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2 章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世书城]

https://www.最快更新!无广告!

如果郝永忠不死,清军也不可能对他表现出足够的信任。

革命军那里又表示随时欢迎郝永忠回归的话,郝永忠会不会随时借机回到革命军那里去?

如果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痛骂郝永忠,这会让郝永忠在满清阵营这里受到极大尊重。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世上还是很多人清楚的。

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声称郝永忠是被迫无奈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样一来,满清阵营还敢相信并重用郝永忠吗?

姬国卿这么说,其实就是彻底将郝永忠等给逼死。

可以说,《革命之火》上面夸奖郝永忠的话,比辱骂郝永忠还恶毒十倍!

这个时候,郝永忠等人如果还能在满清阵营中好好地活着,那就绝对是奇迹了。

在姬国卿看来,对敌惨败甚至是撤退逃走不可耻,可耻的就是投降。

在革命军阵营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革命军战士投降给了敌人。

这样的没有革命觉悟和气节的人,姬国卿恨不得将之挫骨扬灰!

《革命之火》实在是太高明了,多铎对姬国卿已经感到佩服了。

多铎没有按计划派兵攻打固原,是多铎已经通过《革命之火》看出来姬国卿在陇山一带布置了太多的兵力,把陇山一线当作了防卫的重点,多铎从那里入手,等于是找钢板去踢。

《革命之火》能如此坦诚承认自己的失败,表现得落落大方,大清的《坤宇一统》就显得小家子气了。

《坤宇一统》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盛赞阿济格的北路军如何如何英勇,大清天兵如何如何势不可挡,革命贼如何如何不堪一击等等。

看到了《坤宇一统》,仿佛是大清已经把革命军全部剿灭了一样,完全意识不到阿济格取得的几场胜利只是暂时性的。或者说,阿济格取得的几场胜利,其实是革命军有意赠送的。

目光敏锐的多铎,打探到革命军在宁夏只配置了两个师,约两万人。

而在中卫、中宁、广武、同心、固原等地配置部署了约五个师,多铎当即就发现这是革命军有意放弃宁夏,回缩防守在陇山至中卫一线。

阿济格面临的大战远远未有到来,决定胜败的关键不在宁夏,而在宁夏南部的中卫至陇山一线。

姬国卿为何放弃宁夏,多铎猜不透。

但是,从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发布的言论可以侧面看出一些问题,那就是革命军此时进入宁夏似乎是为时过早,因为宁夏的回人还无法接受革命军。

姬国卿放弃宁夏,是让宁夏回人将革命军跟清军做出一个对比。

当宁夏回人发现革命军好过清军后,他们更愿意接受革命军时,革命军再次进入宁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革命之火》对革命军有所了解后,多铎最终选择了从蓝田县入手。

蓝田县至商州一线的武关道,是革命军的最前沿阵地,这里距离革命司令部同样非常遥远,姬国卿对这里鞭长莫及,从这里入手不会陷入革命军的包围圈之中。

一旦拿下武关道,对清军的意义虽然没有多么重大,但是可以对整个大清做出一个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也对那些心存异志的汉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那些已经投降大清的汉人,他们会更加坚定归顺大清的决心。

可以说,拿下武关道,对战争的走势影响不大,但是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是对天下人再一次秀出大清“肌肉”的机会。

自古以来,正义的一方不单要靠“以理服人”,而更要靠“以力服人”!

之前没有跟革命军交过手,多铎不清楚革命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这次“讨伐”蓝田县革命军,多铎派出了一万兵马和三十门红夷大炮。

人数上来讲,不算很多,红夷大炮的数量,绝对是空前的。

当初,对付史可法坚守的扬州城,对付大顺军坚守的潼关,多铎都没有用这么多的红夷大炮。

可以说,蓝田县的革命军,确实让多铎高看了好几眼。

既然半道遇到了革命军的阻击,清军就只能在这里跟革命军展开搏杀了。

双方火炮对攻之下,清军发现了革命军挖掘凹坑和壕沟的妙处了。

在这样的凹坑和壕沟中,不但可以将火炮隐藏起来,而且还可以让士兵躲藏在里面,减少炮火轰击时的伤亡。

清军一通炮火轰击过去,对革命军造成的损伤不大。

革命军那边一通炮火轰击过来,只是在刚开始时对清军造成了杀伤,等清军也纷纷跳进凹坑和壕沟中后,革命军的炮火杀伤力也大大减弱。

革命军费那么大的力气挖掘了凹坑和壕沟,就是为了给清军提供庇护场所吗?

大部分的清军躲进凹坑和壕沟之后,他们的火炮手无法瞄准革命军的炮车,暂时处于停滞状态,这就让革命军的炮手肆无忌惮地向着清军开炮轰击。

不是说清军躲在壕沟中,火炮对清军杀伤不大吗?

革命军此时对清军进行轰击,那不是浪费炮弹吗?

革命军此时开炮是有意图的。

他们的枪炮弹药数量有限,但是这段时间来通过秦岭山革命区百姓们自制的□□数量很多。

李过将□□埋在事先挖好的凹坑和壕沟中,露出火绳芯子,用干草、树叶什么的将之遮掩住,然后用火炮一番轰击之后,炮弹炸裂后就会爆发出一团烈焰,正好把□□给点燃了。

在□□和□□之间,用埋藏在土里的中空的细竹竿将引信相互连通起来,只要将其中的一颗□□点燃,通过相互连通的引信,就可以让所有的□□相继爆炸。

□□的外壳,用的是土陶,杀伤力不大,但是几千颗□□相继爆炸后,可以瞬间把清军炸懵。

这时候,埋伏好的革命区战士趁乱冲将出来,用手中的刀枪弓箭尽情向清军身上招呼。

这是李过预先设计好的战术,目的就是尽量节省弹药。

秦岭山革命军这两年来收纳的外来避难人很多,全部算起来的话,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在这些人当中,李过挑选并培养训练了六万精壮。

今日包括今后的战争,是时候让这些精壮到战场上历练一番了。

只有真正到战场上厮杀过,见过血的士兵,才称得上真正的士兵。

不然,平时训练得再好,那都是样子货。

清军都基本上躲进凹坑和壕沟中了,革命军还用火炮轰击,今日的革命军怎么处处透着让人猜不透的怪异呢?

革命军那边只是轰出了四炮,他们轰击的方位很值得商榷。

第一,革命军的这四炮不是对着清军密集处轰击的;第二,革命军的这四炮轰击的方位基本上是清军的四个角;第三,革命军是对准四个边角杂草和枯树枝、干树叶比较多的地方进行轰击的,而那样的地方几乎没有清军。

革命军这是要干什么?

等到炮弹炸裂,火光升腾之后,爆炸部位的干草、干树叶被点燃,很快就听到了嗤嗤的猛烈燃烧声。

革命军在四个边角都埋了地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