江潮清水流入,上游有西湖活水注入,如此便能永无断绝之忧。这样一改造,湖水穿过蜿蜒曲折的街市,我们再在街市中放一些石柜来贮水,百姓不仅能从石柜中取用洗涤,还能防备火灾,好处非常多呢。”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赞叹道:“妙啊!如此一来,百姓就可在家门口取水,不用跑到西湖或者七口井处取水了!”他拿来笔,在地图上将苏坚所说的方位标注出来,道,“改日我去实地考察一下,如果可以,就尽快动工实施。”

翌日。

由于施工区域大多涉及仁和县的地界,苏轼命人传仁和县令黄僎来州衙商议苏坚的计策是否可心。黄僎看着地图,又听了苏轼的描述,觉得似乎可行。(钱塘、仁和等县地处杭州城中)

于是苏轼率领官吏们亲自前往苏坚所说之处考察,不管是方位还是距离皆和苏坚描述的一模一样,可见对方献策之前是实地丈量考察过的。由于河道太长,苏轼等人走了好几天才把所有地方考察完。

考察工作结束,接下来就是准备物料、召集民夫,开始动工。

这天,苏轼将下属们召至知州厅开会,将各项工作分配下去,大家各司其职,保证工程顺利完工。一名负责人员调配的官员坐立不安许久,见苏轼终于将所有工作交代完毕,犹豫片刻,道:“苏大人,治理河道估计需要数万民夫,就算把杭州九县服差役的人全部调来也不够,需要额外雇佣,苏大人刚才规划的费用只怕不太够呀,可否再多拨付点?”

钱塘县尉许敦仁道:“如今城中米价飞涨,已经很多人出现了饥荒,等着衙门救济,治理河道也需要钱,刚才苏大人的规划已经竭尽所能,哪还有富裕的钱雇佣民夫?”

“不雇佣民夫,谁干活?这么长的河道,以现有的这点人来干,要干到猴年马月了!”

仁和县令黄僎对陷入沉思的苏轼道:“不行再给朝廷要点?”说完又自我否定,道,“苏大人上个月刚因鼓角楼坍塌,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向朝廷上书要求拨付钱款修缮城中破损建筑,这才刚过一个月又要钱似乎不太好。”

苏轼道:“就算不治理河道,这钱款我也是打算向朝廷要的。如今我管辖的七州受灾严重,朝廷若不拨款赈灾,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现在已经十月底,天气越来越冷,食物紧缺,价格就会失控,如果我们再不控制,过段时间就不仅仅是米价飞涨,各种食物的价格也会跟着涨起来,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让朝廷拨款,采买粮食投入市场,以平衡物价。”

众人纷纷表示苏轼目光长远,考虑周到。

苏轼继续道:“至于民夫的问题,容我想一想,你们也回去集思广益,有何良策尽快告知于我。今天的会就到这儿,大家都回去各自准备吧。”

众人退去后,苏轼独坐于知州厅沉思着。

傍晚。

苏轼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见苏迨在知州厅门口等着,震惊道:“你何时来的,怎么不进来?”

苏迨道:“刚来没一会儿,怕打扰爹工作,就没进去。”苏迨承务郎的工作与苏轼的工作相比清闲很多,他结束工作后向衙役打听得知苏轼还没走,于是便来到知州厅等其一起回家。

回家路上,苏轼一直在沉思。苏迨关心道:“听闻爹下午召集大家开会部署治理河道之事,难道进展得不顺利吗?”

苏轼道:“挺顺利的,今天下午我把各项的工作分配了一下,等物资、民夫到位就可以动工了。但是服役的民夫不够,需要额外雇佣。治理河道太费钱了,如果再雇佣民夫,金额庞大,只怕朝廷不会同意,说不定还会阻止我动工。此事必须内部解决,不能依靠朝廷。人员不够,工程就没法开展,着实头疼啊!”

苏迨道:“这确实挺难办的。”

两人想了一路也没想到解决办法,刚回到家中便遇到了小惠。小惠对苏轼、苏迨行了一礼,道:“官人、小官人回来了,我去通知老杜做饭。”

苏轼点点头,见小惠飞奔而去,对苏迨道:“小惠这孩子真不错,闰之和朝云经常夸赞她呢!”

苏迨道:“是啊,不过这孩子也怪实诚,给她工钱都不要,说什么吃穿都是苏家给的,自己干活就当抵吃穿了,哪敢再要工钱。”

苏轼突然驻足,震惊地看着苏迨,随即大笑起来,道:“有了,我知道怎么解决了!”

苏迨一脸迷茫地看着苏轼,道:“怎么解决?”

苏轼笑道:“以工代赈!灾民等着衙门救济,衙门需要民夫干活,那何不让需要救济的灾民去干活呢?如此各取所取,岂不更好!”

苏迨恍然大悟,道:“对啊,想要吃饭,就去干活,这样就不用花钱雇人了。”

苏轼听到“花钱雇人”四个字再度陷入沉思,许久,抚掌而笑,道:“我把七州的将士们也调一部分人过来,反正现在不打仗,朝廷养着他们也是养着,不如过来干活。”北宋实行募兵制,根据将士们的等级发放不同程度的俸禄、衣物、粮食等。

苏迨道:“这样又增加了不少人,人员问题就解决了,还没额外花钱。”

苏轼开心道:“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说完哼着小曲往前走着。

翌日。

苏轼命衙门下发公告,治理河道需要征集民夫,可提供饭食。公告一出,家境贫寒及逃荒的百姓们纷纷前去报名,一时间报名处门庭若市,热闹非常。同时,苏轼又下令七州调派部分士兵来杭州支援。很快,物资、人员齐备,治理河道的工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