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供不应求

一周后,蒙山牌药酒系列立即告罄。

张自在有些小瞧了这个年代,也小瞧了对药酒有需求的有钱人。

一千斤药酒,除去九百元的酒水成本、近千元的药材和一些二三百块的材料费用,净赚两三千多块钱。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七寸子酒和灵芝药酒。

用户们拿回去后试过之后,普遍的都会回来复购。

蒙山牌药酒,真材实料看得见,效果也不错,很得用户的喜欢。

这玩意又是个消耗品。

酒瘾大的客户一两天就喝一斤。

宋致远和田宏建胆子也大了起来,起订量也见涨,基本上都是两三百瓶起。

老张家自然是喜出望外。

于是加班加点,全家投入了备货之中。

这个时候就看出小作坊生产的弊端来了。

受限于原材料的产出和家庭手工灌装的局限性,蒙山牌药酒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地步。

尤其是宋秃子那边,他经常抱怨张自在,让他给自己多留点货,渠道那边根本就不够卖的。

张自在也只是笑了笑,能给的尽量要给点。

但实在是没有,也没有办法。

毕竟老龙山产的新鲜药材是有数的。

这还只是秋天的季节,要是到了冬天,产出更稀少。

宋致远也曾经给过张自在建议,让他从药材公司拿上好的药材,然后用于泡酒。

但都被张自在婉拒了。

蒙山牌药酒,主打的就是一个真材实料,主打的也是个新鲜。

用药材公司的药材,那属于坑骗顾客,也对他后续的商业计划无益。

至于产量问题,眼下的确有些局限。

但也不要紧,等后续他的蛇虫养殖和药材种植项目上来了以后,药酒的产能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另外副产品的生产也步入了正轨。

经过张自在的一番努力,蒙山牌各类药材也出现在黑山子药材加工厂的供应单中。

老龙山产的药材虽然不多,但能拿来泡酒的很少,其余的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只能加工成为药材存起来。

最有名的就是天龙和全蝎了。

至于特产七寸子,因为产量稀少,拿来泡酒还不够,自然也不会加工成为药材。

蜈蚣与蝎子泡酒用量比较少,用的也都是些大个顶货色。

剩下的成年虫类都被加工成为了干燥的药材。

不过这个时候张自在已经不肯低价卖给当地的药材公司了,而是先存起来。

因为自由贸易开始有了苗头,全国各地的市场也都逐渐的成型。

蒙山系列的药材,真材实料,加工的到位,在全国药材行业来说,也属于一等货。

现在的张自在也不必那么忙碌了。

一些简单的抓虫采药的活,他基本上都交给了家人。

老张家也是分工明确。

抓虫采药的活,一般都有张正礼来。

他在后山的经验比较丰富,有张自在的指点,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灌装药酒的活交给母亲田桂芬。

田桂芬身体虽然不太好,但装点药材,灌点酒的事情还是没问题的。

加工药材的事情由大姐一把抓。

她跟着小弟学过药材加工的步骤,对这一块也比较熟。

当然了,抓七寸子,进山采珍惜药材的活还是由张自在亲自来。

毕竟这件事还是比较危险,再抗毒血清没有储备的前期,张自在是不想让家人冒险的。

至于两个姐姐,有空的话就会去仓库里帮帮忙。

如果是要紧要忙需要人手了,张自在本家的叔伯兄弟婶婶姐妹也可以临时找找,开点工钱。

就这样,小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

张自在的腰包也一天比一天的鼓了起来。

他也不着急。

现在自由贸易还处于萌芽状态,广大的需求还没有释放出来。

他要在这之前,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

这天,张正礼浑身酒气的回到家里。

“四儿,这日子没法过了?”

张正礼撂下自行车就开始嚷嚷。

“咋了?”

张自在好奇的问道。

“还能咋了,今天去乡里给宋致远送货,回来的时候偶尔听到几个小崽子说悄悄话……他妈的,说咱们就是大冤种,花那么钱租了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说咱们老张家不行了……”

老张骂骂咧咧的。

前一段时间,老张家可是风光无限。

张正礼活了大半辈子,还这么没有这么露脸过。

好在儿子及时给他浇了点水降温了。

张自在告诉老张,咱家的富贵都是从老龙山上得来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