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8 章 钱的作用

通过马虎臣一事,姬国卿也想到了科山尔博。

科山尔博作为蒙古族第一个投身革命的比较重要和代表性的人物,此后也要将之树立为一面旗帜。

这样的话,可以让千千万万的蒙古人以科山尔博为榜样,感觉到革命对他们的重视。

之前,能够把李过、李来亨、袁宗第等代表顺营的人物和朱之钎、朱葵等代表大明皇家的人物树立为一面旗帜。

此前,更把藏人桑吉达和摩多树立为一面旗帜,姬国卿为何不把马虎臣和科山尔博都树立为一面旗帜?

这个世界上,出现在华夏的回人可能不多,但绝对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族群和力量。

如果放眼整个世界,“□□”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族群。

革命军以后要进军西域、中亚等,就必须面临那里的“□□”势力。

不合理解决好华夏的回人族群,就很难解决西域以西跟华夏回人有着难以割舍联系的“□□”族群。

相比之下,蒙古人族群还不及“□□”。

至于说藏人群体,那就更渺小了。

这两年来,不管是藏人、羌人还是蒙古人,都没有给革命军带来多么大的麻烦。

相反,倒是甘凉宁夏一带的回人为革命军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这不是说甘凉、宁夏一带的回人就多么强悍。

或许,他们意识中在西边有个极大的族群作为他们的靠山,会让这些回人胆气倍增也未可知。

因此说,马虎臣作为当前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姬国卿却没有及时地合理地利用起来,这也是革命军跟回人军一直纠缠了两年时间的原因。

一直不让革命军二次进入宁夏,就是因为马虎臣没有被营救出来。

如果革命军这时候进入宁夏,让马骏飞杀死了马虎臣,那就相当于姬国卿把马虎臣给逼死了。

好不容易得到马虎臣这样一个对革命极为忠诚的回人首领,姬国卿怎肯轻易将之失去?

此时,姬国卿“凭空”得到了近八亿两银子,姬国卿就可以将之用来做很多的事。m

这也包括用来营救马虎臣。

如果最终将马虎臣给营救了出来,不管是甘凉的回人还是宁夏的回人,都会觉得姬国卿和革命军是重情重义的,只有跟着重情重义的人才有前途和光明。

当前,解救马虎臣的工作已经有了些眉目。

因为马骏飞惨败于刘大强后,从此在宁夏销声匿迹,宁夏也开始有更多的回人逃难到革命区。

从逃难的宁夏回人那里了解到,马骏飞被刘良臣给杀了。

以刘良臣为首的清军在宁夏大肆搜刮,逼得宁夏人无有了活路,他们只能逃难到革命区来避难了。

在这些避难的人群当中,袁宗第组织了一支深入宁夏的侦察部队。

此时侦察部队已经打探到马虎臣没有死,被关在马骏飞家的地窖中。

打听到了马虎臣的下落,解救马虎臣的工作就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姬国卿交待袁宗第,在解救不出马虎臣之前,不允许第四军进入宁夏。

革命三年六月初六,姬国卿终于回到兰州。

经过革命司令部和行政局众人的讨论和商议,主要是在姬国卿的强调下,最后决定从房山运回的金银中(折合成纸币后为九亿八千万多两)拿出一成,也就是九千八百多万两纸币(目前没有这么多的纸币,可以用“白条”的形式先垫上,等到未来有了足够的纸币后,将之补齐)奖赏给第五军。

第五军的这个九千八百多万两纸币中,李过可以独占一成,也就是九百八十多万两。

第五军分配九千多万两就算了。

到第五军后,这九千多万两中需要拿出九百多万两分给李过。

姬国卿为何单独对李过这么照顾?

个中原因,姬国卿无法跟众人解释。

最后在姬国卿急眼并恼怒的情况下,众人终于不再争论,答应了姬国卿分给李过九百多万两纸币的提议。

由于革命司令部此时还没有足够的纸币,革命司令部就只能暂时答应第五军和两个他们应得的数额,等到革命区第二版的纸币发行出来后,第一时间补齐第五军和李过的“欠款”。

李过最终分得九百多万两,一下子成为革命区最富有的人。

在姬国卿劝说下,李过的九百多万两全部投入华夏制品公司,李过等于是控制了华夏制品公司约四成的股份(至于说李过跟李来亨之间怎么分,那是他们的家事,姬国卿和革命司令部无权干涉)。

李过独得房山藏银的九百多万两(百分之一),个中原因除了姬国卿和李过清楚外,恐怕其他人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了。

为了让“奉天玉和尚”知晓此事,在姬国卿回到兰州后刊印发行的最新一份《革命之火》上,向天下人公布了革命司令部从房山方丈山地洞获取了大量金银的事实。

并且同时公布为了表彰李过对革命军做出的突出贡献,革命司令部特奖励李过九百八十多万两“华夏币”。m

这条消息,如果传到“奉天玉和尚”耳中,不知道“奉天玉和尚”会做什么感想。

或许,“奉天玉和尚”已经不问世间尘俗事了!

谁知道呢?

不管怎么说,从房山方丈山地洞中得到的金银,都是从天下百姓身上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

这些民脂民膏祸害了大明朝,也祸害了大顺朝。

姬国卿得到后,绝对不会让这些金银祸害革命。

李自成多年来从各地搜刮来这么多金银,最后落得功败垂成、身死名裂。

如果当初李自成将这些金银用到百姓身上,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同样,大明朝的腐败官员们肯拿出银子来帮助还算清明的崇祯平息叛乱、抵御外辱、赈济饥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