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贬官英州

苏轼听闻圣旨来了,急忙返回衙门。使者等候多时,见苏轼回来了,走上前去面无表情地说着:“苏大人接旨吧。”

虽然每次传旨的使者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大多笑脸相迎,苏轼见其全无昔日笑意,一种不好预感油然而生。就在几天前,他收到了苏辙的来信,苏辙将汴京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被贬为汝州知州之事详细告之。全家人闻讯后皆忧心忡忡,不知苏轼是否也会遭遇贬谪。如果宋哲宗只是想将朝廷的旧臣贬出京师,那苏轼应该是安全的,毕竟已经身处边境,但是如果宋哲宗还是有进一步的打算,那真是前途未卜。

使者打开圣旨开始宣读,当苏轼听到自己因为讥讽先帝被贬为左朝奉郎、知英州军州事时,犹如晴天霹雳,身形一颤,耳鸣肆起,至于使者后面念了什么已经听不到了。苏辙的信中并未提及此事,说明自己被弹劾发生在他离京之后。苏轼此时除了震惊,更多的是难过,心中不禁呐喊,官家怎能薄情至此!好歹我为您授过几年课,难道你丝毫不顾惜昔日情谊吗!

“苏大人,苏大人……”使者见苏轼有些愣神,打断了他的思绪。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回过神来接了圣旨,命人好生招待使者。一旁的官员见苏轼捧着圣旨跪在原地纹丝不动,上前去拉他。苏轼摆了摆手:“我没事。”随即起身,只觉双腿一软险些摔倒,被官员急忙扶住。

“苏大人,您没事吧。”

苏轼摇摇头,缓步前行着。大家看着他落寞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待其走远后,一人感慨道:“岭南烟瘴之地,山遥路远,荆棘丛生,苏大人身体不好,只怕前去赴任九死一生啊!”

“我听到风声,官家大规模提拔先帝重用的旧臣,想来已经有部分人回京了。”

“这么说这次任命不就是……报复?”“报复”两字声音极其微弱。

“当年蔡持正因为车盖亭一案被贬英州,这不是报复是什么!苏大人身体不好,此去八成回不来了!”(蔡确,字持正)

“看来天要变了啊!”

大家正说着,苏轼突然折返回来。大家面面相觑,急忙闭嘴。一人率先问道:“苏大人,您要去哪儿?”

“我回家一趟,一会儿就回来。”

苏轼一路上精神恍惚地返回家中,小惠见苏轼回来了,急忙跑去向王朝云通报。王朝云走出房间,见苏轼正在朝这边走来,快步上前,问道:“怎么突然回来了?”

苏轼一把将王朝云拥入怀中,紧紧地抱着对方,仿佛一松手便会生离死别一般。王朝云已经很久没有被苏轼这么拥抱过了,猜想衙门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双手缓缓上移,轻抚苏轼略微颤抖的脊背,柔声道:“衙门发生什么事了吗?”

苏轼点点头,松开王朝云,用满含血丝的眼睛直视对方,伤心道:“官家下诏将我贬往英州。”

“英州!”王朝云惊呼。话音刚落,身后传来苏过的声音:“什么!英州!当年蔡持正被贬往的英州?”

苏轼点点头。

苏过身影一晃,虽然收到叔父的信件已经做好了父亲被贬官的思想准备,但他从没想过会被贬往岭南。他生气道:“爹好歹做过几年的侍读,自古尊师重道,虽然官家是官家,可是这么多年的情分难道官家一点都不顾惜吗!”

苏轼无法回答,只得发出交织着伤心、失落、无奈等复杂情绪的一声叹息。“去把大家都叫到前厅吧,我有话要说。”

王朝云命小惠速去通知苏迨、苏过两大家子人在前厅集合。很快苏迨带着欧阳柔和儿子、范烟霏带着儿子们先后赶到前厅。家中人口太多,宽敞的前厅显得格外拥挤,家仆们搬来凳子、椅子,苏轼坐在主座,让大家落座。众人坐定后,他心中满是歉意和不舍,情绪低沉地说道:“我将大家都叫来是有一件重大的事情要宣布。官家已经下诏将我贬为英州知州,等我交接了工作,过几天就启程赴任。”

众人惊愕,议论声、哀怨声肆起。

“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苏迨突然发问。

苏轼摇摇头,见大家表情失落,强忍内心痛苦,挤出一丝笑意:“凡事都要往好处想,官家虽派我知英州,但好歹是个左朝奉郎,俸禄也够养家糊口,比当年在黄州无官无禄、三餐不饱的日子好多了。”然而此时左朝奉郎降为左承议郎的诏书已经从汴京送出,一路北上。

欧阳柔、范烟霏当即表示帮王朝云一起打点家当,以便尽早启程。苏轼看向苏迨、苏过:“仲豫、叔党,要不你们两家去宜兴生活吧。我带着朝云和一些家仆去英州就好。”苏轼之前出任杭州通判时在常州宜兴县购置了田产,宋神宗驾崩前本已恩准苏轼回常州居住,不料被太皇太后召回,官居高位,这些年常州的田产一直保留着,并未变卖。

苏迨断然拒绝:“不,我要和爹一起去英州!不管爹去哪儿就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够了,地上不重要!”

苏过随声附和道:“兄长说得对,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永远在一起。”

孙子们虽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都听出了祖父想要抛下他们去赴任的意图,皆表示祖父去哪儿大家就去哪儿。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苏轼哭中带笑,激动地点着头:“好,我们一家人共赴英州!不过我打算先去汝州看一下子由。”说到此突然伤感道,“此去英州只怕今生再难见到他了。”

数日后。

一家人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然而临行前面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北宋河道四通八达,官员赴任为了节约时间大多走水路。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乘坐官船赴任,要不由离开地的官府护送,要不由出任地的官府派人来接,不用担心路费问题。然而定州与英州相隔太远,定州不愿相送,英州不愿来接,苏轼除了自费过去,别无他法。然而苏迨、苏过并未出仕,全家数十口人全靠苏轼的俸禄生活,加上这些年乐善好施,救助百姓,所得俸禄随手耗尽,基本上没多少积蓄。王朝云算了一下积蓄,一家人雇船过去肯定不够,为了省钱只能走耗时久且沿途颠簸的陆路。苏轼命阿九买了数辆马车,正式启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