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故乡的羊(三)

而长到两个月左右的小羊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很大一批要被杀掉送上餐桌,几乎都是公的,尤其是公的山羊羊羔。羊羔的肉嫩而不膻、香而不肥,吃法有黄焖和手抓两种,各有味道。那时候管“走后门”叫“挂钩儿”,农民们没有钱,就送领导们一两个羊羔子。而两三个月的羊羔毛也有两寸来长,在老家叫“二毛”,或者叫“够毛了”。就是说毛的长度已经够长,长得足够结实,不用担心掉毛。大多数带毛的皮质大衣都是由“二毛”皮做的。记得父亲常提起:“咱们农业社时分了好多二毛皮,都让你姨爷爷拿去给你表叔爸挂钩儿了”。因为“够毛”羊羔的皮和肉都很贵,所以对养殖户来说杀羊羔很合算。

剩下为数不多的公羊羔都要被骟,公的绵羊羔成了羯羊,公的山羊羔成了羯驹骊。羯羊很肥壮,平时产毛,最终卖肉,肉也是成年羊里最好吃的。

故乡有人去世,追悼会的最后一项仪式叫“灵羊”。就是由逝者的女儿们或者外甥们买一只羯羊,拴在追悼会的现场,完成“开悼”当天的最后一项仪式。孝子们围在周围,先在羊的身上洒点水,再一一说着亡者可能的遗愿。如果羊猛然间抖动身体,预示着亡者的魂魄显灵了,孝子们伤心地开始哭丧,嘴里说着一定要完成遗愿的话。有时候羊很快就显灵了,看热闹的人也觉得亡者生时生活幸福、没有多少憾事。有时候很久都不显灵,周围的人就窃窃议论亡者生时的种种遭遇,给孝子们很大压力。孝子们就慌乱地给羊身上使劲儿洒水,直到羊抖动身体为止。

“灵羊”活动结束后,羯羊就被宰了,在第二天亡者下葬后,用来招待村里帮忙的人,算是女儿或者亲戚们的一点孝心。村里人在吃着羊肉、喝着羊汤、议论着羯羊的肥瘦时,也议论着女儿及亲戚们平时对亡者的态度。

作为灵羊的羯羊,在宰杀前有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观,有大人们的评头论足,有小孩子们的吆喝抚摸,更有孝子们的殷殷寄望,也算是宰杀前的隆重仪式了。而其他的羯羊最终卖给了餐馆或者有钱人家,只能默默无闻地进入人们的腹中。

羯羊们一养肥就被吃了,而产羊绒的羯驹骊要幸运得多,它们直到老得不行了,才会被宰杀。一头羯驹骊一次能产超过半斤羊绒,而母山羊也就一二两,差距蛮大。只不过羊绒要从羊身上抠下来,山羊得遭不少罪呢。

自然界中的野羊一年要换两次毛,春天的时候换上疏而粗的夏毛,秋天的时候换上浓而细的冬毛。家养的羊也一样,只不过它们的毛在换前要被人为剪掉。因此羊一年要剪两次毛、抠两次绒,只不过春天剪的毛、抠的绒质好量多,而夏天的质劣量少。

电视里经常播放剪羊毛比赛。外国壮汉们一手拎羊,一手拿电动剃刀,不到一分钟就将一头羊剃得光光的。而在他们小时候,养羊人剃羊毛要麻烦得多。他们先得将羊的四肢绑住,然后拿着长长的剪刀一下、一下地剪。养羊人紧咬牙关、紧握剪柄,剪一会儿就把手甩一甩,再往手心吐口唾沫后继续剪。一般从羊的头部剪起,挨着茬儿往下,最后剪尾巴和四肢的毛。剪完一侧,就将羊翻个个儿,再剪另外一侧的毛。剪完毛的羊光溜溜的,感觉小了、丑了,但干净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