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小成3

今年的考核下来了,沈海是中上,他倒不是很在意。

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除了祭祀活动,他基本上不怎么在户房这里露面,无为而治。

人们也适应了这个县尊的做事方式,几大家的家主也跟那些泥腿子一样,与县尊的交流,变得随意而直接。大家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没有暗语的生活方式,比较轻松。

沈海的官威也是荡然无存,不过,安青延她们也逐渐喜欢上了这种状态,并不觉得没有官威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起码自己过得自在。沈海对她近乎放纵,不挑她的毛病,经常性地夸赞。

这与她的亡夫根本性的不同,当时,青延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惧与算计中,很多时候,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让丈夫觉得不自在。在沈海面前,自然没有这些担忧,哪怕她说错话,做错事,沈海都不责怪她,只是轻轻地调侃,让她放下包袱,别往心里去。

青延与沈海的关系自然是融洽的,像陈立功一样,对沈海有了些依赖感,基本上每天都要见沈海,她到中堂,只要见不到沈海,心里就觉得空牢牢的。

去年都是沈云自己给沈海送午饭晚饭,现在不同了,很多时候,她就在沈海后院的厨房里,做好饭,等着沈海一起来吃,为此,还特意请李家人搭了一个暖房,就当作餐厅。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吃完饭,也会与沈海聊聊音乐,今年,曲子是两人的共同话题,三弦儿与古琴的合奏,也是频繁出现。

她也越来越惊异,沈海到底会多少曲子,其实,她会的曲子也不多,长曲拢共也就二十几支,沈海的宝藏突然向她敞开,到了冬天,她就记下了一千多曲子,长曲也有五十多,一时半会,还真的缓不过劲来。

当然,闲时候,还是沈海给她做饭。

现在,青延平日里也开始了教学模式,就是在后宅教那些妇人弹琴唱歌,当然,也会陪着沈海四处转转,听听沈海上课,去营造所里,甚至董家河这边的学校,一副妇唱夫随的样子。

她也学会了骑马,虽然骑术没有李二姐的好,但至少不会从马上摔下来。

青延感叹,这样的日子,来得太晚了。

到了冬日,无法像其它季节那么疯了,在大集上,她会跟那些妇人们转悠一整天,差不多有半天的时间会在隋家的成衣铺里,有了缝纫机,缝衣服的速度比手工不知道快了多少倍,一条裤子,也就一个时辰。

隋家妇人的缝衣铺,进冬之后,就变得繁忙异常,这也有青延的功劳。

县里的妇人们,不多,也有个四五十,平时会聚在一起会研究一下衣服的样式,在县学受沈海的影响,沈云她们也喜欢画几何图,这样衣服的图样就很好地保存下来了。

安青延还是比较喜欢那些修身的样式,沈海还按照前世的样子,给她画了许多新的图样,她都在成衣铺里一一做好,回家再穿给沈海看。

于是,好的式样就在女子们之间流传。

转过年来没到开春,缝纫机可以量产了,后宅也有了一台,青延也是喜欢自己做衣服,沈云和后院那些女孩子身上的衣服也是花样招展,慢慢地,大家都不穿男装上学了。

沈云,总是最开朗活泼的那个,很多时候,饭桌上都是她一个人在讲,若是以往,安青延会训斥她,现在则不同,也是包容地看着这个小女孩。

闲暇时,安青延也会学着沈云样子撒娇,赖住沈海,让他唱曲,青延会记谱,沈海哼唱时,她就记了下来,短曲也就是一顿饭的事,长曲,如汉宫秋月,则需要休沐日,沈海无事时。青延的曲谱本子,也是在众人之中传阅,几乎县城里能弹琴的女子,都会主动来青延这里扒曲。

这也是后宅歌舞升平的原因。

###

至于那些乡绅们。

沈海那句“千里为官只为钱”的名言,被卢花妹这个大喇叭传播了出去。赚钱后,给他送钱的乡绅确实不少,他都来者不拒,不过,回报也是丰厚的。

卢氏的贫苦,反映在这些乡绅身上,大部分都是土财主,守着那几亩田地,精心算计,买进卖出都要细细思量。在沈海看来,这些家族在乡间能成为士绅,并不是他们的品质比别人有多好,而是家中人多地多,占据了乡间政治的重要位置。

多子多福,才是农耕的铁律。

卢氏心眼最活的乡绅,大都守着大河大川,耕地多,与外界沟通便利,如陈家康家就是如此。

打破卢氏贫苦困境的钥匙,陈家李家给提供了,就是商业,沈海没来之前,卢氏缺乏的就是手艺,来之后,卢氏的优势就是手艺了。

吕家的毡帽生意,就是他一手弄起来的,二百两的谢礼,自然是毫不含糊。要知道,吕家在这里得到的是全方位的支持。

话说,当初,沈海想起前世的呢绒大衣,不就是用羊毛织成的么,也想给青延弄点呢绒的料子,冬天做个大衣,这就涉及到羊毛的脱脂和纺线。

羊毛脱脂,黄泥是个好东西,卢氏也盛产黄土,本来就是在黄土高原的边上。吕家在营造所这边很快就学会了用黄土给羊毛脱脂,如果不彻底的话,再用碱液洗涤一遍。

可惜的是,羊毛脱脂之后,做呢绒并不理想,但是做毡帽,确实物尽其用。

至于销路,吕家虽然是里正,但本身没有多少钱,之前就是养羊,存了点钱,不断地收购土地,经过三代人的发展,才有了二百多亩田,几处山头,也是家族内四五家共享,平均到每个劳力身上,也就四五亩,其实日子并没有多么好。

也就是讲,做生意,吕家没本钱。

吕家的第一批毡帽做好后,沈海让陈家带到渡口处,特地嘱托陈七叔,让他卖个好价格,谁知,七叔一上来就没批发,直接零卖了。

北方的毡帽大都从江南一带转运过来,价格高,量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南方的毡细腻,像呢绒一样,而北方过来的看着就是羊毛直接织就,很是粗糙。价格呢,也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不到。吕家的质量不比南方的差,价格也低不少,量不限,自然进项也大。

七叔这笔买卖让吕家赚了好钱,吕家自然是高兴,家中闲人又多,这样以来,家中多数人都有了事情可做。像盛家白糖一样,沈海告知吕澄,在脱脂羊毛的基础上,可以有很多的衍生品出来,基本方向就是羊毛的纺织。

大卢的媳妇是吕家家主的女儿,卢家也养了不少的羊,吕家大气,也不吝啬将方子教给了卢家,两家一起,这个冬天每月都能出个一千多顶。

说实话,这二百两,也是吕家两个月的利,吕家和盛家是老亲,也是盛家的建议。

沈海拿在手中也是觉得沉甸甸的。

不管怎么讲,吕家盛家现在都是富裕人家,而且,对教育的热忱程度,在整个卢氏县内表现得最为激进。从他们家族中在县学的学子数目就能看出来,县学成立之初,基本上族里未成年男女都来了,一点也不避讳女子外出的禁忌。

如盛怀婚后与妻子一起到县学求学,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卢氏一大美谈。人们的认知,总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与吕家盛家将孩子悉数送往县学不同,大部分乡绅还是盯着营造所里,家中子弟多是在董家河那里做工,在今年的工坊分生过程中,也有许多里正家,实实在在地分生出了产业,如鞠家,家中有一个侧支,今年春天就开始做钢针,先是缝衣针,后来就是缝纫机专用针,都是从董家河钢艺坊里学到的,再后来逐渐扩大品类,如钢钉,铁丝,铁钉,也是成包成包地向李家货栈运。

鞠家的钢针和钢钉,由于价格和质量的优势,从一出来,就垄断了河东市场,并逐渐拓展到关中和中原地区,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个家庭作坊破产。

康家有康书吏在这里撑着,也没闲着,铠甲专用的钢片,也被康家夺了去,为此,还专门在董家河建了高炉。

娄家的心大,选择了去营造所工坊制造车床,他家本来就是铁匠出身。当然现在的车床都是手动的,源于他们家中有几位机械爱好者,喜欢琢磨各种切削钻孔打磨设备,也是本行。不过,娄家一开始不怎么赚钱,他们弄出来的车床,都是被县衙高价收购,然后派往各个官办工坊。

那些早期过来的难民们,早已融入到了这个创业大潮中,手艺好点的,例如岑家来卢氏的路上,人丁没啥损失,进董家河较早,接了钢艺坊的磨床,就开个打磨作坊,为李家马车提供滚轴和滚珠;刘家从许州举家逃荒过来,家族大,早早地进入贺家作坊,贺家的管件都是刘家在做;叶家出了个喜欢钻研的小子,缝纫机上的螺丝,就是他家在做。

此时的工坊,还是以家族为单位。

回到毡帽的话题,卢氏的羊毛肯定供应不了吕家和卢家,对羊毛的大规模需求,也让卢氏商业的触角进一步扩展,陈家李家薛家为代表的三大家,都有自己的商队,之前也仅仅限于陕府境内,最远去洛阳,现在好了,山西、关中都去得,大量的羊毛被他们带回卢氏,商业的嗅觉也逐渐培养出来了。

他们也正式有了脱离卢氏的能力,也就一年半的时间,卢氏开始用物流带动了商业。

遗憾的是,沈海心心念的呢绒,一直没有结果,羊毛纺线的工艺成熟度很高,但是羊毛织布技术,有点差,一直没有突破,也或许是羊毛质量不好,绒少毛多,织出来的布,很是粗糙。加上没有染色工艺,总之,技术的积累不行。

###

另外,随着县城与董家河人口的暴增,而这些人口大都是脱离农业的,为他们衣食住行服务的人就多了起来,县学学子经过测算,大抵三个工人需要两个农户来供应,这样也就为很多闲散的难民和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隋家庄的小户人家,他们也是在为县城服务,种菜、还承包了县城的厕所,定期向乡下运粪水,这可是个大买卖;

农官定了规矩,没有熟化的粪水严禁还田,这也是卢氏粮食增产的原因。

当然,更可观的是,隋家庄的妇人们,在县城设了裁缝铺,小型水车的普及,种菜用不了那么多人了,妇人们就解放了。

沈海托李二姐租给她们的铺子,沈海付房租,不过一直没付过。

到了秋天,县城平日里,人们的穿着基本上都是修身的短衣长裤,平日里只有县学的几位老学究,穿个长袍。现在卢氏的长袍长裙俨然成了礼服,不过老学究也不是保守的人,孙辈无论男女也都穿短衣长裤。

县城里也有些女子会不好意思,就套上个裙子或者披个长比甲。慢慢地也影响到乡下,毕竟,沈海夫妇的穿着,着实省布,做活还方便。

十月底,沈海坐在中堂后院,十分惬意地回味着这一切,觉得自己真的是政绩斐然,可以放松一下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