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崇祯的烦恼

现在李浩不忙了,崇祯皇帝现在忙的脚不沾地,连做梦都梦到批阅奏折。

以前吧,有神祖爷李浩在前面挡着,自己只是处理一下朝堂上的事情就行了,大事基本都在神祖府里决定。

现在好了,神祖爷一撂挑子,全是的事情都压在了自己的头上。现在的大明,跟十几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年前的那些执政经验道现在基本都不再适用了,这让崇祯皇帝开始有些手忙脚乱。

单单一个收税的问题,就让崇祯皇帝抓耳挠腮了。现在,大明朝基本都不收农税了,税收基本都来自商贾和工坊。

税务,是调节国家经济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可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整明白。

因为蒸汽机的出现,纺织行业扩张极快,这就导致棉花的需求量打着滚的往上翻。不少的农民都放弃种粮食,转而种植棉花了。

以前,崇祯听李浩说过,棉花也会吃人,崇祯一直就没明白,棉花怎么会吃人?

可是现在,他好像明白了,如果全国的农民都去种棉花,都不种粮食了,那大明这不还得闹饥荒吗?这不还得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吗?

崇祯皇帝看着江苏巡抚的奏折,心里越想越怕,直接把这本奏折画了个大大的叉号。xuqi.org 海豹小说网

“还想鼓励农民去种棉花?谁给你的权利?种棉花的农民,要收税,而且还要重税!民以食为天,大明朝到现在才吃了几天饱饭啊?这么快就忘记了??”

崇祯看着奏折,气都不打一处来。

又取出一本奏折,一看是科学院院长宋应星写的今后十年的科学发展纲要,里面列出了今后十年,大明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和领域。

可这些自己根本就不懂啊!让我怎么批??物理学、化学、这些自己稍微知道点儿,可特么的电学是怎么回事儿?磁力学又是怎么回事儿??

崇祯皇帝一个头两个大,扔下奏折,带着王承恩就出了皇宫。

“神祖爷啊,我发现我确实老了,学不了新东西,现在的折子,好多的我都看不懂,这还怎么批?”崇祯道李浩的府里,发着牢骚。

“以前让你们学,你们不学,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现在傻眼了吧?”李浩幸灾乐祸道。

“我以前跟你们说过,现在的大明,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你们不去学,不去掌握他,迟早要被淘汰的!”

“电学和磁力学是科学院新发展起来的两个学科,而且我告诉你,科学院已经注意到,电学和磁力学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极有可能还会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李浩笑着说道。

“可这些对大明有什么用处呢?”崇祯不解的问。

“电学是什么?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闪电。如果我们掌握了电学,也就掌握了闪电,把闪电作为一种能源,就像煤炭一样,来为大明服务。”

李浩解释道。

“好吧,我发现当这个皇帝越来越难了,以前吧,感觉只要自己勤政,不贪女色,自己就是个好皇帝了,可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崇祯皇帝有些失落道。

“现在,你的大明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如果你还用以前的方法处理,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发现定王在神祖府里面上课较多,对这些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所以,我打算今后让他来帮着批阅奏折。”崇祯试探的问李浩道。

“那是你的事情,不必来问我。”李浩一摆手,推辞道。

......

崇祯回去了,当晚就把定王朱慈炯教了过来,什么话也没说,直接把奏折扔给了他。

“这些奏折,今晚要批完,批不完,不能睡觉!”崇祯说完,背着手走出了大殿,心里还在嘿嘿的笑,完全不理会一脸懵比的定王。

定王被父皇的举动吓的目瞪口呆,批阅奏折??那不是得要太子来吗?要我来干嘛??我是要当科学家的,进入科学院名人堂才是我的目标,而不是当皇帝!!定王心里哀嚎。

看着龙书案上如山的奏折,朱慈炯的脑袋大了好几圈儿。

定王深夜被叫去了勤政殿,而且一晚都没回来,东宫的太子朱慈烺可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皇宫内现在打探不到一点儿的消息,所有的太监、宫女都守口如瓶,不该说的一句都不敢说。不管你用多少钱收买,都没人理会。

现在,皇宫里的太监、宫女比以前少了一半儿还多,但是待遇却提高了好几倍,一个小宫女挣的钱,足够一家子吃喝的。

人少了,宫里的规矩却比以前要严格的多了,一个人一个位置,相互监督。而且王公公还组建了好几个纠察队,在皇宫内日夜巡逻,但凡发现有不经许可,向外透露消息的,立刻就会被圈禁起来。

太子朱慈烺得不到皇宫里的消息,不知道父皇深夜召定王是为了何事,心里七上八下的。

“郭师傅,此事你怎么看?”朱慈烺焦急的问身边的老师郭春林。

“殿下莫急,事情还没有到最坏的地步,虽然我们得不到宫内的消息,但是,定王府里有我们的眼线,等到天亮,应该就会有消息传来。”郭春林劝慰到。

“但愿吧,孤是担心父皇再起废立之心啊!”太子朱慈烺担心的说道。

前些年,崇祯皇帝起过废太子的心思,都被李浩给压了下来,朱慈烺当时吓的不轻,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以臣下看来,应该不是为此。”郭春林判断道。

“何以见得?”

“殿下,神祖爷出海在即,如果陛下要行废立之事,这个时候,就是动手的最后时刻了。”郭春平故意咳嗽一下,又说道。

“如果神祖爷还在大明,那么陛下废立太子就不是难事,谁都知道,神祖爷就是大明的定海神针,其谋略世人难及其一二。但是如果神祖爷出海以后,再行废立之事,那么大明必将再次掀起波澜,这是陛下不愿意见到的。”

郭春林分析道。

“嗯,有道理!”太子赞许的说。

“谢殿下。”郭春林也一脸得意。

果然,第二天,顶王府的眼线就传了话过来,定王因为犯错,惹得陛下龙颜大怒,被陛下罚跪一晚,抄写经书百遍,现在回到府里就睡觉了。

得到这个消息,太子朱慈烺的心里才算安定下来,心中十分高兴,看来定王要在父皇面前丢分了。

太子高兴了,定王可不高兴啊,自己批阅了一晚的奏折,一大早顶着黑眼圈儿回了府。回府就回府吧,但是不能说实话,按照王承恩王公公的建议,自己还得编个瞎话儿,瞒过府里所有的人。

见到王公公一脸的凝重,定王再傻也能想得到是因为什么,不够他倒是没有多少高兴,反而有些发愁。

“自己志向不在皇位,而在科学,不想去与人勾心斗角,而想研究天地自然的道理,父皇怎么就不明白呢??”定王心中呐喊。

定王在烦恼,崇祯皇帝更加烦恼,定王这个小王八羔子,死气白咧不想当皇帝,就想当什么科学家,还想挤身科学院名人堂!

太子倒是非常想当皇帝,可是他早已经被东林党给洗脑了,满脑子仁义道德,一心想着恢复祖制。这样的太子,自己怎么放心把大明交给他

要是让他做了皇帝,大明就又走回了原来的老路,不要说灾年了,就算丰年,也是流民遍地,如果再出几个高迎祥、张献忠之流的人物,你怎么办??

“万岁爷,太子相信了定王府的传言,已经放松了对定王的警惕。”勤政殿内,偌大的大殿里面只有崇祯和王承恩两人,王承恩小声的报告。

“嗯,你要多注意东宫太子的动向,另外暗中加派一些人手,保护定王。”崇祯嘱咐道。

“奴婢遵旨。”

王承恩现在领着东厂,这是目前大明朝最大的情报机构。锦衣卫犹由于养性的事情,现在已经大不如前。

而且,李若琏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这些年也没有去扩充锦衣卫,而是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审查,将那些不符合李浩要求的锦衣卫全部剔除,按照李浩的意思,那就是宁缺毋滥!

由于有了锦衣卫的前车之鉴,王承恩也不敢大意,对东厂也暗中进行了几轮的筛查,只要发现异常的人员,立刻解押回京城。王承恩可不嫌麻烦,一般都会亲自过问审讯的事情,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道。

“想当皇帝的,朕却不想让他当,不想当皇帝的,却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大伴,你说这该怎么办?”崇祯苦笑一声,问王承恩道。

“奴婢的心思都在万岁爷与大明的安危上,这皇帝的人选,奴婢可不敢置喙啊。”王承恩笑着说。

“这里就咱俩,你不用那么小心!再说了,神祖爷说过,你能陪着朕一起去死。所以朕也不会把你当外人,你就是朕最为亲近的人。”崇祯皇帝靠在椅子上,悠悠的说道。

“奴婢谢过陛下,谢过神祖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