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用担心口粮问题

他这话一出来,别说是李老头和李大海王茂才等人,便是女眷这一桌的老老少少都看向他。

毕竟她们都有自己的娘家,包括王老太。

若是来年真的闹旱,那她们肯定想和娘家人说一声,免得到时候种了稻子,抽穗或者灌浆时缺水,那可就不美了。

今年冬天能一下子这么冷,来年能大旱,也是有可能的事。

别看现在雪没融化,或者觉得雪融化后水多。

但那都是好几个月后的事,谁又知道到时候的光景?

今年异常冷,来年异常热,也不是不无可能!

谢砚之在回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说辞。

听到李老头问,他就说:“雪是因为天气冷,所以本来该是下的雨,最后就冻成了雪。而这天上下雨都是有定量的,今年下了那么大的雪,又持续那么久,等于把天上的水都给下没了。这天上的水都没了,那接下来就不会下雨,可能会有很久的时间都会处在不下雨的状态。具体是多久,我也不好说,反正做好最糟糕的准备,肯定不会错。”tehu.org 火鸡小说网

李媛一听,双眸一亮,赶紧接着谢砚之的话说:“爷,这天上要是晒久了不下雨,等过后肯定又要下大雨的。不是有句老话叫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吗?这大涝要是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瘟疫。这些你们老一辈的应该比我懂!所以,你看要不到时候真的如谢哥说那样,一直干旱的话,咱就走?”

李老头没好气地瞪她一眼:“走什么走,咱李家的根在这,你想走哪去?要是缺水,咱就多买些水缸瓮子,先囤着。要是一直下雨,咱们防范着点就是。再说,现在都没干旱,你扯这些做什么。”

老头子说着,心里还是有些不安,再次确认道:“绍安啊,你确定真的会闹旱?”

谢砚之刚好是面对李媛她们这一边,目光看向她,见她头微不可察点了一下,就肯定地点头。

“确定!只是陈大人马上要走了,新上任的许大人也没到,且听陈大人说,他不是个为民办事的好官,所以这些没发生的事,我才不好与他说。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人,先按我的意思耕种。当然,你们要是不信,那我也没办法。反正该说的都说了,到时候缺粮食也是你们的事!”

谢砚之这话,听得老宅的人,心里沉甸甸的。

包括王茂才和李钧也一样。

此时就算饭桌上的饭菜再是香甜,除了几个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其他人皆无胃口。

李家老两口,既然曾经能培养一个秀才儿子,那肯定要比寻常人有远见。

只是李老头是庄稼人,伺候了一辈子的地。

他从小生在这,长在这。

要他现在为了往后所谓的干旱闹水灾离开,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提前种点耐旱的作物,还是没问题。

且对他来说,目前所知道的消息,也只是谢砚之的推测。

未来具体如何,还有待验证。

因此他在沉吟了许久后,方才说道:“既然这样,那来年家里的地,靠近流云河附近的,全种水稻。其他地方水田放干,就种红薯。”

李媛,不,应该说原主对老宅有多少地,都在哪,根本都不懂。

听到这,也知道大概这就是她爷信了,但保守起见的提议。

她也不知道没靠近流云河的地方,有几亩地,便再次强调说:“爷,我这边有之前和谢哥去府城时买的红薯,据说种子是改良过的,亩产特别高。要不回头我育苗好后,你们自己来剪藤?还是我把红薯给你们,你们自己育苗?”

李老头琢磨了下,就问:“亩产多少有说吗?确定真的产量高?别被骗了!”

李媛根据自己所知的消息,特别保守且让众人能接受的地说了一个数据。

“说是亩产两三千斤,且个头大的多,小的少。”

说着,她看向李钧:“钧子,你不是还吃过吗?和爷说说个头多大,味道如何。”

还未等李钧开口,一直没出声的李铮说:“如果大姐说的是钧子拿过来的那些红薯,我知道。爷,我书房中还剩一些。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自己看了就知道。”

话落,他放下筷子,就直接回书房把剩下的红薯拎了过来。

李老头粗粗扫了一眼他拿过来的筐子,见里头大的有一两斤,小的可能也有半斤的样子,索性就放下筷子,起身弯腰查看。

等他挨个检查一遍后,才说:“铮子,你拿几个埋到炕炭里,一会儿都尝尝味道。要真好,那把全部旱地都跟着种上,今年就不种花生了。”

李老头还不知道,这里的红薯,是李媛特意挑拣的,不然哪可能都半斤以上。

李媛知道他误会,但也不吭声,就盼着她爷心动,之后决定多种几亩。

而一旁的李大海,闻言便说:“爹,花生虽然亩产不高,但值钱,往年我们家都要靠这个赚钱。”

李三海也跟着附和:“是啊爹,你要不再考虑考虑?虽然说有可能会干旱,但是这不是还没发生吗?有可能是大侄女婿推算错了呢?”

李铮前段时间一直事谢砚之在指点,他知道对方知识有多渊博,涉及面有多广。

听到他爹和大伯的话,就果断表示:“爹,我相信大姐夫的推算,他既然说有,那可能有。再说,我娘也相信大姐。咱们还是听他们的,多种一些比较好。我大姐夫要真没那能耐,搞不好咱现在和外头那些灾民一样,哪还能好好坐在这吃饭?”

这时李大海莫名又想起九月份那会儿,李媛和王灿一直再说天气冷的事。

不知道为什么,又联想到李媛这一而再地提议多种些耐旱的作物。

本来还不同意的他,鬼使神差地话锋也跟着变了。

“三海,那要不咱就听爹的,来年咱就先不种花生了。反正之前铎子他们,靠大侄女婿那边的盘炕手艺赚了些银子。咱像媛娘说的那样,多买点粮食囤着。先买够一年吃的,这样也不用担心收成不好会饿肚子。”

李媛默默在心里,给她大伯点了个赞。

来年的年景不好,要是能够多囤些粮食,加上来年地里产的红薯什么的,接下来一两年,他们应该不用太担心口粮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