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领路人

清晨,村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将一些药材珍奇和动物毛皮安放在马匹上,这些东西都是即将拿到外面换取粮食的。

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年轻人的双臂壮实有力,动作几乎一致,行云流水,一手握住绳索,另一手将货物堆放在马背上再将绳索缠绕两圈,反扣在马鞍底部。

大都统一的古铜色面孔,脸上露出既兴奋又忐忑的表情。

这时远处传来两声呼喊声。

“杨大哥……杨九州哥,先生找你呢!”

闻声,所有人停下手里的动作,看向声音传来的地方。

这个时候呼喊声是敏感的,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忠告,家人的叮嘱,亲人的祝福。

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第一次离开山,离开九原,去往一个他们不知道的,传言中可能会有危险的地方。

但从听到的声音来分析,发出声音者不过十五六岁的男孩。

很快年轻人们失望转头,又恢复忙碌的景象,但除了其中一个人,还在看着男孩跑来的方向。

这人将剩下的绳子放在马鞍上,朝男孩方向走去,穿在人群里,很容易就辨认出这个年轻人的模样。

看上去他和周围显得不合群,白净皮肤里透着秀气,脸上一抹红润,高挺鼻梁,脸颊棱角分明。

这哪里是山里人该有的样子,倒像是读书的书生秀才。

年轻人忙托住奔来的男孩的胳膊道“青山兄弟,怎么慌慌张张的,你刚才说我师父找我,是什么事。”

“我不知道,是听别人说的”青山有些调皮说道,已经将马鞍上的绳子解了下来,一边熟练装载货物一边说道“估计是先生有什么事还没有交待吧,咱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不能耽误太多时间,就跑过来了,九州哥你赶紧去吧,我来给你把东西装上去。”

杨九州有些疑惑,怎么还有事情交代?出山的事我早就记住了,还能有什么事……

“不对,咱们?”杨九州在心底暗想一会,制止住青山手里的动作“青山小兄弟,你这次可不能去,这不是去山里狩猎,外面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的杨大哥,你只不过比我大几岁而已”青山傲慢道“再说了,狩猎的时候我可不比读书人差。”

杨九州顿感语塞,这点的确是毋庸置疑,青山从小在山里长大,自然比自己这个后来进山的人更熟悉山,身上肌肉明显也比自己壮实得多,干同样的活往往还比不过这个小兄弟。

可是山外的情况不同山里,往往变幻莫测,对于没有出过山的人来说很难把握,甚至于自己也不能确定这次出山有绝对的信心。

对于不让青山出去,还有一个重要,杨九州把话咽在肚子里,没有说出来。

“诶,等等……”

杨九州回头看到青山双手怀抱在胸前,装作大人的模样,朝着自己使了一个眼色。

顺着目光看去,那里是一个干瘦独臂的老人,正在将东西一点点放到马匹上,熟练的动作完全不输这群年轻人,气势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这个是这次的领路人,今天来的最早,一直在默默干活,没有说过一句话,连大口喘气的声音都没有。

这个人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但是杨九州总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却又一时说不上来。

“他们都叫得张伯,不过我听说脾气可不太好,这次是他负责带我们出山,九州大哥你可得快点。”

杨九州无奈笑了笑,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接着三步并作一步跑,没几下功夫就到了师父住处,推门而入,一气呵成。

屋子不大,一窗一门一张案桌,案桌后面是一嵌入墙体的大书架,上面书籍卷轴不计其数。

映入眼帘的是盘腿坐在案桌旁的老者,一身素衣,微闭双眼,满头花白。

不等杨九州先说话,就听老者有些沧桑的声音道“都准备好了?”

老者不在状态的样子很快被杨九州察觉出来,这时又憋见屋里多了一个蒲团。按照以往的习惯来看,老爷子是没有待客的习惯,甚至稍微多两个人都觉得不耐烦,看样子昨晚和人交谈不短的时间。

“快了。要出发了”杨九州试探性问道“没休息好?”

“昨晚见了一个多年的老朋友,聊着聊着来了兴致。”老者极力掩饰脸上的疲惫。

杨九州狐疑的目光一闪而过,这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对于做什么事都应该抱有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可并没有注意到老者脸上变化的微表情,一个人总有一两天不在状态也是正常的,人上了年纪就想找人多说说话,何况是见到多年老友,彻夜长谈也是正常的。

“老爷子,你叫我回来是为何事?”

杨九州心思不在这,迫不及待想知道交代的事,然后出山。

后者显得不紧不慢。

“乖徒儿,中原的事你记得多少?”

这话让杨九州愣了几秒,心里有些着急,这就是要交代的事?莫非中原的事和这次出山有关系?

有关中原的事,的确,他记得,而且很深刻,这些都是师父教的其中之一的功课,有关中原历史政治地理,不说倒背如流,也是记得丝毫不差。

不给杨九州回答机会,老者又问了一句。

“中原王记得吗?”

这话问得一时让杨九州摸不着头脑,不过他很清楚自己这位师父,一般这种情况,是要说件大事,在说事之前总是铺垫再铺垫,而显得这事很重要。

心想接下来该不会问我记不记得他的家事吧。

这点杨九州没有猜错,老者的确就这样问了。

杨九州多么希望此刻师父对自己说,去吧,孩子,外面世界精彩着呢。等了一会,从师父嘴里并没有说出这话。

杨九州顺着老者的话,慢慢将的思绪带到中原。

中原,共有十二州,每州设有一位城主管辖,实际上和诸侯国差不多,当然除了特例唐州,有两位城主。

城主在本州内拥有绝对的权利,所有城主必须忠于中原王,听从中原王号令。

至于这中原王,杨九州知之甚少,主要是关于他的是记录太少。

大致情况是,当初中原战争不断,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一个叫百派的门派,派了十二位高人,据百派自称是十二将,前去治乱。

效果出奇的好,没用多久就平息中原的混乱,这十二将自然是功不可没,在一番举荐之下,从十二将中推荐一人,也就是成为中原王,从而更好的治理恢复中原。

中原王想出很多治理的办法,这其中包括和大漠的南国联姻的方式,就这样过了几年,形式大好。

不过这个也遭到很多人反对,意外很快就来了,后来南国遭到大漠其他诸国的打击,中原王亲自带兵增援,不料这一去就没回来。

中原王就这么一位,后来也没有立过中原王,现在代掌管中原的是其义子,称摄政王。

杨九州思绪拉回来,回到正题上,有些耐不住问道“师父,这些我当然记得,可……可这和这次去大漠有什么关系?”

“大漠?”师父装作一脸不知情道“谁说去大漠?”

“难道不是…大…漠?您这意思是要去中原?”杨九州摸着脑袋,仔细回想几天前师父的话,记得就是大漠,怎么今天突然变卦了,总不能是一开始就听错了吧,这多少有点离谱。

老者的回答,让杨九州瞬间感到离谱。

看这老头一本正经,也不像说假话的样子……不过杨九州很快就反应过来,自己背了十多年的书还能记不住这点事?

这一定是老爷子打的什么算盘,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定是去中原更有利才会突然改变计划。

其实仔细想想,去哪里换粮不一样,中原也好大漠也罢,同样是别人的领地,粮食还是粮食。

这么多年一直没能猜透师父的心思,但他的每一次计划可以说天衣无缝,这点杨九州不得不佩服,这次也一样。

对于中原,杨九州心里多少有点抵触。

综合国力来说,中原绝对吊打整个大漠,大漠有六个国家,一个蛋糕被分了六份,怎么和人家比。

再论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那也绝对是中原排在第一。

可是坏就坏在这个地方,中原太强,不屑于外界交流,尤其在边关,在大漠还能贸易,若是敢踏入中原地界,尤其是唐州,人家能派兵追你几里地,逮住就玩完,谁愿意去那样的地方。

这次突然改去中原想必已经打探清楚,杨九州知道师父永远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这个计划说不定已经布局很久,去大漠是虚去中原是实。

“中原我门清。”杨九州自视对中原了解,自信道,心里已经迫不及待骑上飞奔的马儿去往中原。

“哼,年轻人不要气盛。”老者冷笑一声,瞬间泼了冷水。

“那我考考你,中原王有几个儿子?”

杨九州一愣,这算什么问题,这次的确也是把他问住了,在杨九州印象中这个中原王并没有子嗣,倒是有三个干儿子。

“干儿子算儿子吗?”杨九州喃喃道。

“那干爹算是爹?”

……

“臭小子,人嘴里吐不出狗牙”老者恢复正经。

“实话告诉你吧,这件事你翻遍天下所有的书也找不到一点线索,这个秘密被中原重重封锁。”

杨九州挠了挠头,这事有点八卦的意思,试探问道“你的意思是中原王还有后代活在世上?”

老者默而不语。

杨九州恍然大悟,突然明白了点什么,中原的律法早有规定,若中原王及其后代因为各种原因,挂了也好消失也罢。

就应该推举其他人暂为掌管中原,也就是选举一位摄政王,若是十年或后,还没有合适继承人出现,那么就由摄政王担任中原王。

如今算算,已经有二十年了,看来不是摄政王不想称王,而是继承人还在,这点应该是摄政王一党所知道的,可是他们还没找到继承人的所在位置。

这瓜吃着可有够香的,但是很快杨九州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师父身上,这瓜可算得上是瓜中瓜王,可这又岂是一个乡野之人能够吃到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