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无题

今日分享:“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我的一九一九》

以前槐里这里二月的农民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大家都是在等着四五月的春耕,但是王允的到来改变了这里。

一大早王允和来福还有卫青他们六人便早早出门去看厂去了。王允也曾邀请了司马相如,不过最后被司马相如婉拒了。

“公子我们先去哪里啊?”来福问王允。

“先去找亭长吧,我正好问问叫他安排我食户的那些基本事宜他做了没有。”

王允现在有这三千食户,再加上王信的一些封赏,现在他家的食户差不多已经占了槐里县三分之一的人家了,从槐里的西方到北方一带都是他家的食户。

以前的百食户他都累的够呛,现在食户增加了整整三十三倍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的像现在的槐里这么好。随着自己的地盘的扩大,现在的王允也有点感觉到不是那么自信了。

几人没有在说话,全部都安安分分的跟在王允的身后,至于旺财则在前方牵着毛驴。

昨日赵忠听说王允回来,今天便想到王允应该会来找自己,所以便早早的在家等着了。见了赵忠王允也没摆架子,上前就去问好。

“赵亭长,不知道我当初给你安排的那些事你做完了没有。”

赵忠见王允主动给自己行礼问好,先是感到惊讶,不过随即就变成了惶恐。

“侯爷放心当初你叫我安排你食户堆肥的事宜我们已经做好了,不过因为原料不是太够所以那些肥的肥力可能没有我们亭里的那么好。”

王允想了想也释然,毕竟当初自己的那个小养猪场出动了亭里的很多人力财力也才找到那么一点猪。虽然现在食户增加了,但是这几个亭里估计也没有多少猪。一开始的堆肥用了几个月的粪便就堆了那么一点人家的肥,现在食户倍增猪的排泄物跟不上也情有可原。

“可否和我说一下现在我食户的情况,以及现在这些地盘都建设了一些什么东西?还有叫我公子就行了,侯爷什么的生疏了。”王允开口问到赵忠。

虽然以前他对自己的食户也有些许了解,不过自己离开了一个月也不知道情况现在变成了啥样。虽然一开始是来福在负责这些东西,不过这个月来福和自己离开槐里就一直都是赵忠在负责。

“公子,这个月来大家都没有偷懒,我们总共在里的二百公顷田地上建了二十个堆肥棚。同时你走的时候叫我建的“学校”现在也建好了,按照你的吩咐现在的住宿区和基础教学区已经建完了。不过医工院、军院还有格物院只建了建筑,里面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怎么安放便没有处理。国学院里面的座椅板凳已经弄完了,有两个教室,每个教室可以容纳六七十个人。暂时可以同时教学生一百多人。同时还有你要求的会议教学厅也建好了,里面最多可以同时容纳一百五十人的样子。另外在你的那些新增的食户我们也建了五个畜牧场,当然里面的猪牛就没有那么多了。”

“哦,还有,因为堆肥找不到那么多粪便我在畜牧场里面加了马和羊。”说了这话的时候赵忠有点心虚的看了王允一眼,因为这事是他自作主张的,王允走时并没有安排他这么做。

而那些现代的名词他说的这么有条不紊也是从王允的哪里学的,开始他也只是觉得有些许新奇,不过时间久了便觉得王允的这些称呼虽然以前没有,但是却十分贴切合理。安排大家做的时候,叫着叫着就习惯了。现在的他包括村民们对这些名词也都不陌生。

王允看见了赵忠说这话时的脸色变化,“想来是怕自己怪罪他吧。”

为了鼓励一下赵忠王允开始了飙演技了,“好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同样是利用粪便堆肥,马和羊都可以啊。赵亭长你可真是太聪明了。”

王允的神态很浮夸,不过赵忠却没在意。只要王允不怪自己便好,毕竟这些钱财都是王家在支付。

赵忠突然对堆肥这么上心也是情有可原的,自从看了王允使用堆肥的肥料种了芸薹(油菜),油菜的张势比以前种的那些好了不止一个档次。见此情景赵忠虽然不明所以,但是却从心里觉得浪费两块地堆肥的回报一定比以前好的多,既然油菜都能长得好,那么小麦豆子用这个种也一定会更好!也就导致了现在的他对堆肥的上心。

接着王允又开口问到:“那我叫你给我找的适龄儿童和愿意教书识字的人有多少?”

“可以免费读书这个我给食户他们说了,我在公子的食户里面找了一百六十多位五到十岁的孩子,不过十到十五岁的只有五六十个,十五到二十岁的只有二三十个。至于识字的先生也只有六七个,不过其中有两位一个是学习农家的,一个是阴阳家的。”

“十到十五岁的很多孩子都已经可以帮助家里做事了,他们并不愿意来上学,十五到二十的很多人都成家了,所以只有二三十个。”对于这事赵忠也很无奈。

王允也表示理解,现在国家的治国理念是清静无为,很多百姓只想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即可,对于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唐宋时期那么强烈。

“那也挺不错了,明天就把这些人都带到学校吧,我们的学校是时候该开始教书了,孩子的教育这种东西真的不能放松,以后他们便会明白自己来学习是多么正确的事了。”虽然王允对于农家和阴阳家两人有些许好奇,不过也没多问,反正明天就见到了。

“天色也还早,亭长带我们去看看这些地方吧。”

“这。。。”赵忠迟疑了一下。

王允疑惑的问到。“怎么了?难道你骗我?还没有弄好?”

“不是公子,我说的句句属实,不过路途遥远,再加上天气又些许凉我怕公子劳累。”

“哦,没事没事,我有小毛驴的嘛。走吧,这些东西我不看看不放心。”

“可是这位小公子我怕他坚持不住。”说着赵忠指了指张汤。

因为卫青和卫长君两人看起来十五六岁的样子,再加上在平阳侯和郑季家两人过的也不是那么好,体质一看就知道还行,所以赵忠对他们不是太担心。

反观张汤的话因为他父亲是长安丞,家里生活并不是太差,再加上他只有八九岁,赵忠便觉得张汤可能坚持不下来。

张汤被人这样指着鼻头瞧不起顿时心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就出来了。

“你说啥呢?别瞧不起人好不好,走赶紧走,我还就想看看侯爷说的这些地方有什么稀奇的。”

因为在槐里人生地不熟的,张汤也没有用过激的言语。虽然有些许生气,不过表述的话语还是很中规中矩的。

赵忠看了看王允也没啥表示,然后便说到。“那好吧。”

随后几人便出发了。

因为考虑到亭里的这些王允都比较熟悉了,赵忠便先带着王允从他的新食户那里看着回来。

直到天快黑了他们才把旁边的新建设的地方看完,这其中王允也见了他食户的亭长和乡长。

汉承秦制,汉初的很多地方的管理和秦国也相差不大。除了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以外关于郡县制和秦国相去不远。

地方行政系统(郡县制)分为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别掌管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设县令(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下设丞、尉,分别掌管文书、治安之权。

基层组织是里。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亭“类似基层行政管理机构,既是供过境旅客、邮驿人员食宿的地主,还配有士兵和兵器,起稽查作用;十亭为乡,有三老(掌管教化)、啬(se,四声)夫(掌管诉讼、收税)、游徼(jiao,三声)(掌管治安)。

当众人回到盖亭的时候都是感到有些许累了,其中张汤更是感到自己的双腿发软。众人走的并不慢,虽然中途拜见他人的时候也有休息,不过对于张汤来说还是有些许勉强了。

看了张汤那快要累趴下还在咬牙坚持的样子王允忍不住想笑,再看天也快黑了他也没想再去看下亭里的建设了。上次他去长安那一个月亭里都做的很不错,想来也不会出啥大问题。虽然自己的学校就是建在造纸厂不远处,不过明天再看也不是不行。

想了想他便和赵忠拜别了。“那亭长就先这样吧,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先回去了,明日我在学校等你们。”

从那些亭长以及乡里的老人那里王允了解到昨日赵忠已经将他回来的消息告诉了那些孩子,明日一早大家就会到学校报道。王允对于赵忠也越发的满意,做事不仅井井有条并且还考虑的十分周到。

赵忠看了看天色,“想来公子应该也是累了,毕竟公子还小。”

“不过自己的三个儿子,最大好像今年也十二岁了,咋感觉还没公子能干呢?至于和公子同龄五岁的那个儿子一天到晚还在地里玩泥巴呢。”

抛开脑中乱七八糟的想法,赵忠对王允行了一礼。“那就此拜别吧,明日我在学校恭候公子。”

“好,拜拜。”王允对赵忠招了招手。

赵忠也知道王允的拜拜是再见的意思,回了一句,“告辞。”说完便离开了。

看着赵忠离开的背影,王允立刻叫旺财把自己从驴背上抱下来。揉了揉自己的跨间,抱怨到。“可硌死我了,早知道这么远我都不去了。”

众人感觉一阵无语,不过却没人敢说什么,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感觉有些许累了。

“你们累吗?”王允问到众人。

除了卫长君说了句“不累。”剩下的几位都是实事求是的说了“累。”

来福和旺财鄙视了卫长君一眼,“你可劲装吧,公子最讨厌人说假话的了。”

至于卫青则对王允是不想隐瞒什么。

不过张汤却是小声的问了下王允,“那你是不是要走路?”

王允看了他一下,“咋滴?你还想骑我的小毛驴啊?”

张汤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来福却是接嘴了,“自己走路,公子的毛驴宝贵着呢?除了公子谁都不允许骑。”

张汤生气的看了来福一眼。

王允却是打了个和场。“行了,几个时辰前他就要坚持不住了,让他骑一次吧。”

王允对张汤的意志力还是有些许佩服的,虽然他早就漏出疲态,不过却一直咬着牙跟着众人,也没叫苦。王允也并不累,只是看着张汤的的衰样让他休息一下罢了。

“谁叫自己是乐于助人的二十一世纪大好青年呢?便宜你了。”王允在心中这样对张汤说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