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创业怎么输2

故事二

2004年3月,我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开学是在9月,这样就空出了整整半年时间。为了不虚度时光,又因为机缘巧合,我找到了一个工作——为g君做私人助理。

g君当时四十多岁,面容与身材保养得就像一个老Man系型男演员,吃穿用度更体现出神秘的好家世;他说流利英文,持欧洲某国护照,有着前后担任两家知名能源类跨国公司首席代表的履历;他的大House坐落在北京顺义最早的高级别墅区,他的白色奔驰右前方甚至还带有旗杆——总之,他是一个高端产品广告里活生生的中年国际化商业精英的真人版。

2004年初,g君注册了一个环保类机构。我是注册之后g君的第二任助理。

g君的“机构”始创之初团队有两个人——g君和他的上一任小男生助理。小男生助理和我交接后,“机构”由g君和我组成。g君说:“项目启动后,再为项目组建最合适的团队。”cuxi.org 猪猪小说网

g君的“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当然这对精英来说根本不是问题。g君是京城俱乐部的会员,因此享有一项会员权利——无限次使用号称当时北京顶级的私人俱乐部会议室。于是我作为g君的小助理,每天很风光地把车停进会员专属车位,再拎上笔记本坐电梯直达五十层,负责倾听与记录g君与各界人士或面谈或电话会议交谈的各种大事儿。其间俯瞰360度风景,喝各种鲜榨果汁,往来人员无不衣着鲜亮,彬彬有礼。如果是陪同G君外出那就更奢华了,坐在白色奔驰后座,在各大酒店、酒楼和政府机构门口款款下车,然后密集会见国内外许多爷爷级和大叔级的各界泰斗与前辈。这些泰斗与前辈个个声如洪钟,前呼后拥。不用说,这都是g君的朋友,g君的朋友无白丁。

当时g君的日程大概由两方面组成。第一,邀请圈层好友成为他“机构”的名誉顾问;第二,与政府或商业资源持有者(当然还是他的好友)洽谈项目合作和发展事宜。

g君平均每个星期会见十拨人,对方几乎都首先愉快地应允将作为“机构”的顾问,并当场给予“机构”以政策和行业的建议。然后,双方会在“机构”的业务范围内至少聊出一个新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不小,听起来都可实现多方共赢,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会议记录。

我在记录和整理头几个项目的时候真心澎湃,觉得我竟然将要见证一个中国环保事业的大崛起并且身处其中!我心想一定要多做些事,无奈行业性太强,只好拣其中一个主题摄影展的外围推广型项目写成了策划执行全案,此方案获得了g君大大的表扬。

这份工作极大地迎合了年轻女性的虚荣心。我自然非常满意,感到自己的生活品质瞬间很高端、很上流,自己的职位很核心、很重要。

然而这种良好的飘忽感觉只维持了一个月。每次都是这样,直觉与感觉过后,我总是陷入客观和理性的观察。在这种观察之后,那些禁不住推敲的表象总是会无情地剥落。

随着我电脑里的项目文档越来越多,我开始替G君焦虑,终于有天忍不住问他:“a项目和b项目,当时和xx局说这个月启动的,还启动吗?”

g君说:“xx局的款项还没有到位。”

我:“那我已经整理好的项目计划,是不是应该先发给xx局?”

g君:“应该发!现在就发!”

“xx局当时说会告知您这个项目的联系人,您那有吗?我发给他。”

g君:“我没有!你自己没去问问啊?”

“我问不好啊,我身份不对等,还是得您问。”

g君:“好吧,那我问。”

遂无下文。

另外一天,我负责填写“机构”参与的科技部软课题项目申报表,遇到行业知识空白,去问g君:“这一块我完全不懂,不能乱填,应该由专业人士填写,这样最准确,您能填吗?”

g君:“你去找M君,他是我老朋友了,而且答应做咱们顾问。”

“还是得麻烦您问,老人家德高望重也不认识我啊。”

“好,我问问他。”

亦无下文。

关于项目落地的对话大体都是相似的。绝大多数项目没有进展,少数几个一来二去没了音信,我每天依然去京城俱乐部上班,然而同样的工作内容已经了无生趣了。我惊讶的是g君依然能够兴致盎然地继续开展会见工作。后来每每见到g君被夸赞风度与相貌时那满足与享受的神情,我曾暗暗恶意地思忖:g君真的是要干大事儿吗?怕不是有什么社交依赖症吧?

我的助理工作应该截止到9月开学前,然而7月没过完我就走掉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更狗血的剧情,g君的太太,不知发现了g君的什么劣迹,开始转圈暴打g君手机里每一个疑似年轻女性的电话。我一天内被骚扰数回,不胜其烦。与此同时,更对“机构”的前景心灰意冷,于是收拾好做助理时的浮华裙装,把这一篇翻过去,脚踏实地地等待研究生开学了。

故事讲完了。就在刚刚,我搜索到了该“机构”的网站,发现更新截止于2007年。还有,我在网站上发现,当年那些震耳欲聋的项目里,后来唯一一个实现了的,就是那个不起眼儿的摄影比赛。

2011年11月27日我写了“创业怎么输”之“故事二”,根据博客后台统计,到此刻约有15000人次读过了这个故事。

散落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很多,如果看完故事而不留下,那就只是看了“热闹”。我曾许诺自己要从生活里读出“热闹”之外的“丰富”。而从“热闹”到“丰富”,只需要几个步骤:经历、思考,然后记取。

因此,我还是要把这“丰富”记取下来,这才是时间流逝之后,会继续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人们通常说的“积淀”也好,“气场”也罢,就是这回事。

对“故事二”的分析与思考发现,执行力不仅仅是“立即行动”。

留言里,大家都在说“执行力”和“行动”。没错,这个故事里,“执行力”一定是最大问题。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判断一个团队执行力的依据,就是要看设定目标后,是否有人及时拿出了计划,是否有人将计划分割成了工作安排,各负责人是否按照安排在推进目标的实现。这么看,“机构”的执行力评分非常惨,我觉得基本就是零。

与上一个故事不同,这个故事里,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见证者。七年前的我会因为心灰意冷而走掉,七年后的我终于能够开始思考:G君带领我组成的这个“机构”输在没有执行力,但是,为什么会没有执行力?

首先,没有明确企业的优先任务。

G君和我是老大与手下的关系。目标与宏伟前景也许在老大心中,然而老大没有告诉我。具体到事务,我就无法知道这每一件事到底是要朝哪里去,无法判断每一个项目的战略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都应该先确立“愿景、使命、价值观”。

即使微观来看,老大也应该向手下说清必须予以完成的优先任务,这是促进目标按进度阶段性完成的重要力量。优先任务搞清,手下才能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与不该干什么,以及用多快的速度去干。愿景和优先任务的缺失造成了2004年的我持续一头雾水。

其次,没有集中优势资源锁定重点项目。

找对象初期可以施行广撒网、毁灭性捕捞的政策,但后期也得重点捕捞,否则最终容易没有对象。做项目就更苛刻了,一开始就不应该散枪弹乱打。弹药和时间有限,发力之前应该至少有个大概计划。就算是创业初期机会导向性多一点儿,几个回合也应该能摸清形势了。g君只顾选址,却不挖井。也许选址选得不错,无奈定点太多,后面又没有小分队跟上。后面只有我,我却又不会挖……

然后,没有做任务和角色需求管理。

g君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小小能力其实本来可以做更多有效的工作。

创业之初,人少不是问题。创业团队人不在多,在于精干,在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比如两人团队,如果G君能够执掌营销和决策,我负责执行和联络,也许各人都能在职能模块下推进策略与计划。

但是当时“机构”里两个人的任务与角色统统不确定,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我可以负责。我想,当时的g君一直在大机构做事,他也是第一次创业,他也不知道。

再次,领导人丧失了威信。

如果你已经扮演了老大,成了整个团队的核心角色,那么你必须身先士卒,给团队以信心。别人可以糊涂不辨方向,但是老大不可以。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领着一群狮子。而G君与我就像一只孔雀领着一只小鹿——孔雀开屏,小鹿乱跳,谁也没有往前走。

当手下开始怀疑他一直敬仰的老大的决策力与能力的时候,这个团队就已经破碎了。打工“跟对人”比结婚“跟对人”更严峻——婚姻里的每一方都可以选择自力更生,但是员工只有仰仗老板,未来当然要托付给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最后,被浪费掉的人脉。

人脉往往被误读为裙带关系和灰色地带,人脉已经被妖魔化了。

什么叫作真正的人脉?真正的人脉是:用最大化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家知道并信任你的人品和能力。然后在机会来临时,能够第一个想到你,打电话给你。在彼此需要帮助时,欣然地用各自的强项互相帮助。

酒肉朋友和泛泛之交都算不上是人脉,真正的人脉是建立在互相认同之上的感情。而一次以上的“不靠谱”,就会摧毁掉这些真正的人脉。永远不要滥用信任,因为信任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从现在回看,中国入世以后,环保产业被市场化,面临无数机遇与挑战。2004年,也就是G君的“机构”建立的那年,能源环保投融资市场实际上充满了机会。尤其G君在行业里已经有十年以上的积累,资金、人脉,处处是长板,可惜了g君的人脉和社交圈。可见,只有当资源与能力相匹配的时候,马太效应才能实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