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偃武修文续5

廷尉都是一些比较古板,严于执法的人,大概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于是廷尉刘颂上奏,认为庾旉这些人,态度嚣张,简直没有王法,应该把他们处以死,让尸体暴尸街头,用来警示他人。

尚书部门上奏,请求报告朝廷,请廷尉决定执行行刑。

尚书夏侯骏有不同意见,上奏:“朝廷之所以设立八种高级官员,正是为了这个时候能排上用场。”

于是,夏侯骏独自上书,提出不同的意见。

下邳王司马晃也同意夏侯骏的意见。

大臣们的奏折都到了晋武帝那里,晋武帝一时难以决定,想冷静下来,再做决定。

因而,这些奏折在武帝那里放了七天,武帝大概是想明白了,就下诏:“庾旉是这件事的领头人物,按理应该杀头,但是,他的父亲已经自首了,所以,免去庾旉与太叔广七人的死罪,将他们革职除名。”

应该说,晋武帝处理这件事还是很矛盾的,首先,他很犹豫,不知道如何完美的去处理,否则,不用搁置七天了。

其次,这件事影响太大了,那么多的大臣参与其中,并没有杀戮一个人,说明武帝还是比较宽大的。

这里,我想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因为夺情风波,官员被庭杖后,然后充军发配。

大家想想很多的官员都是文弱书生,几十大板打下去后,不死也得残疾吧,然后还要步行几千里去苦寒之地受苦。

因此,武帝只是免除了他们的官职,不过,在西晋,很多官员过几年以后,又被重新起用,所以,这种处罚不算很严厉。

2月,武帝下诏把济南郡归并到齐国,立齐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

又下令规定齐王使用物品及行使权力的规格。

总之,规格很高,除了皇帝用的,其它都可以使用。

这些都是武帝安抚齐王的措施,武帝不想因为把齐王从京城排挤出去,留下口实给别人去议论。

给齐王一些待遇对武帝来说,太简单了,只要不威胁自己的儿子司马衷的王位,没有什么不能给的。

3月,齐王司马攸由于遭到亲兄弟的排挤,心中有不满,但是,又没有办法,因而,心生愤怒,幽怨,以至于生了病,他向兄长请求去给母亲守陵墓。

齐王这也是变相要求留在京城,再作后图。

但是,晋武帝没有丝毫的犹豫,拒绝了。

只要不留下来,想要什么给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病了是吧,那好,给你派御医。

那些御医整天在宫廷里混,对于宫廷政治耳濡目染,因此,去的时候,大概已经知道是什么回事,回复的时候知道怎么说,大家为了迎合晋武帝,都说齐王没有病。

河南尹向雄很正直,想替齐王说话。

于是,向雄进谏:“陛下的儿子、侄子、兄弟虽然很多,但是,有德行操守的很少。齐王有德行操守,现在有病,在京城养病,对于朝廷来说是很有益的,请陛下认真考虑。”

晋武帝已经铁了心,齐王必须离开京城,因此,对向雄的意见不予采纳。

向雄身体也不太好,加上担心朝廷未来,在忧愤中去世了。

齐王心情不好,病情开始加重,晋武帝仍然催促他尽快上路离开京城。

齐王只好勉力支撑着病体去和武帝辞行。

齐王平日里一贯注重自己的衣着和仪容,因而,虽然他病的很厉害,但是,他还是向往常那样,穿戴整齐,才去见武帝。

见到武帝,武帝看见齐王打扮的很利落,表面上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愈发怀疑他真的没有病。

齐王拖着病体上路,几天后,在路上吐血而死。

晋武帝得知齐王去世了,就亲临齐王的丧事,司马攸的儿子们顿足号哭,司马冏认为是御医耽误了父亲的病情,被医生欺骗了。

晋武帝心里也很难过,就下令杀了看病的御医,让齐王的儿子司马冏接替齐王的地位。

应该说,起初,武帝和齐王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对他照顾有嘉。

只是由于荀勖、冯紞等人的挑拨,武帝要为自己死后的事做打算,所以就让司马攸离开京城。

真等到齐王死了,晋武帝念及兄弟之情,又哀伤不止。

冯紞看到武帝整日哀伤,就趁机进言:“齐王的名声大过了他的才能,以至于天下的人心都归附他。现在他自己死了,这是朝廷的福气,陛下为什么要悲伤呢?”

晋武帝想想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吩咐齐王的葬礼按照司马孚的规格来办。

司马攸是个行为举止都很合乎礼仪的人,非常的小心谨慎,因而很少犯错。

即便是晋武帝和他在一起时,也是想好了才和他聊天,不敢随便的说话,可以看出武帝对这个弟弟还是很敬畏的。

正是由于太过于克制自己,因此,司马攸内心很憋屈,久而久之,造成心中郁结,落下了病,当大志未酬,还要远离中央政权时,自然心中忧郁,吐血而死,年仅才36岁,英年早逝,不能不说是西晋王朝的一大损失。

这一年不仅司马攸走了,而且接下来司马伷也走了。

统治过吴国的吴主、西晋的归命侯孙浩也走了。

前文提到过的鲜卑的慕容涉归也在这一年去世了。

慕容涉归的弟弟慕容耐篡夺了政权,他想杀了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慕容廆趁机逃走,在辽东隐藏起来,伺机再图。

时间来到公元284年春,实行很多年的九品中正制被刘毅提出挑战,他认为弊端越来越多,需要革新。

大家知道,九品中正制由陈群提出并设立,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了解天下的士人,在各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选取本地的士人为朝廷所用,而且是有德行和才能的士人。

从曹丕时代批准设立,到西晋时已经经过了60多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这个制度按照士人才能、政绩、资历等分为九个等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