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5 章 二次攻城

对大明来说,莫说是普通士兵,就算是伍长、小旗甚至总旗(相当于革命军的班长、排长、连长)都长年拿不到饷银。

大顺和大西比大明稍好一些,最起码小旗一级的军官饷银有保障,这也是大顺和大西战斗力稍强于大明的原因。

姬国卿创建革命之初,虽然经常忽悠身边人说,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想升官发财的就不要投身革命云云。原因是那时候根本没有多少钱可以作为“军饷”发放给身边的士兵。

等到姬国卿弄到了银钱后,很快就制定并完善了饷银制度,最普通的士兵都能定时定量地拿到属于自己的饷银。

革命军后来的战斗力提升,虽然主要靠枪炮,但是若无可靠的饷银制度做保障,革命军队伍的战斗力会大幅削减。

阿济格刚开始几天的招募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第一次攻城无果后,前来清军阵营应招的青壮逐步减少。m

这时候,从其他地方调兵到大同来,即便是最近的朔州、宣化派兵来到大同,也最少在二十天之后。

在这二十天之内,如果攻不下大同城,自己落在临时行辕的几百万两银子就算彻底打水漂了。

因为,这些时日来,无法将大同城团团围住的阿济格,整天听探子回报说大同城不停地出出进进一些人和车辆,将一些货物运送进城中的同时,也将城中的一些货物运送出了城。

那些运送出城的货物中,到底有没有属于阿济格的几百万两银子?

大同城的革命军能够出出进进,浑没将阿济格看在眼里,阿济格如果就此放弃大同,他的地位在清廷那里就从此一落千丈、不值一提。

阿济格在鄂尔多斯时,也听说革命军的某个师最前沿部队已经到了绥化,而绥化距离大同已经不那么远。

如果大同城的革命军跟绥化的革命军取得了联系,绥化方面的革命军也来到了大同,等待阿济格的将是一场惨败。

可以确认大同城的革命军没有枪炮,但是绥化的革命军绝对有枪炮。

再怎么高强的武功,到了枪炮那里都难逃一死,因为阿济格亲自试过从革命军那里缴获的枪炮的威力。

北京城的兵仗局内是在不停制造枪炮,但目前来说主要用于京畿的防务以及日后清廷退回到辽东之后的防务。

旗人数量太少,又不敢完全指靠汉人,旗人就只能集中到狭小的空间内共同对付革命军。

如果赖在北京不走,那么少的旗人在广大的地域铺撒开来,形不成多么强的合力来对付革命军。

因此,指望北京那里调集大量的枪炮到大同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朝廷觉得自己能够战胜革命军而一统天下。

兵力不足以将大同城团团围住,阿济格也无法阻止革命军把临时行辕的银子运送到大同城外的某个地方,阿济格还要继续攻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阿济格为了争着一口气。

就算大同城被自己攻破后,什么也得不到,最起码等到绥化革命军到来时,即便自己逃出大同城,那也是以胜利者姿态进行的“战略转移”,而不是败走。

大同城的几百万两银子,对阿济格来说不算什么,因为阿济格不确定那些银子此时还在不在大同城。

但是,对阿济格麾下的将士来说,当阿济格说到革命军从自己的行辕夺去了九百多万两银子,攻破大同城后那些银子全部奖赏给将士后,就具备太大的诱惑力了。

第一次攻城,之所以那两千新招募的青壮如此不怕死,就是阿济格许诺他们,等到他们攻破大同城之后,任由他们在大同城内进行劫掠,劫掠到手的东西,全部是自己的,包括革命军从临时行辕抢走的九百多万两银子。m

不然的话,派两千人去攻打有着三万人口的大城,那不是儿戏吗?

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清军阵营吃得饱、穿得暖,而且攻入大同城后可以得到很多银钱的消息传播出去后,会有更多的青壮涌入清军阵营。

谁知道,这些时日前来云州营应征的青壮逐日减少。

打听之后,阿济格才知道革命军在大同一带杀死了很多富人,把富人家中的房子、土地、钱粮等物都分给了穷苦人。

那些穷苦人有了房子住,有了土地可以耕种,有了粮食可以果腹之后,他们已经不想来到云州营当兵打仗了。

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百姓都知道,兰州那里的革命军很快就会来到大同。

等到兰州的姬三公子派遣拥有枪炮的革命军来到大同之后,大同就真正成为了富庶、繁荣、祥和的革命区。

得知了这个原因后,阿济格攻破大同城的心情更加紧迫了。

考虑到第一次制造的盾车、云梯等基本上都被革命军烧掉。这一次,阿济格决定用刚砍伐下来的树木制作盾车和云梯。

由于刚砍伐下来的树木比较湿,不容易被点燃,阿济格相信这一次革命军的火攻战术就不那么奏效了。

不过,用刚砍伐的树木制作盾车和云梯,是比较费时的。m

距离第一次攻城足足过了八天,阿济格才督造出足够的盾车和云梯,第二次攻城战打响了。

跟第一次攻城不同,这一次阿济格不但将全部招募的四千青壮全部用于攻城,而且将吴惟华麾下的四千老兵也全部用于攻城,只留下千余八旗兵作为卫兵,保护着云州营。

八千清兵来到城下,让唐以杰感到一阵的晕眩。

大同城中,能够登城进行防御的不过四五千人,剩下的都是老幼妇女。

用四五千青壮对付八千清军,唐以杰没有一丝能够守住大同城的把握。更要命的是,清军那边,八千士兵都有兵器,自己这边,勉强只有三千人手中有兵器。

跟姜瓖、杨振威二人商量之后,决定这一次绝对不能让清军全部聚拢到城下之后再进行反击。

八千清军,如果全部聚集到城下,将会有数十乃至上百架云梯,也就是有数十乃至上百个突破口。

一旦某个突破口被清军突破,大同城将宣布失守。

靠弓箭手进行压制,根本无法阻止清军登城,石头和檑木的杀伤效果更差,城中可用的油更少。这一次,看来大同城被攻破是预料之中的事儿了。

八千清兵,分作八十个队列包围了大半个大同城强攻,守军的弓箭手无法压制攻城军后,很快清军就渡过护城河来到城下,并将云梯靠在了城墙上。

清军之所以不把城门弄破,从门洞口攻入大同城,一是因为门洞口被唐以杰用石块、砖头堵死了,二是因为大同城的四个城门后都有一个瓮城。

如果选择从门洞口处攻入大同城,那么进入瓮城后将四面八方都受到革命军的打击,那等于是进入到了死胡同。

阿济格、吴惟华等对大同城的结构都非常清楚,他们是不会选择从正门处攻入大同城的。

跟第一次守城战术不同,城头守军这一次没有率先抛下石头和檑木,而是先将滚烫的热油淋下,然后是燃烧的煤炭。

隆冬季节,清军穿得都比较厚,石头和檑木的杀伤效果非常差,并且城头的石头和檑木并不多。

先将热油和燃烧的煤炭倾泻到城下,目的不是用这些东西直接杀死清军,而是为后续的战术做铺垫。

最主要的是,一旦清军攻到城头上来,城头上滚烫的热油和燃烧的煤炭很可能会成为清军手中的杀人利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