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杨领导技校毕业以后,来到了省会城市的第一皮革厂工作。在皮革厂的工作虽然安稳,但是却缺乏激情与发展,这与杨领导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这份工作他做的并不顺心。

话虽如此,但皮革厂的工作也磨炼了杨领导的耐心与毅力。虽然他依然还是说话做事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却少了那份浮躁与稚嫩。

过了几年,皮革厂受到市场冲击倒闭,杨领导也正式失业。但是,杨领导的与众不同也在此刻凸显了出来。在众多工友因为失业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杨领导却轻松找到了一份报社编辑的工作。原因无他,只因他一张巧嘴舌灿莲花,生生把报社主编说动了,将他当做了一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初入报社,杨领导便犯了难。即便他口若悬河、苏秦再世,但是编辑的工作却不是靠一张嘴就能做得来的。眼看着自己的稿子一次次被打回来,主编的脸色也一天比一天难看,杨领导终于意识到了危机。于是他眼珠一转,主动申请去做新闻采集。

天无绝人之路,杨领导虽然文笔不行,却出奇的对新闻有着独特的敏感度。在一次又一次帮助自家报纸拿到独家新闻之后,杨领导攒下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不过,如果就此满足,他就不是杨领导了。

很快的,他又凭借着灵敏的嗅觉,发现了一个商机,一个还没有人注意到的、潜力巨大的商机。

当年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在家用电脑和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电视无疑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最重要的消遣工具。

话虽如此,但因为节目预告通常在清晨播出,而各家各户忙于工作的人们很少在清晨能有时间看看电视。所以,播报电视节目的视听导报应运而生。而杨领导所看到的商机,也正在此处。

鉴于视听导报的特殊性,在当时几乎成为了家家户户必备之物,重要性仅次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杨领导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主动找到了主编,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看法:加版。

杨领导的想法很简单,在视听导报中添加一版法制板块目。

在当时,人们法治观念普遍还较弱,正规的法制报纸又缺少趣味性,很难勾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杨领导就计划开设这样一个法制专栏,去监狱之中对犯人进行采访,用诙谐的笔法来描述一件又一件犯罪案件以及相关法律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响应了国家普法的号召,还能大大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

可是,在主编与社长研究之后,一致得出了一个让杨领导无奈的决定:现在视听导报发行量可观,只需要循规蹈矩的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报社最大的贡献。

听到这样的结论,让杨领导近乎抓狂。很难想象,身为一社之长的人,居然如此没有远见和缺乏创新精神。

不过,杨领导也并没有沮丧多久。很快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几乎影响了他一生的决定。他找到了社长和主编,告诉他们,自己愿意全额支付加版费用。

要知道,以当时杨领导的积蓄,做这件事几乎就是用全部家当在赌,成功了可能会飞黄腾达,失败了一定会万劫不复。

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社长任命他为法制专栏的责任编辑,他也一如计划的深入到监狱,通过采访犯人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件精彩纷呈的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专栏火了,以近乎燎原之势席卷全城、甚至全省,俨然成为了律政界的权威媒体。如此一来,无数律政界从业者对专栏趋之若鹜。

律师主动来对案件进行点评和讲解,以求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公检法人员来进行科普和推广,以求能够更加精准的传达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有无数民众投稿、现身说法,为大家讲述自己被侵害的经验,以求能助人免灾。

专栏的如火如荼,带给杨领导的,便是数不尽的收益。他为别人提供高人气的平台,别人为他送去丰厚的回报,各取所需。

就这样,两年多的时间里,杨领导不但赚的盆满钵满,更是结交下了无数的各界人士,给自己留下了丰富的人脉基础。

随着专栏的越发壮大,杨领导把思路一转,又打起了版面广告的主意。

想到就做,是杨领导的一贯风格。他利用手中人脉,往来于各个行业从业者间,大肆推广自己专栏的广告位。不出意料的,备受追捧。无数公司、企业踊跃报名推广,一时之间,竟然形成了竞价入位的盛景。

很难想象,在年三十那一天,平时只有三刊六版的视听导报,竟然加印了十七版。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加印的十七版,全部都是广告。可偏偏这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就让杨领导这样一个曾经的差等生做到了。

一时之间,被传为一段佳话。

不止如此,在杨领导的身上,还有着另外一段佳话。

有诗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才子佳人萍水之会却终成眷属的机缘,是古往今来多少怀揣梦想的少男少女们所梦寐以求的。杨领导,他得到了。

女孩是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两人在一场聚会中相识。女孩长相甜美,气质脱俗,笑起来两颗甜甜的酒窝,足以使天下爱美的“英雄豪杰”们怦然心动、心荡神摇。

而杨领导,他并不帅。但他是“才子”,有口才的“骗子”。凭借着那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姑娘嫣然而笑,以至倾心。

女孩正处于失业的上升期,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女神。多少老少爷们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只为能够一睹芳容。可是有一天,女孩突然从电视里消失了,一夜之间,杳无音讯。一时之间,这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后来人们知道,女孩嫁人了。

有人嫁给了权利、有人嫁给了金钱、有人嫁给了爱情。而女孩嫁的,是杨领导的油嘴滑舌,当然,还有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

结婚后的杨领导,有了更强的事业心与进取心,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报社的工作。于是,他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工作,自己做起了传媒公司。

如今的他,已经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使无数人为之艳羡。当然,这其中肯定不包括韩先生。

韩先生的经历比起杨领导来要简单的多。

韩先生没有学历,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却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做大事的胆量。

在大多数人苦苦寻求“铁饭碗”的时候,韩先生就自己组建了一个包工队,做起了包工头。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贷款”这一概念的时候,韩先生就已经在银行贷款搞起了地产开发。

正是因为韩先生敢为人先,他成为了本地地产行业的先驱者。

韩先生没文化,但是他一直标榜自己是文化人。他没有责任感,依旧说自己的企业是社会型企业。他不懂经济,却把企业文化定位在了分享型经济。

他虽然是一个能把李建成叫成李自成的史盲,却依然标榜自己熟读历史、热爱古文化。所以,他给自己开发的第一个楼盘取名为“秦府”。

在秦府大卖之后的几年,韩先生又陆续推出了“汉府”、“晋府”、“隋府”、“唐府”、“宋府”以及“明府”等一系列的楼盘。一时间,在本地开发商中,风头无两。

除了胆大和气势足,韩先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任性”。他做事不是一般的任性。

无论多大的事,一拍脑门立刻就决定,绝不更改。

这七个以古朝代命名的楼盘,本来是完全一致的。同样的绿化、同样的园区景观、同样的内部装饰,甚至就连楼体颜色都是完全相同的,清一色的黄顶白楼。

这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像杨领导这等损友们,怎么会放过这种嘲讽他的机会,于是就开玩笑道:“这货就是小家子气,为了节约点成本连瓷砖都舍不得贴。”

可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无心之言,却被韩先生记在了心里。

新春伊始、河溪还未化冻,小区居民们就惊奇的发现,一批批的工人们进入小区开始施工。没过多久,乳白色的楼体就被乳胶漆刷成了金黄色。以至于“黄金甲”小区几乎成为了地标般的存在。

在工程完毕的一刻,韩先生将兄弟几人聚在一起郑重其事的说道:“谁说我是为了吝啬瓷砖的成本的。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我不贴瓷砖只是为了更好的涂装。我早就说过,我们可是社会性企业。”

合着这货斥巨资涂装所有楼体,就是为了显示他的社会性企业来找回面子。

只能说,是真的任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