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荼

“来,孩子,我教你茶道。”胡亥双手按在怀瑾的肩膀上,深深地与之对视。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然后便拉着他的手缓缓走到石桌旁。

看着眼前碧玉般的茶汤,不由得让胡亥想起前世自己对于茶的认知。

在华夏神州,上下五千年,荡尘俗,涤昏寐,越众饮而独高,攸关国人精神层面的饮品,莫过于茶了。

茶文化和酒文化是中国人情感寄托的一种形式。

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论述了茶的奇妙和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

古代医籍记载的「毒」,多指热毒,茶最早作为药的解毒作用,主要体现在茶的寒性以及茶多酚和有毒金属盐类的沉淀反应方面。

而茶作为药用,是不会突然之间被发现、被应用的。

古代先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只要是无毒的、味道不太苦涩的、纤维较细的、滋味不太难以下咽的,都会被纳为日常食材。

茶因其清香消滞,一定是在长期的比较试吃和遴选食物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这大概就是茶的药食同源的发展由来。

在农耕刚刚萌芽的神农时代,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觅尽可能食用的植物果腹,采集茶树芽叶,烹煮食用,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茶由食用到药用,由药食同用再发展为广泛的食用,时间大概在战国或秦代以后。

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这是最早有关饮茶的可信记载。

从《僮约》里,我们迫切需要理清的是,这里的“具”,究竟是指什么样的茶具?

而此时的“荼”,到底又是什么样的茶?

搞清这些知识点非常关键。

公元230年前后,三国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称:“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从文中可以推测,武阳所买的茶,大概还是以米膏粘结起来的梗叶粗老的饼茶。

在茶的蒸青工艺还没有形成以前,揉捻工艺自然没有诞生,粗老的茶叶,因果胶含量低而无法压饼。

故此以米膏粘结,便于取拿存放,有意识地尽量减少茶叶的存储空间和运输体积。

这是符合古人的智慧水平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在汉魏六朝以前,茶叶蒸青后,借助工具压制的饼茶,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用米膏粘结的饼茶或散茶,是可能同时并存的。

此时的饮茶方式,不外乎直接采茶的鲜叶煮饮,或在干茶内加葱、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等热性药物或调味品混合煮饮。

东晋郭璞《尔雅注》记载:西红柿小说网

这就是荼。秦朝人所煮吃的茶汤。

晚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也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此时服用的羹饮或茗粥,茶渣与茶汤还没有完全分离,这个时期包括以前,可称为茶饮发展的煮茶时代。

而秦朝正是煮茶时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