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烨7

张伯行,河南仪封人,进士出身。中进士后,买各地大儒的图书,口诵手抄,整整7年。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学问清醇、志操洁肃自励。做官后,家乡河堤崩溃,自己出钱招募民工运土塞堤。任山东济宁道,遇上饥荒,从河南家里运送钱米,并缝制棉衣,给灾民充饥御寒。任江苏巡抚,发现总督噶礼贪婪。江南乡试作弊,生员哗然,抬着财神像到学宫,影响很大。张伯行调查,此案同总督噶礼有关,便上疏朝廷。康熙命尚书张鹏翮等调查,查证作弊之事同噶礼有关,噶礼便弹劾张伯行。康熙命再调查。结果是噶礼被诬告,张伯行应当罢官。康熙命第三次复查,结论同前一样。康熙说三次查证都是非颠倒,命再议。其实,康熙已经通过密折对噶礼和张伯行都进行了解。康熙知道张伯行是清官,应当加以保全,著免噶礼官,由张伯行任总督。cuxi.org 猪猪小说网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则是为大小官员树立榜样,养成一代清廉的吏风;二则是借清官监督、揭发、打击贪官;三则是派几位好官,为百姓做点好事;四则是推行“仁爱”理念,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声。但是,清官往往为上级所不喜欢,也普遍为同僚所不喜欢。清官必遭贪官的嫉恨,也必遭贪官的报复。前述于成龙、格尔古德、彭鹏、张伯行等无一例外。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于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并保全清官,而遏制贪风日长。

在皇朝时代,官吏贪婪是普遍现象。康熙虽然奖励清官、惩治贪官,但贪官污吏还是屡屡出现。看来康熙对待吏治,还缺乏系统的制度:严格制度,使官吏不能贪污;严厉惩处,使官吏不敢贪污;严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贪污;严肃教育,使官吏不想贪污。

对西学:虚心吸纳

自明朝后期始,西方耶稣会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一面传教,一面传授西方科学知识。明末南怀仁像的大学士徐光启等,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师,如比利时人南怀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张诚和白晋等,其中以汤若望和南怀仁最为著名。

汤若望,耶稣会士,德国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来华。这一年恰好发生萨尔浒大战。他先到澳门,后入广州,再到北京。崇祯时,创设历局,修订历法,汤若望任事,与中国官员共同编成《崇祯历书》,设馆在今北京宣内南堂地方。清命汤若望掌管钦天监事,参与修正历法。新历法称《时宪历》,颁行天下。汤若望同顺治的关系,在上文已经探讨过。顺治病危时,议立嗣君。福临因皇子年龄太小,想立皇弟;皇太后的意思是立皇三子、八岁的玄烨,征询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以玄烨出过天花可终生免疫,支持皇太后的意见。顺治就一言而定玄烨继承皇位。顺治死后,汤若望在康熙初年被抓进监狱,原因是受了杨光先的诬告。

杨光先,安徽歙(shè)县人,为人粗暴,好争斗。崇祯时来到京师,抬着棺材到阙下,上疏弹劾大学士温体仁,被称为奇人。后遭廷杖,谪戍辽西。明亡后,回江南,后又旅居京师。他不懂天文历法,却自认为是一位天算学家。顺治时上书,指责《时宪历》封面不当题“依西洋新法”五个字,攻击汤若望。当时顺治帝对汤若望非常崇信,礼部不予受理。康熙三年(1664年),杨光先再次诬告汤若望,一面上书朝廷,一面散发传单。其中杨光先指责汤若望的《时宪历》只编200年,大清皇朝万万年,这岂不是让大清短祚吗!这是一场保守派对维新派,愚昧文化对科学文化之争。这时汤若望患病,行动不便,无力争辩。可怜的汤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着9条锁链,躺在小木床上,仍手举望远镜观测日蚀。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杨光先,定汤若望死罪,钦天监五位部门负责官员被处死,废弃《时宪历》。孝庄太皇太后认为对汤若望处分过重,经两次复议,汤若望免死下狱。但也恢复了旧历法,废除了《时宪历》。杨光先则先升为钦天监副,又升为钦天监正。第二年七月,汤若望死于寓所。

康熙亲政后,对这桩学术公案采取了谨慎而科学的态度。因杨光先靠政治讦告做了钦天监一把手,但他不能胜任天文数学的研究和实测。后来用比利时人南怀仁治理历法。南怀仁借地震的机会,奏称杨光先等在历法、测验方面的错误。康熙曾多次召杨光先与南怀仁到宫中当众测验,结果每次都证明南怀仁测算正确,而杨光先并不会计算。康熙八年(1669年),16岁的康熙皇帝以“历法精微,难以遽(ju)定”,命大学士图海等20人会同钦天监官员,赴观象台共同测验。届时,大学士、尚书及其他官员等,聚集一处,当场测验。结果,南怀仁所测都应验,杨光先等所言都不应验。他们做的其他验证也表明:南怀仁的正确,杨光先的错误。最后,议政王等议:推倒杨光先诬告汤若望案,杨光先斩首,为汤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康熙宽弘仁厚,命对杨光先夺其官、免其死、遣回原籍(杨死于返乡途中)。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