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小皇帝溘然长逝 王巨君谋划大计

小皇帝刘衎突然驾崩以后,太皇太后王政君心里,一直十分忧伤痛惜。

太皇太后常常哀叹皇天不佑社稷,大汉命途多舛,痛惜朝政萎靡不振。

太皇太后王政君心里十分忧郁。

一天,她带领胡宝宝等随从,在长乐宫里里慢慢散步,以排解心中的愁绪。

漫步闲聊之际,太皇太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愁绪,对着身边侍候的弄人胡宝宝等亲信诉起苦来:

“宝宝啊,我大汉王朝真是不幸啊!

近世的几代君王,都是这样短命夭折。

宝宝啊,难道我大汉帝国,真的如符命图谶所言,已经遭到天谴,被上天彻底抛弃了吗?

难道大汉王朝,真的要改朝换代、寿终正寝了吗?”

那些不详的预兆和无尽的忧郁,在太皇太后的心里郁结不散,挥之不去。

看见太皇太后王政君郁郁寡欢,日趋憔悴衰老的面容,侏儒弄臣胡宝宝一阵心疼,急忙安慰王政君道:

“请太皇太后放心,不要过分忧虑,损害了太皇太后陛下的凤体!

符命图谶所言,不过是阴谋家迷惑世人,愚弄百姓,拨弄朝政,为非作歹的阴谋诡计而已,当不得真的。

我大汉帝国历朝历代君臣,都爱护天下百姓,一定会得到天帝神灵庇护的。

如今,朝中有德高望重的太皇太后陛下主持大局,有忠心耿耿的安汉公等三公四辅大人,以及文武百官的倾力扶持,陛下何须忧虑呢?

宝宝以为,当务之急,陛下应该速诏太傅与三公四辅等文武大臣,紧急讨论,秘密磋商,遴选继任的皇帝。

不要让君位长期空悬,让野心家产生觊觎幻想,为当前的第一要务。”

“宝宝所言甚是!

宝宝啊,只可惜你是一个侏儒,不然,以你的见识和学问,何愁公卿之位,不能够到手呢?”

太皇太后赞扬弄臣胡宝宝道。

“都是太皇太后陛下的熏陶所致。

胡宝宝一芥下民,一个三寸丁,有什么本事呢!

宝宝私下以为,陛下应该立即拿出立帝的主意,马上实施,不宜优柔寡断,让阴谋家有机可乘,坏了朝廷大事。”

胡宝宝建议太皇太后道。

“说得极是!哀家将立即考虑这件事!

宝宝啊,你去帮哀家把太傅大人请进宫来吧!

诸位,我们赶快回宫吧!哀家一直有些惴惴不安、心绪不宁。”

太皇太后急忙吩咐胡宝宝等侍从道。

“谨遵懿旨。”侏儒胡宝宝说完,就像一个孩子似的,蹦蹦跳跳地出宫,去向王莽传达太皇太后的旨意。

颖儿等其他侍从,也护送太皇太后回到宫里。

“你们散去吧!让哀家一个人静一静!”

太皇太后王政君一个人,独自留在长乐宫寝宫里默默沉思。

“哎呀,皇天不祐刘氏。

元帝陛下(刘奭)的直系后代,怎么就会全部断绝,居然没有一个直系的子嗣,还活在世上呢?

而宣帝陛下的曾孙中,为王的尚有五人,为列侯的尚有四十八人。

可是他们,大多已经长大成人,不好控制。

哀家和太傅大人,都曾经吃过哀帝那个短命鬼,忘恩负义背叛的苦,哀家怎么能够让悲剧,再次发生呢?”

太皇太后对立成年的刘欣为皇帝,遭遇哀帝背叛的往事,一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心有余悸。

果然,姑侄不谋而合。

太傅王莽应诏,来到长乐宫宫里,拜见姑姑太皇太后,就急急忙忙向太皇太后建议,立未成年的宗室子弟,为皇嗣为宜。

太傅王莽脸色严肃,以一种大义凛然,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太皇太后建议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啊:

元宗皇帝不幸驾崩,臣痛心不已。

吾大汉朝廷,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规矩,是兄弟平辈之间,不能相互作为后代,充当皇帝的继承人。

臣认为,今后朝廷选立储君,做元宗皇帝的继嗣,也不能够违背这样的原则规定。

臣莽发现,宗室子弟中,那些已经成年的王侯,大多是先帝的平辈兄弟,不宜违背伦理规矩,礼制礼法原则,选立他们为皇嗣。”

太皇太后认为王莽的见解正确,赞同道:

“太傅说得很对,哀家也是这样认为的!

巨君啊,国家大事,荒怠不得,一时疏忽,就会后悔不及,危害社稷根基。

麻烦你先把这件国家大事,交与三公四辅诸位重臣,去协商一下,再去具体办理吧!

哀家想来,三公四辅以及诸位朝廷大臣,也不会反对这样做的。”

“谨遵太后懿旨!此事事关朝廷安危,十分紧急,臣立即去办!”

王莽也十分清楚立成年宗室子弟做皇帝的危险,知道时不待人,机会瞬息就会消失。

王莽说完,急匆匆地出长乐宫,向未央宫走去。

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

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太皇太后和太傅王莽两人的心思。他们姑侄,对大臣们提议立已经长大成人的宣帝的曾孙辈为太子一事,心里非常厌恶,天性就有一种非常抵触排斥的情绪。

而且,他们姑侄对大汉朝廷的现在的局势,都并不放心,姑侄俩都想继续把持掌控朝廷大权,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既然三公四辅等大臣,都明白这一点,也就没有哪一个大臣敢于出头,建议太皇太后和太傅王莽去立成年的宗室子弟,做汉平帝的继嗣了。

见事情顺利,朝中没有反对意见,太皇太后与太傅王莽十分满意。

于是,太皇太后亲自下旨,征召汉宣帝(刘询)的全部玄孙进京,逐一进行认真选择。

而宣帝(刘询)的玄孙,都是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还在襁褓之中。

“太皇太后陛下与太傅大人摒弃成年的宗室子弟,而选立幼小孩子为储君,这不是昭然若揭,彰显太傅大人专权的图谋吗?

我们怎么能够,不顾自身安危,触当权者的逆鳞,给自己遭祸呢?”

朝中文武大臣,心知肚明,在暗地里窃窃私语道。

普通的大臣官吏,都完全领悟了太傅王莽的心思,王莽的亲密战友刘歆等,更是心领神会。

不久,大汉朝廷中,公开向太皇太后陛下提出建议,奏请太傅王莽直接上位,独揽朝廷大权的上书,就层出不穷了。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末,右扶风前辉光(地方长官)谢嚣,首先上书太皇太后,报告右扶风郡出现的祥瑞,向太皇太后建议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承太皇太后和太傅大人的英明领导,如今大汉帝国,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祥瑞纷呈。

前不久,臣亲眼目睹了一件祥瑞之事,不敢不报告英明的太皇太后陛下知晓。

臣的下属武功县长孟通,十分关心百姓疾苦。

一天,他亲自率领官吏百姓疏浚水井,兴修水利。

官吏百姓在施工时,突然挖得了一块漂亮的白石头,非常神秘奇异。

这块神奇的白石头,它的上面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清清楚楚刻有一些神秘的朱红色的蝌蚪文字,令人莫测高深。

臣请精通蝌蚪文字的贤良士大夫,认真阅读辨识,终于发现,奇异石头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的文字,原来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几个字。

臣猜想,如今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祥瑞纷呈,都是太皇太后陛下和安汉公大人的英明领导所造就。

这一定是安汉公爱民敬业的精神,感动了天地神灵,所以降下如此祥瑞,提醒世人。

敬请太皇太后陛下,留意这些天象预兆。”

太皇太后得到右扶风前辉光(地方长官)谢嚣的奏章,心里有些不快。

太皇太后年纪老迈,头脑却十分清醒,想借机试探试探王莽的心思,于是对侍从胡宝宝说道:

“宝宝啊,巨君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啊?

哀家倒要看看,巨君的心思,究竟怎么样啊?

宝宝啊,麻烦你把谢嚣这个马屁精的奏疏,交给安汉公大人去处理。”

太皇太后下旨道。

见到右扶风前辉光谢嚣的奏疏,王莽喜不自禁,得意地对羲和刘歆说道:

“子俊啊,谢嚣治理地方有功,地方安定,百姓和乐,祥瑞不断出现,值得大大奖励。”

王莽决定对谢嚣褒奖有加,大肆赏赐。

羲和刘歆见状大喜,暗自思忖道:

“想不到图谶符命,是如此的管用!

我刘子俊就是靠此处世扬名的,怎么能够甘落人后,被后辈耻笑呢?

如今,机会已经完全成熟,我刘子俊如果不能够借助图谶符命,来帮助安汉公大人达到目的,建立盖世功业,怎么能够施展一生的伟大抱负呢?”

羲和刘歆高兴之余,遂趁机对王莽建议道:

“太傅大人功高盖世,当之无愧。谢嚣大人上奏的意见,合符天心民意。

如今是民心所向,子俊愿意与各大臣一道,上报给太皇太后陛下知晓,请求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

太傅王莽蓦然大喜道:

“多谢子俊。如此,莽不胜感激,不会忘记子俊拥戴的功绩的。”

长乐宫里,太保王舜,亲信侍从都管胡逊、侏儒弄臣胡宝宝等,也正在太皇太后的身边侍候。

“太皇太后陛下:

羲和刘大人等,进宫上奏国事!”

弄臣胡宝宝,抛弃嬉皮笑脸的常态,故作庄严肃穆地向太皇太后禀告道。

“呈上奏章!”太皇太后笑盈盈地吩咐胡宝宝道。

胡宝宝急忙将羲和刘歆等大臣的联名奏疏递了上去,交给太皇太后研读。

读罢羲和刘歆等大臣的联名奏章,知道他们对谢嚣建议的意见以后,太皇太后的心里更加冷静,越发看清楚了王莽的心思。

“巨君这个家伙,越来越贪心了!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太皇太后微笑着,对着太保王舜、胡逊、胡宝宝等手下亲信侍从,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莽的诡计说道:

“诸位:

哀家最了解巨君这个家伙的那一套把戏了。

这是巨君这个家伙,想糊弄哀家,欺骗天下人,独揽朝廷大权的诡计,不可以施行!”

听了太皇太后的反对意见以后,太保王舜心里十分担心,忧形于色。

太保王舜与王莽的关系十分亲密,对王莽言听计从,是非常了解王莽的脾气、心思和力量的。

见太皇太后并不赞同诸位大臣的意见,太保王舜当即毕恭毕敬地上前,直言不讳地劝谏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陛下这样安排,似乎有些不妥。

陛下明智,一定十分清楚安汉公的崇高威望,已今非昔比。

事已如此,已经有些无可奈何了。

不瞒太皇太后陛下,即使如今,我们想要竭尽全力,去努力制止安汉公大人掌控朝廷权力,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力量也已经达不到了。

而且,臣最了解安汉公的心意,知道安汉公大人,并没有别的狂妄想法。

安汉公只是想要公开地向天下人宣告,他代行皇帝职权的目的,不过是想用来加强他自己的权威,好去镇服全国官吏百姓罢了。”

侄子太保王舜,为王莽辩解的话,触动了太皇太后隐秘的神经。

听了王舜解说的话,太皇太后深以为然,不由得颔首称是。

太皇太后一时踌躇未决,沉吟起来。

“哀家心里,何尝不明白王舜所讲的道理呢?

哀家心里也知道,这样加强巨君的权力,非常不妥。

可是如今,大汉朝廷的大权,实际上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哀家的掌控范围,滑入了巨君的手中。

如今哀家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制止巨君妄自称尊,甚至为所欲为了。”

思忖半响,太皇太后只好妥协,默认扩大王莽的权利,表示自己的意见道:

“安阳侯啊,既然你如此向哀家担保巨君,哀家再相信你们兄弟一回。”

太保王舜见太皇太后答应,立即松了一大口气。

见机不可失,王舜急急忙忙对太皇太后建议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已经与同僚一道,帮助太皇太后陛下起草了一份诏书,请太皇太后陛下斟酌斟酌,是否妥帖。

布告天下臣民:

皇天不佑,命途多舛,我大汉朝廷流年不利。

孝平皇帝突然驾崩,天下无主,百姓惶恐,朝廷不宁。

国不可一日无君。哀家已经命令主管官吏,前去全国各地,征召孝宣皇帝的曾孙二十三人,前来京师长安,准备选择合适的人选,让他做孝平皇帝的继承人。

孝宣皇帝的玄孙的年龄,如今都十分幼小。

如果不求得有最高德行的君子辅佐,怎么能够维护皇帝后嗣的权威和皇家的威严呢?

安汉公讳莽,辅佐朝政已经三代,跟周公时代虽异,而功业相同。

现在,前辉光谢嚣,武功县长孟通等臣子,上报丹书白石的图谶符命,昭示上天的指教。

哀家深深地思索符命的意思,终于明白了上天神灵的旨意。

图谶符命上面所说的莽‘为皇帝’的含义,就是让安汉公大人,代行摄理皇帝的职权之意。

现特下懿旨,命令安汉公讳莽,登上皇位,代行皇帝的职权,仿照周公当年的旧例,称‘摄皇帝’,以顺应天地神灵的昭示。

请有关部门,详细开列摄皇帝即位的有关典礼仪式,上报哀家审阅批准。此诏。”

太皇太后见太保王舜,已经替自己把旨意拟了出来,知道事已如此,人心所向,一己之力反对无益,只好默认道:

“诸君,既然你们都认为巨君忠心耿耿,没有野心,哀家还能够怎么样呢?

安阳侯啊,就按照你之所言,去立即办理吧!”

10

群臣见太皇太后妥协,都很知趣。

于是群臣纷纷上书,开列摄皇帝即位的典礼仪式的内容,向太皇太后呈上,并表示祝贺说道:

“太皇太后圣德英明,深刻地查看到了天心民意,下诏书让安汉公居位摄政,乃是造福苍生,有利社稷的大事。

臣等怎么能够不奉诏呢?

臣等请求,安汉公登上摄皇帝之位,代行皇帝职权时,应该穿着天子的礼服,戴着天子的礼帽,背靠着设置在门窗之间的斧形图案屏风坐着,向着南面,接受臣子们的朝见,然后开始处理政事。

摄皇帝的车驾进出时,都应该要实行戒严;平民和臣下向摄皇帝自称为‘男奴、女奴’,应该全部按照天子的礼仪制度去办理。

在郊外祭祀天地,在明堂和宗庙祭祀列祖列宗,以及祭礼各种神祗时,赞辞称安汉公为‘假皇帝’,平民和臣下,则称安汉公为‘摄皇帝’,安汉公自称为‘予’。

摄皇帝与群臣讨论,决定朝廷大事时,通常用皇帝的诏书形式,称为‘制’。

臣等希望,通过这些礼仪制度,从而去秉承和遵循上天的心意,辅佐大汉朝廷,抚育孝平皇帝的幼小继承人,完成委托的义务和责任,振兴治平的教化。

在朝见太皇太后陛下和孝平皇太后(王莽之女王嬿)之时,安汉公则应该恢复臣下的礼节。

在安汉公的官署、家宅、封国、采邑,安汉公可以独立地实行政治教化,按照诸侯礼仪的成例,去进行办理。”

太皇太后见木已成舟,只得无可奈何地下诏批准道:

“诸君所言妥帖,就以此办理。”

安汉公王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摄皇帝之位,开始代行皇帝职权。

距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大臣们的心里都十分清楚,如果时机成熟,摄皇帝王莽自己愿意,他随时随地都可能登上极顶,正大光明地登上皇帝之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