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冲突

相比较这些,沈海更看重打铁这门手艺,就像鸭绒的处理一样,并不需要太多的探索与试验,就可以在这个时代形成代差,对同行业来讲,是绝对压制的。

很简单,炒钢法太费人力物力了,哪有高炉炼铁的规模效应好,沈海也是幸运,卢氏的铁矿石质量好,坩埚的碱化也做得好,出来的钢的质量,总归比李家的好上千倍万倍。

有了这些,营造所里出来的钢,直接就用来打造工具了。

于是,木匠、铁匠用的工具,陆续被打了出来。一些打磨的设备,也被造了出来,效率很高。

至于原材料,董家河的建设由陈家牵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炉正在建造,选矿设备也是因陋就简,反正要不断改进,一个小型水塘修起来了,水碾解决了磨料的难题。

至于高炉的建造与操作,从贺家和柯家这里去了好多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三家全程参与了营造所这边的高炉修建,谁让他们会炼铁。

工钱暂时没有,只是管吃住,等出铁后,用铁来补偿。

当然,柯家才是炼铁的主力军,他们与陈家又老亲,话也好说,办事也实在。

柯北山对炼铁最是上心,为了理解沈海所说,他甚至找人教他识字,快四十的人了,好学如斯。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毕竟建个高炉,单靠他们这些铁匠是不行的,就是那个高炉的比例放大,这些人就抓瞎,陈立功就动员了好几个识字的木匠,反正一点点探索吧,磨磨唧唧一个半月才勉强建好。

贺家也比较鬼的人,也派子弟去董家河协助建高炉,看样子,不想柯家独占这门生意。小地方的斗争,都是暗斗,明面上,大家都是和气生财。

挖矿的矿工,也是由那位发现矿的铁匠牵头,招募了很多人,也有些难民,沈海把自己的私房都拿了出来,加上陈家康家那里出的三百两,保证了这些矿工的收益,要高于种地,每人每年至少十两银子。

矿工的衣服和防护都是沈海亲自设计,毕竟这是卢氏有史以来第一批矿工。

总之,暂时还指望不上这边的铁胚。

不过,也催生了一个类似于产业工人的人群。

####

一旦炼铁厂建成,卢氏县内被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有铁专营牌照的家族了。一共两家,朱阳关李家和旧子乡林家,林家也有铁匠铺,主要是在洛河下游的乡下卖。

他们也是紧盯着董家河这边的铁矿。

卢氏县城这边的铁胚,只能从李家进,毕竟李家专营铁胚。

不过李家心狠,铁胚价格定的死高,这种垄断经营,定价高是可以理解的。在茅津渡那边,陕州铁一斤熟铁也就三十文不到,可是到了卢氏,却到了八十文,还是生铁,怪不得铁匠们要去商南进铁。

不光是铁,李家的盐价也是贵地离谱,陕府这里也就十五文一斤,到了卢氏要三十多文钱,直接翻了一倍。

沈海特意问了书吏,李家的盐铁票引每年也不过二百来两的银子,还是解往陕府的。

沈海对李家的印象自此变得很差,明显的奸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混账家族呀?

####

营造所里的大部分铁胚都要沈海付钱,这也没办法,创业艰难么!谁让县衙里没钱。

沈海也不舍得呀,一次就要花去几两银子,地主家也没有存粮呀,好在那些铁匠仁义,也送来不少铁坯,但是架不住用得多,工具打出来之后,大多是半卖半送,每次都赔好多钱。

一次大集的时候,沈海专程拉着陈立功到李家的盐铺这边,陈立功知道沈海对这盐价不满,也是警告了李家,可惜李家也仅仅是将每斤降了三文钱,依然是暴利。

沈海看到老百姓买盐的时候,那个逼仄样,也是难受。一斤盐要八斤粮食,一亩上等田,一年的产量也就三十斤盐,也就是说,一个中农,一年要拿出十五分之一的收入来买盐,简直是喝血。

很快,李家就从沈海这边弄去了三十多两的铁胚钱,沈海那个心疼呀?没办法,都是贺家铁匠去采买的,薛照也在旁边,据薛照透露,李家就是不肯降价,买再多也不行,沈海与贺家的面子都不买。

问题是,营造所这边打造的铁器,因为无法量产,没有买家,那些个锯呀,雕刀呀之类的,都让他折价很低送给了木匠们,让他们拿出几两银子都是困难事。

而卢氏能用到精钢的地方,确实不多,还不如铸铁来得实在,犁头、铁锅都是浇铸的,自从柯家学会了坩埚化铁之后,再也不用那个笨重的炉子,直接浇铸铁锅和犁头了。

对于沈海来讲,只能是熬,熬到董家河那边出铁再说。

####

作为外地来的官员,沈海一直怀疑,李家是不是在给自己下马威。

如果这个猜疑是真的,他还没法应对,至少无法有效应对。

李家这边,李二娘则是高兴地很,县尊大人不知道怎么抽风了,这么频繁地照顾自家的生意。话说,她之前讲的杂货铺已经开起来了,这在卢氏是第一家。

她也避免跟其他商家的买卖重叠,这个方面还是比较讲究的,比如,朱阳关的木匠多,她就拉来一批,在城外弄了个木工坊,做些大车、家具之类,然后造纸的作坊也迁了过来。

当然,很多商户逢大集才来县城,平日里,都是放在她的店铺里代卖。

有的时候,她还真的佩服自己的经商天赋,沈海送来的这些钱,养活这些工匠还是绰绰有余。

至于铁坯,她也是故意的,故意去刁难沈海,谁让她看他不顺眼,她自信,在卢氏地面上,至少现在,没人能拿捏她,即便是陈立功也不行。

##

眼见着营造所这边缺了铁胚,沈海亲自出马,与李家进行谈判。

为了表示尊重,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便利。

李家的铺子大,不光宅子,在县城东西街上,一排朝南的铺面,都是他家的,也有个二十来间,土豪,倒是真的。

卖的东西也是杂乱,除了盐铁之外,还有家具等,据薛照介绍,南边的人很会建房子,李家的木匠农闲时候就外出帮人盖房,以前都是在主家打造家具,后来李家在城外弄了个木工作坊,好多人都是从这里购置家具。

沈海去了卖铁胚的铺子,也没有多少铁,倒是很多刀具,这城里能打刀具的只有贺家,问了一下,果然是贺家放在这里代卖的。

沈海到了铺面之后,李家也无人过来迎接。这让薛照很是气愤,直接把李家的宅门踹开,把宅子里的人训斥了一番。

沈海站在店铺门口,远远望去,只见李二姐急急忙忙从大门跑了出来。

她发育良好,胸大腰细,跑起来大胸一晃一晃的,当然也不是快跑,就是小步勤挪而已。本身模样也好看,这个情势真的是让沈海心怀荡漾。

望着沈海,李二姐老远就施礼,“大人光临,李家未曾远迎,还望大人海涵。”

“李二娘子客气了,本官也是有事求你。”

沈海直截了当,绝不废话。

“大人何不移步宅中,小女子虽然家境贫寒,一杯热茶还是有的。”刚才薛照这番折腾,李二姐很是不爽,说话也就不客气了。

沈海听出她的语气不爽,也装作糊涂,不过这小娘子还是比较好看的,不耽误多看两眼。娇艳,正是时候的娇艳。

李二姐见沈海不知羞耻地打量自己,心中自然气愤。

沈海言道,“不了,本官此来就是买些铁坯,你家大人也不在家,我这么去了也不好。”

不过是一句戏言,李二姐却以为沈海瞧不起自己,回击道,“回大人,现在家中由小女子做主,”

“女中豪杰呀,你家大人也真是放心你。”

“回大人,奴家大人也是不放心,晚间这城墙上总有个人影走动,不似好人。”李二姐恨恨地说,嘴角还撇了撇,又是让人心动,沈海心想,还是漂亮好,一举一动都有风韵。

沈海想了一下,原来李二姐就是那个女子呀,不过这是好久之前的事了,沈海现在夜间已经不去城墙上转悠了,早已忘了这茬。

“李小娘子,原来那个女子是你呀,放心,本官没有不轨之心。”沈海并不否认。

沈海走进铺子,“别说,这城内狭小,城墙上对城内一目了然,若真是有歹人,李小娘子可就危险了,你们李家不是人多么,多安排几个护院吧。”

沈海说的是真心话,不过李二姐理解差了。

“大人多虑了。”

“嗯,你家的铁胚怎么个卖法?”他早已知道,无非是嫌弃价格高,沈海仗着自己的身份,觉得李二娘能便宜些,最好折半。

李二娘子一一介绍。

沈海惊讶不已,“停住,打住,你这个价格,一把锄头一百五十文拿不下来呀!”现在的锄头厚重,李家的铁质量不好,也要一斤多铁,加上铁匠的工钱料钱,一百五十文算是底线。

李二娘子算了算,还真是。薛照在一旁帮腔,“大人,一百七十文,柯家就卖。”

沈海正色道,“一担粮才六百文不到,这个价格,不是百姓承担地起的,你们李家有点那个了。”

李二娘不解其意,“大人,那个是什么?”

“就是太贵了,不仁义。”

李二娘登时火大,“大人,这铁胚进价就高,李家只是赚个路钱。”

“是吗?”沈海心中有了合计,“李小娘子,周边各县也是这个价格么?”

“是的,大人。”李二姐脸色铁青,心里也是恨,本来她看到沈海今天亲自过来,觉得打个六折都可以接受的,可惜的是,沈海上来就说道自家的不是,这让她甚是反感。

沈海更是不忿,灵宝那边价格才有你家的七成。

接下来自然是讨价还价。

美艳李二娘一点面子也不给,咬死牙关不肯降价。

沈海的策略很简单,“李小娘子,你看,县衙里也没有多少钱,要不我先赊欠一些,等夏粮收上来以后,再用粮食来顶账,可以吗?”

“大人,不是李家不通情理,只是大家都知道,县里的夏粮缴了府里之后,剩不了多少。”

“原来如此,那本官手头暂时没钱,先赊欠些。”

李二姐就是要的这句话,沈海说自己没钱,是不对的,早间不是收了五百两礼么。

“大人要的铁坯,还是可以赊的。”

就这样,沈海前脚将李家的铁坯都拉到了营造所那边,李二娘后脚就来要钱。

李二娘说得很明白,赊归赊,你总得多少给点,一半的价钱是要给的,剩下的不给也就这样了,沈海的意思就是,一文钱不给,等董家河那边出铁了,再给她还上。

李二娘也是鬼使神差,平日里也没这么急性,仿佛有根线牵着自己,不知道为何,见了沈海就乱来了。

沈海肯定是本着借钱的是大爷的念头,就是不给。

这天,李二娘去中堂找沈海,沈海官架子拿捏得足,镇尺一拍,把李二娘吓了一跳,沈海苦口婆心地讲,“李氏,不是本官不给你,本官手头也不宽裕,那些个钱物都在夫人手里,要不你去劝劝夫人,让她先支于你。”

“没想到大人竟然是这样的人,李家也不是没有孝敬。”

“李氏,注意说话,本官只是赊欠,并没有不还的道理,你不要心急,眼光要放长远些,你看营造所里的物件,哪个不比你们李家店铺里的那些破烂值钱,再说,本官打的那些工具,不是还没卖出去么?要有眼光,以后,营造所里出的物件,你们李家可以代卖。”

李二娘心里恨得要死,代卖个屁,贺家的刀,不也是没卖几把。

意识到沈海的滚刀肉性子,她又不能去找安青延,只好寻陈立功。

陈立功做不了主,就请示沈海,沈海也无奈,衙内没有余钱,先用自己的钱付了两成,另外的那就欠着,打欠条,反正她家的铁胚都不是什么好铁,杂质多,还要重新入炉。

这番折腾下来,沈海对李二娘也是无奈,十分地讨厌。

其他知名的家族都是尽量与县衙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吕家鞠家,就有两个后辈在陈立功的手下做书吏,这也是一种态度。

梁子是结下了,也难怪,这家人军户出身,道理不懂。

气归气,还是要用到李家的,整个卢氏县,工匠大部分都集中在她家名下。

仇恨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就能说明沈海对李家或者李二姐的态度,讨厌还不得不交往。

炼铁需要大量焦炭,卢氏没有,州府那边倒是有,但是质量不如山西的。这样以来,成本就上来了,而且铁匠家里的木炭多,焦炭很少,六月份的时候,营造所里的铁炉也是熄火了,只能用木炭焙窖法,弄些生铁。

沈海让薛照去李家,让他们进一些焦炭,李家当即表示拒绝。

这个李二娘作为主事人,再也不亲自与沈海谈判,总是让她的随从丫头在前面讨价还价,惹得沈海很是生气,直接让陈立功想办法将李家的盐铁牌照给扣下,什么时候弄来焦炭,什么时候再发还。

陈立功摇摇头,问明了情况,也是安抚沈海,说这件事他来处理,一定让营造所缺不了焦炭。

卢花妹得知此事,就让薛照父亲薛二主动跟沈海谈,薛二也指出李家不愿意做焦炭生意的原因,她家没有去茅津渡的商队,李家商队大都是去南阳那边的,没有大车,山路都是骡马托运。

连盐铁都是找陈家代运的,李家确实没法运焦炭回来。

县里能运焦炭的商队,只有薛家与陈家,这笔买卖只好交给薛家。

沈海在茅津渡待过,知道山西的炭好,就特地交代,必须是山西的焦炭,其它地方的不行。不过,陕州各地的媒也弄点样本回来,看看哪种能炼焦。

总之,这个李二娘得罪了沈海,沈海也得罪了李二娘。

不过,得罪了又能如何,初来乍到的沈海又没办法给人穿小鞋。

薛二让薛家在茅津渡那里购置焦炭,然后薛家和陈家的商队返回卢氏的时候,全部都带上焦炭,当然,去的时候也会带些这边的铁器,别说,卖得还不错,铁锅、木匠的工具,甚至那些雕刀,一开始都是放在渡口处,码头上就会有铺子收,盈利自然是有的,这让沈海有了很多改进工艺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