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阳明心学,超凡入圣

《刷个短视频,古人全都破防了!》全本免费阅读

当刘邦正在因为一代诗圣回忆自己的前半生的时候。

天幕中的视频再度发生了变化。

最先出现的,依然是和视频有关的背景介绍。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惊才绝艳之人。

而有的人,生而不凡,从降生的那一刻起,

就注定这一生不会平凡,

比如,王阳明。

王阳明自幼**文,通读史书,

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见解。

十一岁就能作诗,

十二岁时立志要做圣人。

十五岁的时候,独自到塞外练习射箭、骑马,并且考察军事。

十七岁那年,在新婚之夜不见了踪影。

二十八岁举进士,正式入朝做官。

然而,王阳明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

直接得罪了大太监刘瑾,

被贬到了贵州龙场。

对于自家儿子的际遇,

王华早有预料。

当初这孩子顶撞自己的时候,

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必然要经历很多的挫折。

但是,这位大明的状元肯定没有想到,

自己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曾经顶撞自己,

说孔夫子也是人,既然他能做圣人,

自己为何不可的儿子。

竟然真得实现了他的圣人之志。

而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时间来到大明正德三年,

贵州龙场一片竹林之中,

三十六岁的王阳明盘坐在一片枯树叶上、

口中念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行决定知”后,

忽然狂风席卷,竹林簌簌作响。

王阳明双眸中闪过一丝精芒,这一刻福至心灵,

遁入天人合一之境的他,

忽然写下“知行合一”四字。

做完这一切之后,

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挫折磨难之后,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

这一刻龙场悟道,他完成了由凡入圣的蜕变。

之前困住他的所有束缚都不复存在,

年少时的志向似乎不再遥远,

人生路漫漫,

王阳明已经获得了最为坚定的支撑。

正是他悟出的知行合一。

在以后的岁月里,知行合一将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让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

从此,再也没有困难能够困得住他,

经历过人生的最大低谷之后,

王阳明傲然抬头,

再度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说,阳明心学。

时光荏苒,他怀揣自己的心学理念辗转数载。

正德十三年,他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十四年,他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

平定了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他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达到了儒家经典中圣人的成就。

他的心学理论因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

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管后世的理论再怎么慎密,都没有办法否定心学的作用。

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三大命题,明显是经得住推敲的命题,

不管心学怎么发展,始终绕不开这三大命题。

而这三大命题,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华夏的无数俊杰走到命运的转折点的时候,

自然会想起王阳明这位圣人留下的心学,

他们有的人,参透困境,绝处逢生,

有的人不知悔改,继续沉沦。

最终却终究逃不过心学的影响,

在一个绝对想不到的时刻幡然醒悟,

踏出足以影响一生的一步。

这些人里面,能力有高低,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他们都是华夏子弟,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

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处境,

同时也影响着华夏的发展。

而心学的本质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生万物。

这种理论,在后世得到了提炼,

成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理论体系。

若是没有王阳明,

大明将会失去一个圣人,

华夏将会失去一颗灿烂的星辰,

王阳明心学不会再出现,

华夏

的知识宝库中,

将会出现永久性的缺憾,

后世之人将会少相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