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汴京城,我来了

苏锐,年不过十,一身的武艺,不去投军报效国家,却杀官劫财投梁山为匪。

梁山第二把交椅还没坐热,这又要擂台夺帅,还想着更远的......

只是现在并非乱世,要实现他的宏图,又岂是那般容易。

萧盈盈看不懂,更想不明白,也许跟着他的步伐,会有更多的惊喜。

也许是波澜壮阔,也许是神鬼莫测。

“去汴京城,我同你一道去吧,那里我熟!”萧盈盈忽然说道。

“啊……”苏锐听后一愣。

他没想到萧盈盈说出这般话来,这几日的交往,二人虽互有了解,但只是基于浮表,根本未有深入的交流。

更何况,萧盈盈一直头戴帷帽,面遮黑纱,一直未以真面目示人。

但是今天能对自己这样关切,实出他的意料之外。

苏锐认真注视着萧盈盈,虽看不清纱巾后面的脸庞,但隐约之中,那种柔情似水、含情脉脉的感觉,就像怀春女子要和爱人私赴般刚烈。

苏锐不由一怔,连声道:“萧姑娘,你若是随我到了汴京城,梁山岂不是无主,若是官军再来围剿,那更不危险?”

萧盈盈回过神来,柔声道:“可是汴京城对你来说,那就是鬼门关,杨家想杀你,皇帝也挡不住。”

“呃……”苏锐陷入沉思。

萧盈盈所言不无道理,汴京城,虽不是杨家的天下,但是他杨家想做任何事情,又有谁的抵挡。

他隐约记得,有一段野史:皇帝要罪斩包拯,杨家带兵都攻上了金銮殿,吓得皇帝都闭门不敢出。

这等彪悍的府邸,确实不是他能惹得起。进了汴京城,莫非就是羊入虎口?

思及此处,苏锐剑眉一挑,眸中射出一道精光,冷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区区天波府杨家,我还未放在眼里,不然我也不会到穆柯寨提亲。”

“呃……”

萧盈盈不由一怔,似乎被苏锐的气势震到,身形不由后退了一步。

“苏公子,你虽不惧杨家,但是在汴京城,我还有些熟人,万一有什么不测,可以帮到你。”

苏锐摇了摇头,一脸正色的说道:“不行,你要是去了汴京城,堂堂梁山女匪首的大名,岂不是要将我的风头盖过。”

“噗嗤~~”

萧盈盈忽然笑了起来:“你这人真是,刚才还气势汹汹,现在又没个正经,还说些浮言闹语。”

苏锐轻笑一声,安抚道:“萧姑娘,你且放心好了,万一真的出了事,以我的实力,他们就是想留我也留不住,你忘了我是怎么抡大树的吗?”

见苏锐心意已决,萧盈盈便不再说什么,道:“既然如此,你多加小心就是!如遇到不测,你可到樊楼,找一个叫萧琴琴的歌姬。”

说着,萧盈盈从香颈取下一块方玉胸坠,递到了苏锐手中。

“只要拿出来给她看,她就会知道你是我的人,自然会帮到你的。”

“好吧!”

苏锐接过方玉,触之柔滑无比,还带着丝丝体温,是萧盈盈随身之物。

苏锐心头一暖,道:“多谢萧姑娘馈赠,他日姑娘若有难事,苏锐定以死相报今日之恩。”

萧盈盈噗嗤一笑,道:“苏公子,你说的可是真的,他日我若求你,你可不能拒绝。”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萧盈盈点了点头,道:“你打算何时前往汴京,我给你打点些东西,以备路上所用。”

苏锐微微沉思,道:“明日一早,我就动身启程。”

“好吧!”

萧盈盈转身离开后堂,为苏锐准备马匹、衣物、干粮、金银的出行之物。

“他日我若求你,你不能拒绝。”

萧盈盈走后,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苏锐脑中,难道她的身份不止是一个匪首,还有其他?

不过,她对自己如亲人一般,再说自己不是靠她收留,自己现在还身无定所,还想怎样。

苏锐不再想其它。

第二日一早,便有船只送苏锐出了水泊梁山,到了栈桥后,他跃上马匹,一路向西而去。

一路之上,风驰电掣。

不到两日的时间,他就跃马来到了汴梁城。

进了城中,才感觉到汴京城不愧是大宋的帝都,繁华至极。

熙熙攘攘的人群,宽阔整洁的马道,鳞次栉比的建筑,让人耳不忍闻、目不接暇。

酒楼、当铺、脚店、茶坊等等商铺生意兴隆,人流穿梭,一派兴旺景象。

怪不得有人说:人在深山鸟做伴,一入汴京鬼难寻。

这就是汴京城,只要进入闹市区,莫说是人找不到人,就连鬼也能弄丢了。

苏锐拉马前行,寻了一家客栈,暂时有个落脚之处。

用过午饭,稍稍休息之后,便出去打探比武夺帅的消息。

问客栈过伙计之后,才知道朝廷设置的擂台,是在南城的教军场。

而参加比武夺帅,先得到教军场登记造册,然后才能参加夺帅比武,而今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

他还本以为,这比武夺帅就像是打擂,一人守擂,打擂者通报一个名字,就飞身上擂,开始武拼。

既然报名,那就需要证明身份的东西,像什么鱼符、腰牌、官府书信什么的。

可是这些东西,在大宋朝只有哪些有名望,有官品,有身份人才有。

而他穿越而来,贫困潦倒,身住草棚,地位卑贱,那还有人给他弄这个。

“先去教军场看看再说。”苏锐心头思定。

他出了客栈,问了一下道路,直接前往了教军场。

禁军教场。

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虽然今天只是报名,但是每个人都不愿离去,想着提前一睹这次武考的学生。

如此多的武者,都来报名,实出苏锐意料之外。

大宋自开国之后,到真宗一朝,历经太祖、太宗两代,习文抑武基本已成国策。

但是习武之人,也不乏少数,毕竟国势不稳,外寇时时入侵,再因贼匪流寇横行,百姓都有些拳脚功夫,以求的安身立命。

而这次比武夺帅,虽事出突然,但这从大宋开国未有过之事,对武者来说,这可是一步登天,名利双收的好机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