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地下室2

有了李凡的点拨,刘道源心里大概有点明白了,而且,完全可以用讨论股市行情的机会去点拨一下霍夫曼,只要作为资本代表的霍夫曼出面提出质疑,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而李凡在离开考察地,给俩学生放了大假的时候,也暗示了哈维,有疑问和困难,可以找他去咨询咨询,重点在于手续,只要手续到位就行。

李凡之所以那样预先下药,关键就在于,在德国,一切要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事,而他自己也要预先给自己留下将来说话的后路。是的,我是大概知道地下室是怎么回事,可是在你们的邀约条款里没有这一条啊,我为什么要越俎代庖?我不吭声,是对你们的科技力量表示信任,对你们的消防部门表示尊重啊。

交代完了以后,李凡就带着全家回法国里尔了,到了家,玛索看到自己好多年前画的习作,不由得泪眼婆娑起来,那是一幅她很喜欢的画,后来,孩子大了,去巴黎的贵族学校读书,那个时候正是米歇尔第二次在巴黎风光的时候,从李凡父亲李涌那里学来的神技,使得米歇尔再次登上了法国外科医生的顶峰。

也就是在那个,佩兰家族家族在每年进行的一次募捐拍卖活动中,到庄园里拿走了那幅画,事前压根就没有去问玛索,毕竟,那个时候的玛索根本不出名,去那一幅画拍卖也就是做做样子,出席募捐拍卖的有钱人拍下后,未必就当真了,至于为什么后来流入到跳蚤市场,那还得去慢慢的研究和调查,关键是画的主人得有那个兴趣,调查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及到某些人,这都是需要斟酌的事情。

凯琳娜和玛索现在都属于那种一点就灵的画家,看着那幅画,凯琳娜居然用国画的模式又创作了一幅,只不过画中人已经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大男孩和一个小女孩,而穿的衣服却是模仿华人古代的服饰,用夸张的手法在池塘里画出了“水黾”,看上去,还真是童趣盎然,让人感觉十分讨喜,搞得李凡不得不搜肠刮肚的去想词,想来想去想不出来,最后,干脆把白居易的《观鱼游》拿来改了,变成了:绕池闲步看黾游,正值儿童无忧愁。一样看黾心诧异,我在思量尔在瞅。随即又落笔写下,童趣童趣,涂鸦涂鸦,一乐尔。

纵观古今中外,就没见过谁去画水黾的,更别提把孩童的情趣和田园风光加进去,在画面上,不远处,影影绰绰的山峦和梯田,有放牛的,有抗着锄头的农夫,完全是用古代虚描的画技,如果说刚刚水印出的《寻路》是大戏正剧,那这幅《童趣》就是画中的小品,可是小品中寓意着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景仰。

玛索就不同了,人家干脆直接重画,拿起了画笔,用当下老辣的画技重新画了一幅,这看上去就大不一样了,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如果不是油画没那规矩,玛索恨不得在上面写上“小女三岁池塘边”的题跋了,这幅画就命名为《池塘边》。

说起来,母女俩在各自的画派里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西洋油画最早出现就是画肖像,甭管是教堂里的壁画,还是中世纪的骑士贵族,出现在画面上的主要是人物肖像,可如果你查找18世纪以前的纯风景画,那可就是凤毛麟角了,不敢说没有,但真的很少很少。达芬奇很牛吧?公认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可你翻遍了他的创作,你能找到一幅风景画吗?没有,不可能有。油画方式创作风景画首先是从画静物开始的,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到19世纪的时候,才有一些画家突破了这个框框,比如莫奈的创作,他不再以画肖像和静物为主,而是把视角看向了社会,但是,总体来说,由于油画的画面限制,画像国画《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宏大场面是不可能的,而玛索在晚年却是突破了这个禁忌,可以说,她用油画的技法画风景画山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与她在桂林侨居是有关的,与她吸纳国画元素有关,正因为这点,她达到了巅峰。

而凯琳娜学的国画恰好又反过来了。从唐代开始,文人画里就现有人物肖像,多是山水,这多少与三国后竹林七贤的处世哲学有关,许多文人要把自己的创作与画匠的创作区分开来,所以,文人画里鲜有画人物肖像的。

有人会说了,在古画《韩熙载夜宴图》里不都是画的人物吗?还有《洛神赋图》《步辇图》等等,里面不都是描绘人物的吗?其实,这就是文人画与画师的区别,不管是顾恺之也好,阎立本也罢,乃至到后来的张萱、周昉、顾闳中等,其实都是宫廷画师,比民间专门画家主像的人地位高那么一点点。

等到了宋代以后,文人画已经成型,你尽可以看到诸多的“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景画,也能看到“寿鹤延年”的喜庆画,还有松柏、翠竹等等,都是有寓意的文人画,可你很难看到精准的文人肖像画,就连那些有名的画家给自己画肖像,也不过是淡淡几笔,神似形不似的描绘,那些文人的自画像压根就算不得肖像,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朱耷、石涛、黄公望等人的画像,甚至到了清末时期的吴昌硕,自画像也都是寥寥几笔,以意寓形,这是国画到晚清民国初年让人诟病的一个缺憾,大画家,成名的画家,不可能去给谁谁谁画肖像,而他们自己画自己的,比如齐白石的自画像,那能是肖像画吗?

凯琳娜在学习画国画后,重点就是在人物画上取得了突破,除了最早画的《仿富春山居图》外,都把人物的刻画融进了画面里,这是她成功的一个优势,加上李凡在旁边写上这个那个的诗句,让国画反映的视野加宽了,在技法上更多样了。

当今市面上,也流行一种类似工笔人物画的流派,画出来的东西与照片几乎无异,精描细写的,很抓人眼球,可那样的画作没有思想,能让许多人喜欢,可要说生命力嘛,至少现在不好说,你画的再细,能有照片逼真吗?制作一幅艺术照片的技术早就普及了,费劲巴力的画那样的画出来,能表现出多少寓意来?关键是,那完全脱离了国画本身的精髓,国画的精髓从来都是“神似形不似”,脱离了这个传承,自然是不成的,这也是那种流派无法登堂入室的原因。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