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王巨君居摄称尊? 安众侯奋起抗争

居摄元年(公元6年)正月到了,诸事顺利,摄皇帝王莽,心情大好。

正月的一天,春光明媚,是一个良辰吉日。

摄皇帝王莽,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代表太皇太后,到长安的南郊,去祭祀天地神灵。

随后,摄皇帝王莽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了迎春、大射、养老等盛大仪式。

居摄元年三月初一,太皇太后下旨,册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作皇太子,称号叫作“孺子”。

刘婴是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当时年仅二岁,还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

当初,看见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之时,王莽见刘婴虽然年仅二岁,但却乖巧可爱,聪明伶俐,听话顺从,十分讨人喜欢,心里非常满意。

王莽遂向太皇太后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

根据臣与太史,星象,术士等人卜卦研究的考察结果,发现只有广戚侯刘显之子刘婴,占卜的结果,最为吉祥吉利,最适合担任大汉帝国的储君。

臣建议太皇太后陛下,允许立刘婴为储君,做平帝的嗣子,承继平帝未竟的事业。”

太皇太后赞同王莽的意见,立即颁旨道:

“广戚侯之子婴,聪明伶俐,孝顺父母,占卜的结果,最为吉利。

天地神灵的旨意,不可以违背,兹册立刘婴为皇太子,立先皇后讳嬿,为皇太后,以尽抚育之职。

太子是帝国储君,未来的君王,教管责任,十分重大,身系社稷安危。

兹任命太保讳舜,担任太傅、左辅;任命甄氏讳丰,担任太阿、右拂;任命右将军甄氏讳邯,担任太保、后承;并设置四少等官位,以辅佐皇太子婴。”

皇太后王嬿,是王莽最喜爱的小女儿。

这些辅佐教导皇太子刘婴的师傅职位,官秩都是二千石高官的待遇。

进位摄皇帝,册立太子之事,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摄皇帝王莽,陶醉于自己强权治理的成功,心里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王莽没有料到,在自己的强权治理之下,依然会有英雄豪杰,对他的专权治理表示不满,奋起反抗他的专制。

大汉的王侯贵族,宗室子弟,忠臣烈士,不满王莽及其王家的专权治理,已经怨怒攻心,在密谋起兵,准备诛杀这个他们心目中的乱臣贼子了。

反叛的苗头,率先在大汉朝廷的重心腹地,南阳郡等郡县涌现。

起初,王莽被一帆风顺的胜利冲昏头脑,自以为天下大定,自己已经进位摄皇帝,威慑天下,掌控了朝廷全局,没有谁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动叛乱,挑战自己的专制权威了。

即使出现一些反叛举动,也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

有了这样的信念,王莽不免有些掉以轻心,不以为意起来。

去年年末,封地在南阳郡境内,同为长沙王刘发后裔的安众侯刘崇、复阳侯刘豹、舂陵侯刘敞三家诸侯,同大汉其他王侯一样,奉诏进京师长安,参加大汉朝廷在京师长安举行的腊月大祭仪式。

那时,安汉公太傅王莽志得意满,专横跋扈的表现,已经引起了大汉宗室子弟的不满和怨恨。

大汉宗室子弟,王侯贵族,已经察觉了王莽扶立稚子做储君,篡权称尊的勃勃野心。

安众侯刘崇、复阳侯刘豹与舂陵侯刘敞等,既然都是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系,而又同样居住在南阳郡境内,自然而然,他们的关系,就比其他诸侯显得更加亲近、亲密一些了。

安众侯刘崇、复阳侯刘豹、与舂陵侯刘敞等汉室宗亲,参加完祭祀大典以后,不免私下抽空,聚在一起,谈论着王莽扶立稚子做储君,掌控朝廷大权的影响等国家大事来。

安众侯刘崇,深知王莽的专权企图,对以王莽为首的王氏家族专横跋扈,排挤异己,把持朝政十分不满。

安众侯刘崇未雨绸缪,他义愤填膺、愤愤不平地对亲近的复阳侯刘豹、舂陵侯刘敞等汉室宗亲子弟、王侯贵族们说道:

“诸位宗亲:

别看我们如今衣食无忧,无忧无虑。

其实,深重的危机,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有所防备。

如今,皇权与外戚的权利,已经彻底失衡。

安汉公大人,先是享受朝廷的九锡待遇,如今更是明目张胆地试探天下人,欲登上摄皇帝之位。

篡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彻底暴露,诸君应该有目共睹。

安汉公大人对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超凡的人气和能力更加自信,也更加踌躇满志,欲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王氏家族的爪牙遍布天下,独霸天下,在朝中为所欲为,排斥异己。

刘崇私下担心,安汉公大人恐怕野心不小,最终将会不利于我刘氏。”

复阳侯刘豹、舂陵侯刘敞,也认为信然,一致赞同道:

“安众侯言之极当。从成帝以来,外戚的势力,就已经超越了皇权,令人忧心忡忡。

小心行得万年船。如今王氏家族独霸天下,野心勃勃,朝廷的局势的确是如此险恶!我们不能不严加防备。”

从京师长安朝拜完皇帝,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后,安众侯刘崇,一直对王莽的专权跋扈忧虑不安。

于是,安众侯刘崇暗中寻找帮手,图谋驱逐罢黜安汉公王莽,扶立成年的汉室子孙为帝。

安众侯刘崇的封国,在南阳郡郡城宛城的西南,距离南阳郡郡城宛城,大约有三十里的路程。

安众侯国,实际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很小很小的乡侯封国,封地很少,势力弱小。

一天,安众侯刘崇,邀请弟弟安成侯刘礼一起,商讨大事。

安众侯刘崇,难以遏制心中的忧虑,对弟弟安成侯刘礼跟安众侯国丞相张绍说道:

“诸君:

安汉公王莽野心勃勃,一定要危害我们刘家,这是必然的趋势。

天下人安于享乐,胆小怕事,竟没有人,敢首先起事,去反对他,这是我们皇族子弟的耻辱啊!

我愿意率领同族的人首倡义举,全国必定望风响应。如此,则大事可成。”

弟弟安成侯刘礼(刘孝)年青单纯,不计后果,慷慨激昂地跟封国丞相张绍表示赞同道:

“安众侯大人说的很对。苟且偷生,贪生怕死,岂是英雄本色?

哪怕是死,也应该为大义去死,为恢复我们宗室的权益去死,死得轰轰烈烈。”

安众侯刘崇遂与弟弟安成侯刘礼(刘孝)跟封国丞相张绍积极招兵买马,开始准备。

但地方英雄豪杰,畏惧朝廷的诛杀,愿意追随安众侯刘崇兄弟造反的官吏百姓,仅仅只有一百多人。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王莽已经正式登上摄皇帝宝座,野心更加明显。

安众侯刘崇与弟弟安成侯刘礼等,更加担心自己的阴谋暴露,遭到王莽的毒手。

安众侯刘崇遂与弟弟安成侯刘礼、安众国封国丞相张绍等人秘密商议,打算依靠安众侯国的卫士举兵造反,首先占领宛城,作为匡扶皇室的基地,反抗摄皇帝王莽的统治。

安众侯刘崇深知,效忠王莽的官府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希望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夺取南阳郡城宛城,作为反莽基地。

得到安众侯刘崇的命令以后,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等明知自己的力量微小,也不得不拼死一搏。

于是,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亲自率领愿意追随安众侯刘崇造反的勇士一百多人,开始进攻南阳郡郡城所在地宛城。

宛城是大汉朝廷的五都之一,市面十分繁华,市民有三四十万人之多,城墙高大,官军人多势众。

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亲自率领一百多人的武装力量,毕竟太过薄弱,哪里能够抵御宛城守军的反攻呢!

结果,安成侯刘礼、安众国封国丞相张绍的率领的一百多人的军队,奇袭不成,还没有攻进宛城,就被南阳郡守城官军击溃失败,大军也四散逃离了。

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当场被杀,战死沙场。

安众侯刘崇,得知弟弟安成侯刘礼等人的败讯,知道大势已去,也自杀身亡,以死殉国。

安众侯刘崇、与弟弟安成侯刘礼以及安众封国丞相张绍的反叛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震惊了整个南阳郡。

安众侯刘崇、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的亲戚朋友,见义军失败,大祸来临,急忙纷纷宣布,与叛贼安众侯刘崇兄弟等人化清界线,撇清与安众侯刘崇、安成侯刘礼、封国丞相张绍的关系。

近在迟尺的舂陵侯刘敞,得到安众侯刘崇兄弟的败讯以后,也忧虑成疾。

舂陵侯全族,人心惶惶,恐惧不安,生怕被安众侯兄弟的案件牵连进去。

得知安众侯刘崇谋反失败的消息,摄皇帝王莽是又惊又喜,亦怒亦忧,终于警觉了起来。

安众侯刘崇兄弟的反叛,虽然被官军迅速平定,但谨慎小心的王莽,并不敢掉以轻心,对王邑说道:

“侍中大人啊:

现在并不是天下太平,不可掉以轻心啊!

予的改制,必然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激起他们的抗争。

如果予对安众侯刘崇、安成侯刘礼与封国丞相张绍谋反的事件处置不当,天下难免不出现连锁反应,出现星火燎原的反叛之势,那就悔之晚,后悔不及也。”

侍中王邑也深以为然,赞同道:

“摄皇帝英明!请摄皇帝加紧防备。”

王莽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峻,反叛的势头一出现,往往意味着即将出现严重的危机。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酿成难以弥补的惨剧。

“如今,予刚刚坐上摄皇帝之位不久,地位十分不稳,还是收买人心,安抚为上吧!”

思忖权衡再三,摄皇帝王莽决定网开一面,赦免安众侯刘崇、安成侯刘礼与封国丞相张绍的亲属中,那些没有参与谋反的未成年亲人,不对他们诛连加罪。

结果,安众侯刘崇兄弟的家族,几乎被全族屠灭,只有安众侯刘崇的弟弟安成侯刘礼未满七岁的儿子刘隆,得以幸免于难,没有被王莽全族屠灭。

舂陵侯刘敞、复阳侯刘豹,因为曾经参与安众侯刘崇的密谈,深怕事情败露,心里越发忧虑。

复阳侯刘豹,不久忧虑成疾,过早去世。

舂陵侯刘敞,也开始潜藏自己的行迹,低调做人,以免引起王莽和官府的注意。

经历安众侯刘崇,刘礼兄弟之乱以后,摄皇帝王莽心里开始警惕。

一天,摄皇帝王莽与刘歆、甄丰、甄邯等亲信大臣谈论此事之时,王莽感叹道:

“哎呀,诸君:

安众侯兄弟谋反,都是予的威信与权威不够,没有能够威慑天下的缘故啊!

为了加强对叛逆集团的威慑力,看样子,只有不断地巩固朝廷的权利和地位才行啊!

予辈只有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出击,强力掌控朝廷大局,才能够防范于未然啊!”

羲和刘歆,御史大夫甄丰,右将军甄邯等亲信大臣,听出了王莽的言外之意,对王莽的心思心领神会。

羲和刘歆思忖道:

“看样子,摄皇帝殿下已经不满足于太傅、公爵、宰衡之位了。

我们何不推波助澜,帮助摄皇帝殿下完成美好心愿,成就青史留名的千秋大业呢?”

不久,羲和刘歆与大臣们一道联名上书,奏报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啊:

臣等发现,安众侯刘崇,刘礼兄弟等人,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举旗造反,就是因为摄皇帝的权力还小,不能够全面掌控朝廷大权的缘故啊!

臣等建议,应当立即提高摄皇帝的权力和地位,以便让摄皇帝能够更好地镇服全国,镇压反侧。”

太皇太后赞同道:

“诸君的建议有理,没有朝廷的威严和法律,就不能够治理帝国,完成兴邦大计。”

居摄元年(公元6年)五月十七日,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正式承认王莽的摄皇帝之位道:

“布告天下:

安汉公大人,有功于国,不宜再以臣子之礼对待。

从此以后,安汉公大人在朝见哀家的时候,不必自称‘臣’,可以自称‘假皇帝’。”

王莽见自己继位摄皇帝的愿望终于圆满达到,心里越发欣喜。

居摄元年(公元6年)十二月,文武百官再次上书太皇太后,请求把摄皇帝在皇宫中的休息处所,称为“摄省”,把摄皇帝办公的官署,称为“摄殿”,把摄皇帝的家宅,称为“摄宫”,以尊崇摄皇帝王莽,加强摄皇帝的权威。

太皇太后一一批准。

10

为了奖励手下亲信们的拥戴之功,摄皇帝王莽,请求太皇太后下诏,表彰羲和刘歆、右将军甄邯、御史大夫甄丰、太保王舜等亲信大臣们的功绩说:

“陛下:

假皇帝私下以为,奖惩分明,奖善罚恶,是为政的要旨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前太师孔光,虽已去世,但功勋已著录在列;太保王舜、大司空甄丰、轻车将军甄邯、步兵将军孙建等大臣,都曾为招降单于,出谋划策;他们又负责管理和兴建灵台、明堂、辟雍、四郊等设施,颁定朝廷制度,开通子午道,与宰衡同心合德,合心并力,功德至为显著。

为了酬庸他们的功绩,假皇帝请求,兹封太保王舜之长子王匡,为同心侯,封其次子王林为说德侯;封前太师孔光之孙孔寿,为合意侯;封大司空甄丰之孙甄匡,为并力侯;增加轻车将军甄邯、步兵将军孙建各三千封户,以表彰功臣们匡扶社稷的赫赫功绩。”

太皇太后赞赏,一一批准了摄皇帝王莽的这些建议。

摄皇帝王莽的威望与权势更高,王莽的夺权之路,也变得越发平坦起来。

到了此时,王莽夺权称尊的野心,已经完全彻底地暴露,不再掩饰自己的图谋了。

朝中的文武大臣,以及刘姓皇族宗室等,这时才如梦初醒,觉察到王莽,已经有篡汉自立,谋夺刘氏皇权的野心。

文武大臣以及刘姓皇族宗室终于开始明白,安汉公王莽当初大封宗室子弟,施恩于天下臣民的深意,就是为了笼络人心,谋夺最高的皇帝权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