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偶遇孔宗翰

苏轼茫然地看着那人,道:“你认识我?”

那人本是试探性地问下,毕竟王闰之只唤了声“子瞻”,并未提及姓氏。他见苏轼回应了,喜出望外,快步上前,拱手道:“在下孔周翰。”(孔宗翰,字周翰)

苏轼没想到刚出发不久就遇到了新任密州知州孔宗翰,开心道:“没想到竟然在这儿能与你相遇,这也太巧了吧。”

孔宗翰笑道:“天意如此!”

苏轼道:“你昨晚住在这里?”

孔宗翰点点头道:“昨天路过此地时天色已晚,于是就在此住下,想着今天睡醒了再出发。我还以为你早走了,要知道你没走,路上怎么说也要赶点行程早几日到达,我们还能聚一聚。”

苏轼笑道:“这不是还是让你遇到了嘛,也算不留遗憾。”

孔宗翰道:“你若是不急,不如在此住一晚,我们好好聊聊,明日再走。”

苏轼笑道:“好啊!”于是孔宗翰命家人们下车,两家人一同进了驿站。

饭后,两人闲聊许久,孔宗翰突然想起一事,对苏轼道:“你等我一下,我拿个东西。”于是起身回到装满行礼的马车中,翻箱找出画轴,回到房间将其摊在桌上,对苏轼道:“这是我在虔州时所绘的《虔州八境图》,你看看。”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俯身观看。孔宗翰趁其观看之际解释道:“当时虔州被水灾所侵,我便命人修筑城墙,随后登上城楼观台榭之景后画了这幅画。”

苏轼见画中群山参差不齐,江水奔腾不息,云雾缭绕,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相闻,脑海中不由浮现虔州之景。他粲然而笑,嘅然而叹道:“妙啊!画得太好了!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你再给我讲讲这画中之景。”

孔宗翰为其讲述许久,苏轼再度感慨虔州景色之美以及画作之妙。孔宗翰素闻苏轼才华,听其夸赞,喜上眉梢,道:“不如子瞻为此画题诗如何?”苏轼的诗词及书画千金难求,世人常托人索要而不得。当年在汴京和杭州时,有人得知苏轼酒量不好却喜欢喝酒,醉后还喜欢吟诗作赋、泼墨挥毫,竟故意灌醉他以求其字画。孔宗翰见机会难得,自然不会放过。

苏轼欣然答应道:“好啊!”

孔宗翰见其答应得如此爽快,急忙命家仆笔墨伺候。苏轼反复欣赏画作,根据画中之景在画卷上题了八首诗并作序。苏轼作完后,孔宗翰看着题好的诗及序,心想着等将来有机会了定要命人将此诗镌刻于虔州石楼上以流传后世。

两人促膝长谈许久,苏轼将密州的情况详尽告之,如今秋收不好,百姓日子艰难,自己身为知州未能解百姓之急便要离任,实在心生惭愧,希望孔宗翰能替自己完成未完成之事,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孔宗翰安慰许久,并表示自己定会继续完成嘱托之事,让其放心。

翌日。

苏轼一大早启程出发。孔宗翰命家人在此地稍等片刻,自己送苏轼一程便回。苏轼本欲拒绝,但盛情难却只得同意对方只送一小段便走。孔宗翰点头答应,两人骑马并行,几辆马车紧随其后。这次的马车数量比上次离开杭州时又少了许多。苏轼为官清廉,除了俸禄没有其他收入。他喜欢交友宴请,所得俸禄除了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开支,基本都花掉了,所以这次出发他只带了少量家当和部分维持日常需要的家仆,别无他物。

孔宗翰送了一程才与其依依惜别,苏轼等人继续赶路……

潍州。

苏轼等人连日奔波已抵达潍州地界。此时天寒地冻,满天飞雪,路边的积雪已漫过半截车轮,车夫们驱赶着马车缓慢前行着。

阿宗一边驾车,一边左顾右盼寻找着可以落脚的驿站或者村落,想等雪小点再行上路。车队行进许久,终于在日傍西山时路过一座村落。阿宗激动地对苏轼道:“官人,雪太大了,我看前面有个村子,不如我们找间农舍休息一下,等雪停了再继续赶路。”

苏轼道:“今日除夕,只怕对方不一定方便吧。”

阿宗道:“等到了村子我去问问,这么多农户总有人会同意的。”

苏轼道:“那就试试吧。”

阿宗将马车驶入村庄,就近找了一家农舍,走到篱笆外,唤道:“有人吗?”他连喊数声,一名佝偻老翁拄着拐杖从屋内出来,问道:“有什么事吗?”

阿宗道:“这位老丈,雪下太大,马车不便前行,我们路过此地想借宿一宿,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老翁指了下耳朵,道:“年龄大了听不太清,你说什么?”

阿宗指了下身后的马车,又指了下老翁的屋子,抬高音量道:“我们想借宿一宿,可否行个方便。”

老翁看了眼马车,想着对方人数不少,道:“家里小不一定住得下,你们要是不介意就进来吧。”

阿宗道:“多谢老丈!”说完回到车边对苏轼道,“官人,有住处了。”

苏轼下车,见篱笆内建着两间茅草屋,推开简陋的院门走了进来。王闰之等人紧随其后。

苏轼来到老翁身边,拱手道:“多谢老丈收留。”

老翁道:“天气冷,快进屋暖暖吧。”

苏轼等人进屋,屋内宛如冰窖,并没有暖和多少,唯一好一点的就是没风。他环顾屋内陈设,可谓家徒四壁。此时一名老妪正站在墙角的灶台边生火做饭。他走上前去,见其锅中饭食很少显然不够老翁、老妪两人吃,问道:“今天除夕,你们晚上就吃这些吗?”

老妪点点头。

苏轼鼻头一酸,对王闰之道:“让人拿下干粮来。”然后对老妪道,“我们车上带的干粮多,晚上一起吃吧。”

老翁走了过来,道:“不用了,你们留着自己吃吧。”

苏轼道:“没事,我们带的多,大家一起吃吧。”

老翁并未继续拒绝,而是步履瞒珊地坐回凳子上,随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农具擦拭着。苏轼让王闰之、王朝云和孩子们去灶台附近坐着稍微能暖和点,自己则走到老翁身边坐下,问道:“潍州这边秋收如何?”

老翁放下农具,长叹一声道:“收成不行,没饭吃啊!”

密州今年秋收不多,苏轼本已痛心疾首,如今听闻潍州也不行,不免神伤。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