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公元206年+35

上元次日,天降大雪,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汉水寒。

蒯府的门外,葛亮在马巧儿的搀扶下上了马车,目的地是城外的诸葛玄的墓地。

三辆马车在纷飞飘雪中“轱辘”而走,葛亮车内,马巧儿撩开帘子看了看外面的景色,就在撩开的片刻,便是有不少的雪花进入了马车。

马巧儿有些郁闷的说道:

“饶是如此的雪天,进出城门的人还是很多!”

葛亮假装咳嗽,说:

“毕竟也是要生活,城内的材薪每日一送。”

古代有专门打材而生的樵夫,之所以有这样的职业,也是古代的需求存在,古人在使用煤炭很少,并没有能力解决一氧化碳的问题,一直到了宋代引入冶铁后才加大了用量。

唐王维《终南山》诗: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樵夫也是出现在古代的很多场合,特别出现深山,像是孙悟空拜师菩提,就先遇到了一樵夫。

“要是先生好着,妾能陪着先生玩雪呢!”

“只等下一年了,不过祭拜了叔父后,我们可以缓缓徐行,可观大雪之姿尔!”

巧儿点了点头,说:

“妾多谢先生了。”

葛亮也感慨,只有十五岁的年纪,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流连待我来。碧玉年华的巧儿整日的照顾自己,自己是被虚弱困倦了,巧儿却是被自己困倦了。所谓: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平日里都是平平稳稳的,特别是跟着葛亮之后,感觉隐隐有了些变化,不过今日外出还是在眉宇间多了几分的喜色,更加增添了温婉、柔情、靓丽、美好。

要不是今日是去祭拜的,葛亮定然是要挑逗一番,每次都是这丫头面红耳赤,粉面含羞而结束。

很快,马车便是来到了一处较为空旷的场地,被积雪覆盖着,不过明显的两个坟包还是很显眼的,两块墓碑插入白色的雪花之中。

不过看着非常扎眼的是,一块墓碑上写的名字是:葛亮之墓。

看得刚下马车的葛亮苦笑不已,不过跟着下车的诸葛均和诸葛殊二人当即吩咐小人上前将某人的墓地铲平,接着又是将墓碑拔出来。

诸葛均和诸葛殊令手下将祭品摆上,羊、鸡、犬、豕四样动物的头摆在诸葛玄的墓碑前,《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摆好了祭品后,诸葛三姐弟便是伏地跪在地上,三拜后,葛亮大声朗读自己写的祭文:

祭拜叔父文:跪在灵前珠泪滚,怀念伯父放悲声,前次来见伯父面,今日只见一张灵,伯父生前真和顺······

前来跪定,伯父不嫌早降临,来到灵堂望笑领,也表侄儿一片心,我愿伯父升仙境,逍遥快乐转天庭。

哀哉!尚飨!

朗诵完了祭文,诸葛殊和诸葛均二人在旁边捡起一块小石头放在墓碑上,祭拜就算是完成了。葛亮并没有哭,一是身体不允许,二则是情感还没有到达。三弟诸葛均和大姐诸葛殊也没有哭,或许是祭拜的次数多了,不过一路跟来的马巧儿反而眼睛红红的。

诸葛殊说道:

“三弟,扶你二哥起来。”

“好。”

诸葛均搀扶葛亮站起,退到了一旁坐下。

诸葛均再次上前将酒樽内的酒水倒入雪地里,说:

“叔父,请!~”

说着几人便是要等上片刻时间,然后将祭品收起来,便是准备返回襄阳城了。

这时葛亮身后的巧儿上前跪地磕头,葛亮知道巧儿的意思,只听到巧儿三拜后小声说道:

“叔父,妾身定然会照顾好先生的,望无忧!”

葛亮心里突然就有了很是内疚的情愫,或许自己就不该招惹巧儿,自己现在确实有一点害人害己的感觉,还有就是另样的人的因素,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

祭拜完成后,众人收拾一下,便是上了马车向着襄阳城而回。

返程的路上,马车缓缓徐行,有足够的时间让马巧儿这丫头看上一看特别是进入襄阳城后,襄阳乃大城,自然不是邓县的小城所能及的。

不过巧儿看到欣喜的东西也是多多看几眼,本来巧儿来着葛亮一起看的,但还是被葛亮放弃了,是在是太冷了,马车内葛亮已经是抱着炭火了。不过巧儿还是对葛亮一路上说道自己看到东西,巧儿突然说道:

“先生,前面有人挡住去路了。”

“等三弟解决再说!”葛亮说。

话说马车前有人发生了争执,甚至有拳脚相加的态势。

诸葛均也是当即下马车查看,便是见一伙人在讥讽买东西的人,不过反而被反驳得面红耳赤,所以准备动粗。

诸葛均下了马车当即大声说道:

“汝等何为?难道不把刘荆州放在眼里吗?不想吃官司就赶紧滚!”

诸葛均一出场就是大声叱骂,加之从比较高等的马车内下来,讥讽的这伙人也是不知虚实,反而让了开来,但也是在远处看着。

诸葛均也不在意这群小混混,转而对旁边刚才驳斥的人见礼,说:

“见过仲宣兄!”

王粲拱手还礼,说:

“原来是孝平,多谢了。不知可是外出祭拜?”

“然也。叔父玄的墓地在襄阳城外,今日才去祭拜,说来也是惭愧!”

“心意到了便是孝道了,想来孝平是徽蒯府了,粲也是要到府上拜访,不知马车可有间隙?”

诸葛均当即说道:

“当然有位置,请随均来。”

随即王粲上了诸葛均的马车,向着蒯府而去。

注: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七子”之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

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