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2 章 清廷春秋

“摄政王所依仗的,不过是他的几位兄弟,尤其是阿济格和多铎。

“摄政王为了掌控朝廷,飞扬跋扈之下开罪了不少人,树立了不少死对头。

“豪格是摄政王最大的死对头,就算没有豪格兵败四川被俘的事,摄政王一样寻机会除掉了豪格,并且还要斩草除根。

“摄政王越是这么做,嫉恨他的人就越多,一旦等到他失势,必然会墙倒众人推。

“福临啊,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好好跟着你的师父学习,朝廷中的事多听多问,但不要多做决断,大事小事都让摄政王去做决断好了。

“朝堂上,你只需留意哪些人跟摄政王一个鼻孔出气、哪些人对摄政王怀恨在心就行。

“等到你亲政之后,循序渐进地重用那些对摄政王怀恨在心的人。

“等到这些人手中的权力足以跟摄政王抗衡时,你就可以除掉摄政王了。

“总之,你要牢牢记住,摄政王能够把持朝政,不是摄政王这个人多么厉害,而是他手底下的人有多么的多,那些人多么的听摄政王的话。

“在你手底下的人还没有摄政王多,或者手底下的人实力不及摄政王时,就必须要隐忍!

“大清的这个皇帝,是八旗旗主和众大臣共同拥立的,只要你不主动提出让位,谁也不敢废了你这个皇帝。

“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了你这个皇帝,这个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很快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说,你这个皇帝之位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之所以你被压制,最主要就是你年纪小,书本上的东西学得太少。

“等到你年纪大了,书本上的东西学得多了,也可以亲政了,天下谁敢阻止你亲政呢?

“摄政王要处置豪格和吴三桂等人的全家,以儆效尤,这事是必须要做的,任何人都不可阻止。

“你既然作为皇帝,表现出仁爱之心是可以的,当着朝臣的面,你可以出言让摄政王饶过豪格等人一家。

“饶与不饶,那是摄政王的事,跟你无关,你如果对摄政王诛杀豪格等人全家视而不见,众朝臣就会对你寒心并失望。

“你出言原宥并饶过豪格等人全家,会让众朝臣都认同你是个仁君,相反摄政王执意要诛杀豪格等人全家,会让众朝臣对摄政王更加畏惧。

“畏惧就会产生愤恨,愤恨到了一定程度,不用你撺掇,这些人都会群起而攻之,共同对付摄政王的。

“福临啊,朝堂的一些话,你该说时必须说,但千万不能阻碍摄政王。

“更重要的是,汉人的话可以听,但千万不能全信。

“关键时候,靠得住的其实都是咱们旗人,包括摄政王!”

顺治皇帝是个冰雪聪明的孩童,母亲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

朝堂上,福临绝对是个好演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述说豪格、吴三桂等人的功绩。并言称战败被俘不是豪格等人的错,跟豪格的家人更无关系,恳求多尔衮饶过豪格等人一家。

多尔衮在朝堂之上大义凛然的表示,作为大清的亲王,战败不敌时,完全可以自刎谢罪。

屈膝投降,那是旗人的奇耻大辱(后世的子孙如果有这样的见识该有多好,最少不会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名言出现,和对“洋大人”奴颜婢膝的可耻行径!)。

杀掉了豪格等人的全家,那是告诫大清所有的将领和臣子,既然成为了大清的将领和臣子,就必须忠心于大清,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决不能背叛了大清投降给他人!

小皇帝福临和摄政王多尔衮说得都没有错,但福临毕竟是小孩子,对军国大事不甚了了,只挂念儿女情长。

诛杀了豪格等人的全家,可以让那些家眷在朝廷控制中的将领和大臣们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为大清效力,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妄图背弃大清,投降敌人,那么就必须付出全家被杀的惨痛代价!

福临的泪水,博得了许多旗人和汉人大臣的同情,最少他们都觉得这个皇帝是“极具爱心和宽仁慈和的”。

如果这个少年日后亲了政,最少不是个暴君,是个值得信赖和拥戴的君王。

多尔衮的绝情,让很多人对多尔衮又畏惧并提防了三分之后,也看到了多尔衮“治国”的刚正风范。

此时大清的处境越来越不好,丢掉了四川没什么,重要的是汉人对革命军越来越拥护,对大清越来越抵触甚至是反感。

如果朝廷不动用一些雷霆手段,许多的“图谋不轨”之人,还不纷纷遗弃了大清阵营,投靠到了革命军那里去?

大清入关,最初时并没有夺取汉人天下的意思,他们的旗人实在是太少,汉人每人一口吐沫就可以将他们淹死。

入关之后,尤其是跟李自成的大顺作战过程中,旗人发现自己战力如此“爆表”,逐渐萌生了赖在中原不走的心思,因为他们发现汉人这里好像没人能够赶他们离开北京回到辽东去。

等到消除了大顺,基本上掌控了江北诸镇后,大清发现汉人如此懦弱可欺,便下定了留在北京的决心。

渡江俘虏了弘光皇帝后,大清的兵将可以在华夏大地上为所欲为,这让大清感觉一统天下易如反掌。

于是,剃发令就应运而生?

随着剃发令的颁布,汉人那边突然出现了反清浪潮,让大清的兵将去路被堵截、阻挠,大清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统天下的艰难。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惨案的发生,让大清感受到了曾经懦弱的汉人发起狠来是多么的可怕,大清放缓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因为大清必须学着先人的做法,将“既得”江山进行稳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那会撑死了自己。

放缓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其实跟革命军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不是革命军的存在,大清一统天下的伟业说不定已经到了“收官”阶段。

革命军在陇右一带的异军突起,对大清的侧翼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果不解决掉革命军,等到大清一统了江南各地后,革命军就会抄了自己的后路。

如果说江南的伪明势力羁绊的是大清的手足,革命军就像抵在大清胸腹的一把利剑。

手足受到羁绊大不了走路慢一些,不除掉抵在胸腹的一把利剑,会让自己没了性命!

于是,大清几乎“倾全国之力”打造了两支王牌军队分两路去征讨革命军。

谁知道,真正跟革命军交手之后,大清发现自己之前对革命军的误判实在是太大了。

当此时的革命军,不“征讨”大清,就已经是大清的万幸了,大清还妄想着去征讨革命军,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纵然清军在宁夏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让大清“举国欢庆”,可大清的核心人员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尤其是当他们见识到了革命军使用的枪炮后,他们吃惊地意识到自己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完全是出于侥幸,而这个侥幸的根源就在马骏飞。

跟《革命之火》上宣扬的一样,大清入关之后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靠的基本上都不是旗人,而是投靠旗人的汉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