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荣获满分的刮骨疗伤手术

杨坚头都大了。

他继承了一地鸡毛,乱成一团的政治遗产.

州多,县多,官员多,不干事,耗费国家资财的人更多。

这是毒瘤,是必须切掉的毒瘤。

杨尚希老于谋国,他既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也提出了八字解决方针。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治理方式。

但杨坚是一代雄才,他要重开天地,比肩秦始皇。

他准备从根本上切掉这个毒瘤。

杨坚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而彻底的方式。

他对于帝国的管理层级进行简化,重新恢复秦汉的郡(州)县二级管理体制,撤除郡一级行政机构。

这立即面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裁撤的几百个郡,多余的官员如何安排处置?

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稍微处理不好,社会的根基就会动荡,新的王朝,就会风雨飘摇。

杨坚天才地采取了二种方式。

一是向上延伸,二是向下沉淀。

向上延伸,非常容易理解,郡虽然废除了,但州却依然存在,在二级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战术上可以增加州的数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纳一部分,在社会上和乡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让他们加入新的政权,他们依然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

这是一种必须的过渡。

于是,隋朝的州从北周末年的211个,迅速膨胀,超过300多个。

这种情况,当时隋朝有识之士就曾直接批评“今州三百,其繁一也。”

认为虽然取消了郡,但却过多地,不受控制地增加了州的数目,换汤不换药,只是变了个名称,一样是扰民。

但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

虽然增多了州的数目,但从根本上,完成了帝国管理体制的扁平化,这有利于直接控制基层的县一级单位。

撤郡为州的运动中,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人群需要重视。

他们就是刺史们辟属的幕僚们。

他们数量巨大,如何让他们支持新的政权,而又不至于引发动乱,需要更大的智慧。

因为这部分官员才是帝国真正的末端神经,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这个社会基层的乡绅,豪强和传统势力的代表。

他们的职位,很多都是以武功或金钱交换而来。

他们在当地,有根有家,有财有势,并不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无关紧要人员。

杨坚给这部分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词汇“乡官”。

他们没有正式的编制,但依然可以在乡里呼风唤雨,依然可以享受到新政权的权势和利益。

但这只是种过渡。

当天下大定,乡官慢慢消融于最基层的社会,影响力日渐衰弱时,杨坚知道是时候恢复正式的二级管制了。

他颁布了一道诏令,“罢州县乡官”。

于是,失去正式编制,又失去正式身份的这个群体,逐渐转成乡绅。

他们只能以宗法,道德,财富或家族的传统,去维持其在乡村的统治和影响力。

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乡绅自治,乡村自理,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和基层的一种常态的政治态势。

乡绅和乡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他们是这个社会赖以存在和稳定发展的,最基层最末端的因子。

杨坚经过二次跳跃式改革,完美地重新树立了,国家的二级制管理,并且解决了官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

伴随这个裁汰过多冗员的政治活动,杨坚进一步做了一个根本性和革命性的改变。

那就是如何处理功臣。

这同样是一个二难的问题。

执照北周的传统,关陇贵族集团以军功换取权利,以达到和北周宇文皇族共治共享共理天下的目的。

这形成了一个弊端。

即不管一个有军功的武将合不合格,他都可以取得实际的权力,甚至成为封疆大吏。

这个时候,他以前的英勇的战场表现和无上的军功,反倒可能成为他虐民的保护伞。

以军功入仕的弘农燕荣,被任命为幽州总管之后,利用权利,为非作歹。

“每巡省管内,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者,辄舍其室而淫之。贪暴放纵日甚。”

当时有军功的武将,大多担任刺史,也大多不称职。

积习成弊,因沿成习,不可胜数。

这本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旧的传统,总会有过时的一天。

在杨坚的新朝之中,这也是必须改革的弊端。

导火索是和干子被任命为杞州刺史。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柳彧,他立即上了一道奏疏。

他写道:“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瘖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渠道。乃云:老禾(和干子)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这反应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因为军功,八十岁了依然还能被授予刺史,二是授予刺史后,没有任何的考核和退出机制。

那些不合格的身怀军功的官员,就可能祸害一个又一个地方。

柳彧接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举出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

“共治百姓,需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任职。”

“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刺史),所损殊大。”

柳彧此言,合情合理,杨坚下令撤销对和干子的任免。

但在现实中,政策需要弹性,也需要过渡,杨坚并没有一刀切,那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却会引来事实上的麻烦。

杨坚在对待功勋武将的政策上,开始实行二元双轨制政策。

即利用武将打天下,而将治天下之职,却授予有专长的文官。

这种文武分治的政治理念,从此成为后世的滥觞。

但对于功勋武将,肯定还是要着意笼络。

必须让他们有相当的权势和权威,才可以让武官们心满意足,继续为王朝卖命。

因此,杨坚设立了勋官制度,“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

通过勋官制度,杨坚将中下层功臣武将阶层,有效地纳入体制之内,但又排挤出帝国的权力核心之外。

这是一种天才的制度,杨坚逐渐减低了这个群体左右政局的能力。

杨坚的中央集权制,日益强化,已接近达到大成之境。

但国家机器,制度再怎么完美,核心还是人才。

社会,需要人才,去管理、执行和推动。

清除掉旧的官僚群体,确立以高颎为首的新的领导核心之后,帝国面临的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去找寻合适的官员人选。

杨坚没有沿袭魏晋以降,通行于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套以门第和出身为选材标准的用人机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出身决定一切。

这一套制度,不是以官员本身的才能和品行,而是以家庭出身,以家族在帝国和社会的位置,决定官员的清浊和重要性。

毫无疑问,这也能选拔到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最大的问题却是,官吏的任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和家族影响力,逐渐成为世袭,甚至于皇帝也被这种传统的力量制约。

因为九品中正制真正的核心,就是和皇帝的分权和共治。

通过对政府权力和高级官吏的垄断,支撑整个王朝的几大传统家族,和皇帝分享权力。

日积月累,高级官吏背后的家族,他们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力量,会更加胶固而根深蒂固,成为左右朝局的力量。

甚至完全可以和皇权较量,抗衡,共治共享共理天下。

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关陇集团,更宽泛的概念是世家大族。

这并不只是一个概念,他们已经形成一个牢固的实体,左右北周、杨隋和李唐的朝局几百年。

杨坚要重开天地,他想建立一个超越秦汉的新的帝国,就需要建立一个绝对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是皇帝集权的政体。

杨坚在努力,但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取得成功,这种传统而顽固的力量,很难靠行政力量,自然消化。

几百年后,一场席卷南北大地的大起义大暴动,将他们成肉体上彻底消灭,才让他们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坚自己也出自这个群体,他只能改良,而无法改革,更不要说革命了。

他采取了渐近的方式,逐步取消行政官员和军事人员的世袭制。

于是,杨坚对于官员的选用,一样采取了二元双轨制。

九品中正制,虽然不是明面上的制度,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因缘沿袭,同时,杨坚采用了推荐和考试制。

他开创性地继承了发展了考试制,通过考试,固定的或指定的题目,来找到适合的人才。

这就是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起源,也是文官集团的滥觞。

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