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治理运河

三个月前……

苏轼抵达杭州没几天,听闻茅山河和盐桥河淤塞,河道行舟困难,数日都出不了杭州城郭,于是带领下属们去河道视察。

杭州城有两条运河——茅山河和盐桥河。茅山河,南抵龙山浙江闸口,北出天宗门;盐桥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向东与茅山河汇合,北出余杭门。余杭、天宗二门,东西相望,相距不到三百步。茅山、盐桥二河在城门外,向北流去,直抵长河堰下。

两条运河经常淤塞,远则五年,近则三年,运河就要淤塞一次。不管是物资运输,还是人员出行都离不开运河。运河一淤塞,官员便就要劳役兵民去疏通。盐桥河穿城而过,城内河道挖出来的淤泥无处堆放,贪官污吏便萌生出了一条生财之道,扬言会在某处置土、某处过泥水,一旦淤泥堆在哪家店铺门口,恐有失业之忧,于是城中百姓不得不重金贿赂官员,以求其将淤泥转堆他处。

每次清淤工程完毕,河道两侧房廊商铺一片狼藉,园囿空地的淤泥则堆成山丘。遇到连日积雨,淤泥又复入河中,日积月累,过个三五年不疏通,又会淤塞。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一边沿着盐桥河漫步,一边思索着,官员任期一满就会调走,对当地情况肯定不熟悉,不如找些百姓问问。他四下张望,见不远处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河边发呆,心想着,他年龄大,肯定对杭州城的旧事比较了解,于是带领官员们走了过去。

苏轼太过心急,没等下属开口就对背对自己的老人问道:“老丈,你可知河道为何频频淤塞?”

老人心烦气躁,坐在河边发呆,忽闻背后有人打扰,不耐烦地转着身回答道:“别烦我,我正……”刚转过身来,表情瞬间僵在脸上,看着身后一群身着官服的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忙磕头求饶。

一名官员呵斥道:“好大的胆子!敢对知州无礼!”

苏轼摆了下手,道:“不知者无罪。”上前一步扶起老人,见远处不少百姓在围观,于是命下属们将这些百姓全部带来问话。

百姓们全部被带苏轼面前,行礼后。苏轼问道:“你们都常年生活在此地吧?”

百姓们双股颤颤,纷纷点头称是。

苏轼问道:“你们可知河道频频淤塞的根本问题在哪儿?”

一人答道:“回大人,龙山、浙江两道闸门,开闸后潮水每日倒灌入运河。平时还好,每逢汛期,江水就会夹杂着浑浊的泥沙倒灌,汛期一次便淤积泥沙一次,日积月累,便造成了河道淤塞。”

苏轼思索片刻,道:“潮水倒灌导致淤塞……这也不是近年才有的,如果自唐朝以来这样,那么城中早就被淤泥堆成了土丘,哪能看到如今平坦的田地。我看现在堆叠的泥沙,不过是三五十年所积累的程度,到底是何缘故导致之前不积,这三五十年反而开始堆积了呢?”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还有什么其他缘故。

一人见他人答不上来,上前一步,道:“启禀大人,小人知道。小人祖祖辈辈居于此地,曾听说人讲过,好像是五代吴越国时期,城东有个小堰门,还有个大堰门。当时的人用大小两个堰坝隔截江水,不让江水入城,如此,城中诸河专用西湖水,水质清彻,没有机会淤塞。而余杭门外有个地方叫做半道洪,还有个堰坝取名清河,大概是为了爱惜湖水,不让江水流过来。想来正是因为这些举措,致使河道从未淤塞。”

苏轼道:“原来如此,正是这些堰坝将泥沙阻挡开来,既避免了河道淤塞,又保证了西湖水的清澈供大家饮用。”说到此,他突然意识到城内外并没有这些堰坝,想必是某年给拆了,于是接着问道,“城内外并没有这些堰坝,你可知是何时被拆除的?”

那人道:“我听说是大概是……天禧年间,前宰相王钦若出任杭州知州时,为了加快舟楫往来,破坏了这些堰坝,算起来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

苏轼道:“原来如此。”

一名官员听后,建议道:“这还不简单,我们效仿当年再筑个堰坝,让水自城外流转,不再入城不就行了。”

苏轼道:“不失为一种办法。”

那人道:“不行,湖水不够用,只得从江潮中取水。如今西湖日益堵塞,曾经的水面已经有一半变成了葑田,大人若再筑个堰坝不让水入城,大家就更没水用了。”

苏轼想了下,道:“城中七井之水也是引自西湖,如今七井堵塞,我正在命人治理,如果水不入城,到时井中无水,我修它还有什么意义。”

官员道:“这可如何是好?”

苏轼眉头深锁,道:“我再想想办法吧,总会有解决之法的。”

苏轼等人回到衙门,他想了好久也没想出解决之法,于是广征良策治理河道,中间虽有人献策,但经过一番考量都被否定,于是治理河道之事从七月一直拖到了十月这天苏坚来访……

苏轼半信半疑地问道:“伯固有何良策?”

苏坚道:“江潮灌注于城中诸河,岁月已久。若采用吴越国的方式,用堰闸隔绝江水,让江水自城外流转而过,不仅工程稍大,而且西湖湖面葑合,积水不多,城中饮水不能完全依靠西湖……”

苏轼听他说到这里,连连点头,道:“我就是考虑到如今杭州城的情况已非五代时期,故而不能采用吴越国的方式,所以这才犯了难。”

苏坚继续道:“所以我思量许久,觉得应该在钤辖司前创置一道闸门,每遇潮水上涨,则暂时关闭此闸,令龙山、浙江的潮水径直顺着茅山河流出天宗门,等一两个时辰,潮平水清,然后再开闸,那么盐桥河穿过城中,就永远没有潮水淤塞、开淘淤泥搔扰百姓的隐患。至于茅山河纵然又被淤泥填满,因其在人户稀少的村落中,即使免不了开淘淤泥,泥土也有地方可以堆积,影响较小。潮水自茅山河流淌十余里至梅家桥下,才与盐桥河相连。潮水已流了这么远,泥沙沉没,即使流入盐桥河,也不会淤填……”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