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创建安乐坊

苏迨随即问道:“什么想法?”

苏轼道:“家境贫寒的百姓一旦患病,没钱医治,就只能在家中等死,所以我想创建一家官办病坊,由衙门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维持正常运营,来收留并医治家境贫寒的患病百姓。”

苏迨道:“这是好事啊!”

苏过道:“那由谁来坐诊呢?”

苏轼道:“我想请一些医术不错的僧人坐诊。由于僧人不收赏钱,所以我打算换种形式来表达谢意。对于三年之内,接诊千人以上的僧人,由官府向朝廷请凑赏赐紫衣以示褒奖。除此之外,病坊也可以像私人医馆那样面向大众接诊来增加收入。”

大家纷纷表示此举甚好。

苏轼继续道:“我明年任期一满就要离开杭州,调往何处暂未可知。杭州乃水陆交会之地,客商往来频繁,容易滋生瘟疫。我打算把圣散子的药方留在病坊,每年春季疫情容易爆发时就熬药,免费发放给大家,如此便可预防疫病,防患于未然。”

王朝云想起来苏轼刚才说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此等造福众生的好事何须征求,于是问道:“你刚才说要征求我们的意见,是有别的什么事吗?”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点点头,道:“我算了一下,衙门还有两千贯闲钱,显然不够建造病坊,所以我想……再从家里支点。我知道最近买药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再花下去估计大家就要节衣缩食,所以想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

王闰之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就行了,反正你有俸禄入账,其他的钱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百姓们办个实事。”

王朝云道:“我那儿还有些手饰,要是不够就拿去变卖了。”

欧阳静、范烟霏也随声附和表示自己的手饰也可以贡献出来。

苏迨道:“我现在做承务郎,俸禄虽然低微,也能补贴家用。”

苏轼道:“还没到那一步。”然后对王闰之道,“距离我下次领俸禄还有些日子,预留出日常开支所需要的钱,还能拿出来多少?”

王闰之让小暖拿来账本,算了下,道:“大概有三百贯。”

苏轼震惊道:“才三百贯!”

王闰之道:“施药花的差不多了,只剩这些了。”

苏轼自言自语道:“衙门结余两千贯,再加上咱家的三百贯,似乎也勉强够,要是能再多一点就好了。”

欧阳静道:“要不把我的嫁妆……”

苏轼当即打断欧阳静的话,生气道:“不可!嫁妆是你的私有物,岂可动用!”然后看了眼蠢蠢欲动的范烟霏,道,“你们俩以后都不许再提嫁妆之事!”

王朝云道:“其实不止三百贯,轼哥哥你忘了,之前我们在黄州的时候,你的一位朋友不是送来了五两黄金,一百五十两白银,咱家不要,他非要送,你就说先放着,将来有机会了换种方式还给他。”

苏轼看向王闰之,道:“这个钱现在放在哪儿呢?”

王闰之道:“朝云不说我都快忘了,一直存在钱庄没动过。”

苏轼道:“那就以他的名义捐了吧,这样算上咱家的,就有五十两黄金,再加上衙门的钱差不多够用了。”(北宋货币折算价格一直在变,中后期一两黄金=十两白银=十贯铜钱)

王闰之道:“我明天就让小暖去取。”

苏轼不禁感慨道:“这些年你们跟着我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实在是有愧于你们啊。”

苏迨道:“爹你说什么呢,能作为爹的儿子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苏过随声附和道:“兄长说得对,能作为爹的儿子真是莫大的骄傲!”

王闰之、王朝云也表示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嫁给苏轼。

苏轼眼眶泛红,哽咽不能语。

翌日。

苏轼与官员们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决定将病坊建在安众桥。全城百姓听闻苏轼要建官办病坊,纷纷前来帮忙。虽然从五月份开始杭州的雨水就渐渐多了起来,但只有雨下得不大,工程就没有停歇。人多力量大,工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着……

很快一座崭新的病坊拔地而起。建成之日,全城百姓奔走相告。苏轼带领官员们来到病坊,只见此处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见苏轼来了,急忙让出一条道。苏轼等人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病坊前,两名衙役将一个牌匾搬了过来,上面写着偌大的“安乐坊”三个字。

苏轼命人将牌匾挂于门头之上,对众人道:“这座病坊以后就叫安乐坊,以祝百姓安乐!安乐坊主要用于救助家境贫寒的病患,日常也接诊正常病人,药价都是市面正常价格,大家可以自行选择来此看病,或者去别的医馆。此外,每年春季安乐坊会免费发放圣散子,大家可以来此取药防患疫病。”话音刚落,百姓们纷纷呐喊叫好,感谢声此起彼伏,响彻苍穹。

由于五六月大雨不断,六月初米价复长,到七月初,一斗米竟卖到一百钱。照这个势头下去,百姓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苏轼急忙于七月十五日写了封奏章《奏浙西灾伤第一状》,向朝廷求救。

七月二十一日,杭州、苏州、湖州等地狂风大作,暴雨不停,一直下到了七月二十四日白天才稍微停歇,结果夜晚大雨复至。

七月二十五日,苏轼再度上书《奏浙西灾伤第二状》,希望朝廷早日下旨拯救两浙西路百姓。好在官驿送信速度很快,朝廷很快便收到了苏轼的奏章。

八月初四,三省同奉圣旨,批准苏轼的请奏。

八月初五辰时,圣旨送交户部施行。

八月下旬,赈灾钱米到位,苏轼开始筹备赈济工作。苏轼相继于九月初七、九月十七日分别上书《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相度准备赈济第二状》,向朝廷汇报准备明年正月将米投放市场,平衡物价。

十月。

西湖历经半年终于疏浚完毕,为了防止百姓越界种植,边界的数座石塔也相继建成。其后,石塔历经数百年,只剩三座,被后人称之为“三潭映月”。

与此同时,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也已建成。长堤之上建有六座浮桥,苏轼分别为其取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并在长堤两侧种了花草树木。长堤、六桥和绿植相互映衬,使整个西湖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后来长堤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站在西湖边,想着如今赈灾款已到位,河道、西湖、沈公井、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皆已治理完毕,而城外二井也即将完工,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