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废锦衣卫

今日上朝,寂静无声,朱瞻基端坐龙椅,有些好奇地看着这些朝臣,有的大臣面露忿色,有的羞愧,有的低首,这倒是奇怪了。

“臣礼部尚书、太常寺卿吕震老而昏聩,请求辞官还乡。”

“准。”

“臣兵部尚书李庆请求告老还乡。”

“准。”

“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请辞。”

“准。”

“臣太常寺少卿王冕才思学浅,不足胜任朝廷要务,请求隐退。”

“准。”

“还有谁要辞官的,朕一概批了!”

“启奏陛下,朝廷纳贤取士,皆为国事也,辅佐圣主,造福苍生,本应上下一心,则贤者不绝,不可无事奚落,无故罢免,还望皇上深思啊!”

“说得不错,就这样吧。”

朱瞻基有些郁闷,不就是昨天跟老妈开个玩笑话,至于这样吗?不对呀,是不是谁在乱嚼舌头,夸大其词?真是可恶!

他坐在那里生着闷气,不一会儿,今天的奏章送来了一些,他翻了一下,大多都是不该将朝臣比作驴子的,其中有一个御史王痒上的。

“贤者国家之利器,古之圣王劳于求贤,逸于用人,今反其道而行之,则贤者不至,劳而无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

他真的怀疑是不是他说了什么,别人都知道了,真的应了千里之外相应这句话。

这事情可不就这么了了,后来就成为了一则有名的典故:“满朝皆驴”。

不一会儿,宗人府经历高晟求见,此人四十岁左右,配蜀王朱椿的长女长宁郡主。

“听说皇上要裁剪锦衣卫?”

“有这么一回事。”

“不可,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

“锦衣卫是皇上的鼻目,岂可自断手足啊!”他不说还没有事,一说他就火来了,拿起茶杯就往地下狠狠地甩去。

“要你们这些宗人府大臣和锦衣卫何用?

借着天大的招牌都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哪些功绩?远的不说,就说管能、李亮、王宏之流,皆是出身锦衣卫,皆配蜀王三女,于宗人府任职,恩宠不可谓不重?

可是呢,你们是怎么照顾好人家得,不到三年,皆香销玉陨,普通庄户人家也不是这样子过法!

你说要你们这些锦衣卫,宗人府何用?”

“皇上,皇上,可以改啊,皇上。”

“令:废锦衣卫稽查之权,废东厂,即日执行!”

正在这个时候,内阁大臣也在讨论当今的皇上。

“皇上每日皆愁眉苦脸,都是因为我们臣子的缘故?”

“皇上这是有些想当然了,历朝历代以来,苛捐劳役皆是大难题,至我大明朝吏治还算清廉,不强迫纳捐,只剩下劳役苦民,这又如何能够避免呢?”

“夏老说的极是。”

“皇上初历朝政,英明神武,只要碰碰壁自然就明白了。”

“治国如同烹小鲜,这个火候要恰到好处才行。”

说千里之外的祁三,处理完了教坊司的事情之后,才与郑和密谈。

“郑大人,来时皇上说了,让你于今年顺风时择机从海上出兵安南,一千万不够,两千万,必须要把安南拿下!粮草,钱币优先使用,先打了再说,这是皇上给你的信。”

郑和拆开信封,取了信仔细阅读起来。

“皇上想的真远,想法真多啊!”

“好,你回皇上,一切遵照皇上的旨意。”

“郑大人,如果想要了解安南的一些情报,可以让在下去获取。”

“好,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的信心更足了。”

午后休息一番,喝了几口茶,又来到内阁。

“我意废除锦衣卫,于年底由海上向交趾进兵,夏老,你有什么看法?”

“皇上你已经决定了,可是你也知道今年的夏粮都还没有收取呢,哪里来的粮食呢?”

“这个先交由南京郑和负责,就是今年少吃几口粮也要打了交趾这一仗!”

“还有,以后军政分离,户部要准备好军队所需的粮草,并多备出打一仗所需的粮食。前天朕已经跟于兵部商量决定派三万精兵进入大宁,设为承德府。

夏老今年的茶税和酒税收上来多少?”

“有九百多万贯。”

“暂时没有粮食可以用钱去换,只要撑过这两三年就好了,辽宁有大量的土地,有大量的资源,只要移民到位,还用着急粮食的问题吗”

“那锦衣卫和东厂那么多人如何安置?”

“精锐人员并入情报处,其余逐步向承德和辽宁转移,以后都察院,兵部,鸿胪寺,吏部皆由我直管,内阁不得干涉。

京城都察院有审问三品以上官员的资格,由三司会审,当然行动之前先要向我这里报备,省级按察使有提审府级及其以下官员的资格,确认有犯罪的,再交由刑部相关部门审判,没有则无罪释放。

都察院没有审核军队的资格,另外设立巡查司,秘密在各地巡查,发现问题于朝廷通报。”

“那都察院也要配备缉拿人员和牢房?”

“不用,只是暂时隔离和审问,获取证据,不能用刑和长期关押。”

“那官员之间受贿形成了官官相卫如何处理呢?”

“到时候再说,先把框架搭起来,试试效果,不行的话以后再改,这些都不是问题,就怕明明发现了问题而不去变革,不去改良。

户部就没有不良的坏毛病吗?我看有很多,最为典型的就是‘空印案’了吧?户部财政短缺,就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京城粮食短缺,也要想多种办法从根本上来解决,我觉得迁都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偏安一偶只能坐视北方蛮夷强大,难道就永远只能守着边墙过活,就不能主动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呢?

你们想问题要考虑长远,将来子民繁衍,土地却只有这么多,粮食会更加紧张,那又该如何呢?

我们官员只知道完成了朝廷的任务就完事大吉,民心,民生,吏治这三样关系朝廷的兴衰,永远也不能不抓紧,医疗水平如何,教育有没有跟上来,有没有人才涌出,道路、桥梁可否畅通,河道堤坝安全是否?这些就当是视而不见吗?”

朱瞻基飙车了,内阁们还有点不适应,不知道皇帝要将他们带向何方。

晚饭的时候,朱瞻基问太后到底是谁乱嚼舌头的,搞得他下不了台。

“是我说的,你也要长点教训了,这点可一点不像你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