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血祭龙脉,两兄弟貌合神离!

皇太极呼出一口气,缓缓说道:“我与杨广交流过一番,他以不插手我们将来入主中中原为条件,要我们后金以后国运的六成。这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我现在问问你们,要不要答应?”

多尔衮起身,微微低头:“但凭大汗做主!”

“父汗,六成国运呀!他凭什么敢提这样的要求,我们连大明都不放在眼里,怎会向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低头,待我回到沈阳,调一队勇士将他杀死。谁给他的底气,让他在我后金作威作福?凭他说自己是杨广吗?”

皇太极终于忍不住怒气,冷声呵斥道:“豪格!你在质疑我么?我警告你,回到沈阳后,乖乖待在贝勒府,不得出府一步,那个人你不得以任何方法去接触和针对!若有违逆,后果自负!”

豪格脸色煞白,如遭雷击,缓缓跪倒,以头触地:“儿臣遵旨!”

皇太极调整情绪说道:“我的意见是……答应他!毕竟那个人是杨广,这片土地他可在大业年间埋葬了超过五百万人。如果拂了他的面子,我想他有办法把我们从这片土地上抹去!”

多尔衮认同的说道:“自从听到那个人再履尘世,我便再次阅读查询关于他的所有记载。”

“如何?”

“凡和他做对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隋末反王都遭了报应,李渊夺位,故李世民杀尽其子,后半生囿于宫苑,郁郁而终。李世民上演白身退突厥,后挥军占尽隋地,他始有玄武门千载骂名,晚年太子谋反,更有唐三代后,女主武王昌之事!臣弟以为,我们便不要和他发生冲突,因为我们……惹不起!”

“待会我会血祭龙脉,以部落族长之身份,承诺大金国祚不断,其六成之国运,皆赠予修士杨广,大金部族之继任者都得先来龙脉之地,续今日之约,方能承袭大位,此大金之铁律,大金不亡,铁律永续!”

而此次血祭龙脉,缔结约定,也加上了多尔衮和豪格的名字!

多尔衮和豪格在用指间血写上名字的一刹那,都感到一丝不祥,冥冥之中似乎有气流在顶门消散。

皇太极看着离开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两人,嘴角勾起一丝弧度!

他低声说道:“多尔衮,你的皇帝命格,我削定了。此次歃血为盟,便能削去你一成皇帝命格,待来年我去科尔沁草原,夺了你的天命凰女,你便只能与皇位无缘了!你的天命凰女,将成为你登位最大的劫数。毕竟当下天命在我,法统在我!”

他在古榆树下呆了半晌,而后跪下“砰砰砰”的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大步离开!

多尔衮从树后走了出来,望着纵马远去的皇太极,眼神一片冰寒,轻声呢喃:“八哥!皇太极,既然你做了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了!”

史书记载,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猝死于盛京后宫,其死因或有多尔衮的手尾!

之后多尔衮强抉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他与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次年李自成陷北京,崇祯死,多尔衮采纳范文程之建议,接受吴三桂投降,并以之为前驱,山海关一开,改称大清的后金摧枯拉朽的消灭了李自成的农民军的有生力量,成了元明两朝都城的主人,并盘距于此长达二百余年!

而后多尔衮跃马中原,兵锋所至,尽是尸山血海,扬州十日汉家泪,嘉定三屠皆尸骸!又以摄政王之身份颁布剃发令,此后国人无论胡汉,皆剃发留辫,反对者都被斩杀。

这一场对汉民族而言的浩劫,其影响之深远,远超五胡乱华和蒙元主神州。

由于多尔衮战功彪炳,他在朝廷的影响力可谓空间绝后,已经不能用权倾朝野来形容了!

他先后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公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剑履上殿,赞拜不名,除了那一件龙袍,和那张椅子,多尔衮之权力之大已然是只缺一个名份罢了!

而幕僚劝进的声音在多尔衮生命的最后几年更是从未停止过,多尔衮数次动心,总被他当年所喜之人,身怀天凰命格的大玉儿,皇太极的庄妃所阻!

代价则是多尔衮视皇宫如王府,出入无人敢拦。有人戏称“慈宁宫里门槛烂”,说的便是孝庄文皇后以色娱人,只为福临皇位稳固!

及至多尔衮秋狩

(本章未完,请翻页)

坠马而亡,享年三十有九为止,多尔衮称得上人杰。

怀夺妻之恨而隐忍,私会庄妃而见疑,奉玉玺而消成见,终能执两旗而摄政!

皇太极即死,多尔衮睡其遗孀,欺其幼子,真正做了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被欺负狠了的福临等到多尔衮死去,才彻底爆发,夺其封谥,磨其碑文,再将枯骨挫骨扬灰,可算出了一口恶气!

而这些于多尔衮而言,没什么意义。毕竟人死如灯灭,反正生前浪够了,死后之事,福临你高兴就好!

杨广与皇太极分别之后,以神游八荒之法,一日行遍辽东郡。

而大业七年征高句丽之事,连他本人都不是亲历者。

有人记载是为了宣威北疆,毕竟北方威胁古来有之。

也有人记载是为了削弱关陇贵族的实力,毕竟杨氏也是得关陇贵族资助和支持才得以终结乱世,一统华夏的!

更有记载曾提及是幽州总管罗艺身兼军政,久居北地,生出了不该有之野心,名为征高句丽,实为北狩罗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结果倒推事件之起因,能自圆其说的给出无数种,正是所谓的风起于青萍之末!

但导致大隋灭亡成因,征高句丽必为第一。

不管征高句丽的起因为何,四年三征,埋葬于这片土地的华夏军民超过千万之数,而此战对中原而言,便是徭役加剧,赋税更重,壮劳力被大量消耗,这对还没从五胡乱华的战乱年代彻底恢复元气的中原来说,是很致命的!

因为脆弱的农耕文明,对意外的抵抗力很低,但逢灾年,若无官府赈济百姓,便是百姓流离,饿殍遍野!

所幸大隋赈济机制完善,每逢大灾,地方官吏倒也尽职。

这也是大隋使用民力过甚,百姓却无反心的原因!

百姓知道,这个朝廷会给他们一条活路,虽然活得艰难!

可惜三征之后,杨广对天下掌控力减弱,叛乱如烈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