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汉贤良谏阻皇帝 王巨君韬光养晦

那时,前凉州刺史杜邺,也对皇帝亲信驸马都尉董贤等佞臣,放纵外戚新贵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横征暴敛百姓,祸害朝廷十分痛恨。

见皇帝下旨,征求对朝政的意见,杜邺遂以贤良方正的身份,回答皇帝的策问,讽喻规劝刘欣说道:

“陛下啊:

臣听说阳尊阴卑,是上天之道。因而男子即便卑贱,仍然各自是本家之阳;女子即便尊贵,仍然是本国之阴。

因此,礼教明确规定‘三从’的内容,即令有文王之母的盛德,也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儿子。

从前,郑伯放任自己的母亲姜氏,对幼子的溺爱,终于酿成共叔段篡国的大祸。

周襄王内迫于母亲惠后的压力,而终于遭受流亡郑国的危难。

汉朝兴起,吕太后把握朝廷大权,私自把大汉皇权,交给她的吕姓亲属,几乎动摇了大汉江山社稷根本。

臣看陛下登基之初,力求节俭克已,持身以正,想要效法武帝、宣帝,欲振兴天下,开创新的局面。

然而到了如今,祥瑞并没有应验降临,反而发生了日食、地震等天象变异。

黎民百姓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时刻担心灾难的降临。

考察《春秋》记载的灾异,大多是以景象所指示的含意,作为明确的语言,来警告世人的。

日食频现,充分表明,阳已经被暗阴所侵犯。

阴为坤,坤被用来表示地,所以称‘坤’为‘土’,为‘母’,以安静闲适为美德。

发生地震,就是阴气失控,不遵循常轨的证明。

天象的占验情况,是如此的明显。

臣岂敢不向陛下直言此事呢?

从前,曾参请问孔圣人,盲目听从父命,是否可算孝顺的道理。

孔圣人愤怒地斥责曾参说道:‘如果一个人连是非都不分,这能够算是什么话呢?’

孔子赞扬闵子骞守礼,不苟且听从父母的命令,所行之事没有非理的。所以,别人无法离间,他与父母及亲人的良好关系。

而今诸外戚家的兄弟子侄,不管是贤能还是败类,都能够在宫廷中任职,分布重要位置,已经严重地违背了任人唯贤的宗旨,阻隔了贤才上进之路,招惹天下怨恨。

他们或者掌管禁卫,或者率军屯驻,恩宠集中于一家。越来越显贵的声势,世所罕见,世所罕闻。

如今,甚至发展到了,朝廷同时设立两个大司马、两个大将军官职,这样极端不正常的情况出现。

古时的皇甫家族虽强盛,三桓家族虽势大,鲁国虽建立三军,然而与今天的皇亲国戚相比而言,就已经要算是逊色多了!

就在皇帝陛下拜大司马、大将军官职的当天,太阳昏暗,阴气沉沉,发生日食,这是陛下所亲眼所见的。

由此可见,天地神灵,已经非常震怒。

不前不后,在朝廷拜官的关键时刻,太空就发生日食,说明陛下太过谦逊,不敢专断独行,不只一次地只知道顺承皇太太后的旨意。

臣私下以为,皇太太后所说的话,陛下无不听从,皇太太后所要求的东西,陛下无不满足,陛下已经完全没有了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具有的公正权威和无私决断的美德。

外戚中犯有罪恶、触犯国法的,居然也不受法律的制裁;没有功劳、没有能力的臣子,居然也全都加封官职爵位,完全违背了祖宗无功不受禄的正常规矩。

这类事情逐渐发展加剧,越积越多,致使尾大不掉,公平公正尽失,陛下的失误,正在于此。

今天,臣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着以下犯上的危险,想讲清陛下犯下的这些失误,就是想使圣明的天子,能够迅速醒悟,及时改正。

过去被诗人所抨击、被《春秋》所讥讽的,正是这类现象,恐怕不是针对其他事情而言的。

由后世来看,前代发生的事情,人们会忿怒忧郁地指摘他们犯下的错误。

等到轮到自己去做,就不能像照镜子一样,看见自己的过失,自以为合适,其实计策早已经失误了。

但愿陛下能够更加精诚治国,回顾即位之初的所作所为,大展宏图,每件事都参考遵照古代的规定原则来处理,以满足下民的心愿。

如此,则黎民百姓无不喜悦,上帝和众神灵,也会收回他们的怒气。

为什么陛下要疑心,吉祥福禄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担心不降临圣朝呢?”

前凉州刺史杜邺的话,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指斥大汉朝廷的种种弊病。

刘欣闻奏,果然很不高兴,怒气勃发。

当着驸马都尉董贤之面,刘欣大怒着斥责杜邺说道:

“杜邺这个以下犯上的恶贼,真是一个迂腐可笑,目无君王的家伙!

言谈之间,尽说些不切实际的话语,不知所云。

他一心向着太皇太后陛下,侮慢皇帝,其心可诛。

这个恶贼,懂得些什么东西呢?

我们大汉朝廷,讲究以孝治国。

皇太太后陛下英明善断,朕听从皇太太后陛下之言,正是体贴孝顺的表现,乃治国的大义。

难道朕继位以来,只有过失,没有丝毫的功绩吗?

为什么你这些个老家伙,要把朕说得如此不堪呢?”

驸马都尉董贤听了,急忙提醒刘欣说道:

“陛下英明!

臣私下担心,恐怕杜邺这么大胆,是受了太皇太后陛下的指使授意。陛下不能不多加提防,万万小心!”

“董卿言之有理!这些恶贼,只知道去谄媚太皇太后陛下,哪里把朕看在眼里呢?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把杜邺这个奸贼的奏章,给朕丢到角落里去。”

刘欣一下子拒绝了接受前凉州刺史杜邺任人唯贤,清廉吏治的建议。

不久,刘欣又开始担心日食等天象变异再次降临。

刘欣遂下旨,用公车,重新征召前大司徒孔光,回到朝廷,准备向孔光咨询,有关日食之事,商讨破解应对之法。

不久,刘欣重新授任孔光为光禄大夫,官秩中二千石,任给事中,备皇帝咨询。

光禄大夫孔光的地位,仅次于大司徒王嘉。

大臣们心里都十分清楚,皇帝这样做的目的。

大臣们私下里谈论说道:

“陛下亲信佞臣,并不能重用孔光大人。

尊崇孔光大人的举动,不过是想以此来体现自己对贤才、老臣的尊重,以掩人耳目,规避大臣对皇帝任人唯亲的讽喻。

对于国事,有什么裨益呢?”

对于皇帝的举措,大臣们更加失望。

当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时,前大司马王莽,因为坚持礼制礼法原则,触怒了皇帝和皇帝祖母帝太太后傅太后,而被刘欣所贬,逼回到了王莽的新都封国隐居。

返回南阳郡的新都封国后,王莽十分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知道自己触怒了皇帝老大,已经惹下了滔天大祸。

于是,王莽就开始韬光养晦,潜藏行迹。

他闭门不出,以纵情酒色、享乐游玩来自娱,也不拜见宾客,处处低调行事,以求自保。

不久,在京师长安王家宅邸居住,陪同侍奉自己娘亲王静烟的二儿子王获,又闯下了滔天大祸。

那时,王家的家奴王凯,屡次冒犯自己的主人王获。

二儿子王获,出生富贵之家,本身就骄横跋扈,不守法规。

一怒之下,王获居然杀死了家奴王凯,而触犯了朝廷王法。

在新都封国里休养生息、力求自保的王莽,听到二儿子王获,杀害家奴王凯的消息,心里十分震惊。

此时,王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害怕再次陷入朝廷的罗网之中。

王莽立即回信,严厉地责备自己的二儿子王获,痛恨王获触犯国法,给父母惹事,命令王获自杀,以向皇帝和天下人谢罪。

王获愧悔不安,后悔莫及,深知父亲王莽和自己的王氏家族的艰难处境,知道父亲以及自己的家族,已经无法拯救自己,遂自杀谢罪。

消息传遍全国,大汉朝廷官吏百姓,都感动涕零,异口同声地赞扬王莽说道:

“新都侯遵纪守法,大义灭亲的行为,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如此公正无私、一心为国,不徇情枉法的大臣,哪里才能够找到呢?

可叹陛下,昏聩懦弱,没有眼力,竟然连这样忠心耿耿,遵纪守法的大臣,也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消息传到刘欣耳朵里,刘欣大为震撼,越发感受到了王莽死而不僵的影响。

王莽在自己的新都封国里,前前后后,整整居住了三年之久的时间。

眼见大汉朝政日非,政事混乱,生灵涂炭,全国官吏百姓,无不思念当初王莽担任大司马,辅佐大汉朝政时立下的赫赫功绩和盛大恩惠。

京师长安三辅和地方郡国的官吏百姓,纷纷上书皇帝请愿,为王莽呼冤申雪。

先先后后,数以百计。

王莽深知刘欣猜忌的个性,更加战战兢兢,担心再次遭到皇帝的打击。

王莽委婉地表达自己心意,希望百姓不要上书皇帝,为自己抱屈,诉说自己当年的贡献。但王莽的努力没有多少成效,只好更加低调地行事,以免触怒当权者。

到了本年,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之时,前大司徒孔光,已经被皇帝召回到朝廷任职,担任光禄大夫。

而周护、宋崇等贤良方正,著名士大夫,也被公车特征,召集到京师长安,参与议论朝政。

在朝廷对策时,周护、宋崇等贤良方正,著名士大夫,都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颂扬王莽当初的功德,称赞王莽的才干品德,为王莽辩冤。

刘欣见此,更加疑虑不安。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这一年,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垂垂老也。

太皇太后的年纪越发老迈,希望能有一个说得上话的至亲之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的侍候。

汉朝廷的文武大臣们,感激太皇太后一向的恩德,同情太皇太后的处境,纷纷上书刘欣,请求皇帝下旨,将王莽召回京师长安,侍候太皇太后。

各方压力,越来越大,刘欣渐渐无法抵御。

恰在此时,安插在王莽身边的密探丁宁,也送来了奏章,向刘欣密报。

丁宁向刘欣声称道:

“陛下:

新都侯大人沉迷酒色,已经意志消沉,胸无大志了。不值得陛下忧虑。”

刘欣听后,稍稍放心,对王莽的戒心稍稍缓解。

于是,刘欣决定做些让步,召回新都侯王莽,让他去侍奉太皇太后,以抚慰太皇太后陛下孤寂的心。

可是,王莽的功劳和才干太过突出,当初又一直坚持礼制礼法原则,不肯屈服于皇帝。

刘欣还是对王莽心有忌惮,担心王家死灰复燃,依然对王莽非常不放心。

于是,刘欣亲自下旨,召回安插在王莽身边的密探丁宁等,询问王莽的详情。

密使丁宁,以干练聪明、忠心耿耿著称。

得到皇帝的密旨,丁宁急急忙忙从新都封国所在的南阳郡,秘密赶回京师长安,向皇帝汇报王莽的表现。

“朕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啊?”

精神疲惫,脸色潮红的刘欣,在阴森森的密室里,摒开随从肉墩等侍卫亲信,亲自与密使丁宁谈着话。

“请陛下放心,新都侯大人在封国里,很是循规蹈矩,没有违法乱纪的举动。

三年时间,他除了天天与女人娱乐嬉戏,纵情酒色以外,一直规规矩矩地呆在他的新都封地里,没有外出。

新都侯大人既没有去交接宾客,也没有与二千石的官吏,著名的士大夫,以及与南阳附近的侯王们有什么交往。”

密使丁宁,看着多疑多病的皇帝,十分谨慎、小心,他战战兢兢,十分详细地向皇帝汇报着。

“那新都侯大人,平时都干些什么事情啊?有些什么特殊爱好没有啊?”

刘欣对密使丁宁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

“禀告陛下:

新都侯大人吃了大亏以后,如今已经淡泊名利。

他一天不是读读书,做做书籍蠹虫,就是饮酒作乐、纵情声色而已,并没有什么异常行为。”

密使丁宁看出了皇帝心中的疑虑,继续汇报道。

“不瞒陛下,新都侯大人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精力依然十分旺盛,充沛。

他晚上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白天常常与怀能等美女们厮混在一起,酗酒作乐。

三年来,新都侯大人成绩显著,瞒着前新都侯大人的揭发夫人,娶了好几个美丽妻妾,共生了两个私生儿子,好几个私生女儿。

就在不久,他的第九个私生女儿王紫,才刚刚降生,还在襁褓之中。”

密使丁宁不敢对皇帝有一点隐瞒,详详细细地汇报道。

“那就好。那就好。哎,这朕就放心了。

怎么老天爷那么不长眼睛呢?

一个老家伙,就要入土的老朽了,也让他妻妾成堆,儿女成群!

而朕呢,如今依然还是孤家寡人一个。”

刘欣长叹了一口气,不禁想到傅皇后、董淑妃等妃嫔,一直都没有身孕,自己还没有一个子嗣,来承继帝位。

考察完王莽在新都封国的表现以后,刘欣稍稍放心了一些,对密使丁宁说道:

“王莽这个老家伙,还算识时务,还算老实,没有与地方官吏,豪族大姓和侯王们交往勾结,与朕作对。”

既然刘欣心里,最担心的事情,王莽都没有触犯,刘欣稍稍安心,决定放王莽一马。

刘欣终于做出让步。

不久,刘欣下旨,征召新都侯王莽以及平阿侯王仁,回到京师长安,命令他们到长乐宫,去侍奉太皇太后。

自此,王莽重新返回了京师长安的府邸。

回京以后,王莽不敢告诉自己的妻子王静烟,自己在封国纳妾生子的情况。

王莽秘密将在封地里所娶的妻妾和她们所生的儿女,统统留在了自己的新都封国里,秘密派人照管,没有带到京师长安。

王莽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久别的京师长安,回到京师自己的新都侯侯爵府邸。

新都侯侯爵夫人王静烟,听到丈夫即将回家,早已经抱着幼小的女儿王嬿,率领着一家老小,望眼欲穿地站在侯爵府大门口,迎接丈夫王莽。

看见丈夫王莽的影子,王静烟就抱着小女儿王嬿扑了上去。

夫妻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抽泣流泪,孩子们也跟着大哭了起来。

王静烟虽人到中年,依然风韵犹存,但难掩脸上的悲伤和凄凉,显得异常憔悴。

看着丈夫两鬓斑白的面容,想起被逼而死的二儿子王获,王静烟悲从中来,终于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王莽忍住悲伤,急忙安慰妻子王静烟道:

“静烟,不要哭不要哭!孩子们都看着呢,不要把嬿儿吓着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都会好起来的!”

看着妻子王静烟憔悴的容颜,王莽一阵心疼,一阵内疚,一阵愧悔,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留在新都封国里,孤独无靠的小妻和幼小无助的儿女。

妻子王静烟依然悲戚不已,孩子们也跟着哭声一片。王莽有些烦恼起来,急忙大声对妻子王静烟说道:

“静烟,你就不要哭了吧!你把孩子们也惹哭了啊!巨君还要到未央宫、长乐宫里,去拜见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谢恩呢!

要不是太皇太后陛下开恩,巨君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到京师呢!

你快进屋去,给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准备礼物吧!

给太皇太后陛下的礼物,要丰盛贵重一些。太皇太后陛下身边侍候的人多,我们欠太皇太后陛下的恩惠又太多,今后还会求着太皇太后陛下呢!

不要太小气了,让太皇太后陛下的身边人,小瞧了我们新都府里的人。”王莽忍住悲伤,吩咐妻子王静烟道。

妻子王静烟忍住痛苦和悲伤,带着女儿王嬿走了进去,为皇帝和太皇太后准备礼物。

孩子们也拥着自己的父亲王莽,走进了屋里。

王莽回到长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急忙忙地携带贵重礼物,前往未央宫和长乐宫,去叩见皇帝(哀帝刘欣)与太皇太后,感谢圣恩。

看着憔悴,苍老,暮气横秋,步履蹒跚的王莽,刘欣心里有些愧疚。

于是,刘欣态度和蔼,善言安抚了王莽几句。

朝见皇帝完毕,王莽又急急忙忙地赶到了长乐宫里,拜见久别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

太皇太后王政君看见侄儿王莽回来,感触良多,又想落泪了。

王莽的两鬓斑白,眼球更加突出了一些,脊背也更弯曲了一些,没有从前那样挺拔了。

从王莽的面容神态里,太皇太后依稀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刘骜(汉成帝)的影子,禁不住悲从中来。

看见太皇太后伤心,王莽快步上前,为姑姑拭去了眼角的泪痕。

太皇太后挥挥手,摒去了侍候的众人。胡宝宝、颖儿等侍从们很知趣地躲到了屋外。

太皇太后与王莽,迫不及待地亲切交流了起来。

“孩子啊,你受苦了。”还是太皇太后王政君首先打破了沉默忧伤的气氛。

“多谢太皇太后陛下的恩典。要不是太皇太后陛下的鸿恩,侄儿还不能够回京呢!

臣在新都封国,一直思念着太皇太后陛下,挂念着太皇太后陛下的凤体健康。

如今,眼见太皇太后陛下一切安康,身体健实,臣心里就放心了。”王莽流着泪对姑姑说道。

“多谢巨君的挂念。哀家一切都好!哀家就像别人嘴里诅咒的,是一个老不死的东西,一切好着呢!

哎,只是,自从你离开后,哀家再也没有一个说心里话的人了。”

太皇太后叹息着对王莽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万寿无疆!太皇太后活着,就是大汉帝国的福分。

有太皇太后的护佑,那就百事安宁。如果太皇太后某一天升天了,不知道那些年纪轻轻的荒唐家伙,会把好好的大汉帝国,糟蹋得像什么样子呢!”

王莽感叹道。姑侄俩,不知不觉还是从家事聊到了国事政事。

“如今是皇帝和傅老太婆当家作主,哀家一个即将就木的老太婆,还操什么空心呢!

况且,就是哀家好心好意地过问一些朝廷之事,人家也未必领情,反而会怪哀家多管闲事呢!”

太皇太后抱怨道。

“太皇太后说得极是!陛下只管颐养天年就是,让那些小孩子们去胡搞吧!”王莽也很感慨。

“就是如此!哀家倒要看看,那个痨病鬼和那些忘恩负义的家伙,能够嚣张到几时。”

太皇太后难忍心中的怨怒。

“太皇太后圣明!保重身体要紧,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英明领袖去瞎搞吧,何必操那份闲心呢!”王莽安慰太皇太后道。

“孩子啊,你说的很对。哀家就这样打算了。巨君啊,你回到了京师,就好好地享受享受生活吧,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啊!

哀家听说,长安野外,上林苑等地的风景都十分不错,京城里又增加了好几处味美的餐馆。

可惜姑姑几年来,一直住在深宫里,不能和巨君一道,出去享受享受,品尝品尝那些美味佳肴,体会体会民间百姓的生活。

皇宫里的膳食,太过精致,皇宫里的生活,勾心斗角,太过乏味,老太婆简直要腻烦死了。

你看你姑姑,很快就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成为了没有用处的废物了。”

太皇太后深有感触地对侄儿王莽说道。

“陛下见教的是。皇帝多疑猜忌,侄儿即使想带姑姑出宫去逛逛,恐怕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要是姑姑喜欢,臣找人偷偷给姑姑带些点心进来,让姑姑解解馋。”王莽微笑着对太皇太后王政君许诺道。

太皇太后笑了起来:

“哈哈!还是巨君你这孩子孝顺,想得十分周到!哀家早就想像普通百姓那样,溜出去尝尝那些路边小吃呢!听宫里的小宫女颖儿等小家伙说起那些路边小吃来,哀家常常是馋得要命啊!”

“臣会记住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的。只是带进宫里,恐怕会有些麻烦啊!”王莽有些顾虑。

“巨君放心,哀家到时派中使带着哀家的手谕,到宫门口去迎接就是了。哀家不过是想尝尝鲜罢了!

哀家还没有衰老到快死的地步,倒想要看看,谁敢在哀家的面前喋喋不休、说三道四。”

太皇太后又恢复了平日的果断和自信。

“好的!太皇太后陛下请放心。”王莽答应道。

“巨君啊,多谢你了!孩子啊,你凡事想开些,在家里好好休息休息,不要和那些人计较。

哀家一直觉得,朝廷没有用你,简直是朝廷的一大损失,浪费了你的大好才华。

老太爷是有眼的。哀家并没有糊涂,只是冷眼旁观罢了,这几年,皇帝陛下和朝中情况,哀家是最了解的。

皇帝陛下一直霜气横秋,萎靡不振,病体恹恹的,谁知道将来会如何呢?”

太皇太后话中有话地对王莽说道。

“陛下见教的是。老天爷要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以后的事情,是老天爷管着的,谁能够说得清呢!好运气,不可能一直眷顾某个人啊!

打搅陛下这样久,陛下一定劳累了,臣侄告辞了。陛下多多保重,争取活过一万岁。”

王莽笑着向太皇太后告辞道。

“那哀家岂不是真成为了一个老妖怪了吗?不正成为了老不死的吗?”太皇太后也打趣道。

“太皇太后是老神仙,老先人,是彭祖下凡呢!”王莽笑盈盈地叩头而去。

自此,王莽潜龙在渊,在家里安安静静地隐居,休养生息,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遭受大臣、外戚嫉恨抨击的驸马都尉侍中董贤,其实一刻也没有闲着。

当初,宜陵侯息夫躬还在世受到皇帝亲信之时,有部属董绮,就向驸马都尉董贤献计说道:

“驸马都尉大人,虽然阁下现在深受皇帝的亲信,但宠幸不可侍,必须为大汉帝国,建立赫赫功勋,才能够长久立足于世。

在下以为,阁下应该建议皇帝,稍稍约束外戚的势力,为朝廷立下功绩,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如此,才能最终保证驸马都尉大人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永保终身。”

“董大人言之有理,所谓无功不受禄,董贤虚心接受,一定为国家建立不朽功绩。”

驸马都尉董贤年青聪明,一点就通,马上称赞部属董绮的建议说道。

“董大人:

董贤打算,利用最近发生日食这一天象变异的情况,去阻止傅晏、息夫躬这些家伙获得朝廷大权的计划,从而阻止他们实施激怒匈奴汗国、挑动战争的计策。

这样做,就能够获得朝廷上下官民的认可,从而牢固董贤掌控的朝廷权力。董大人以为如何呢?”

“驸马都尉大人高明!

天下官吏百姓,对傅晏、息夫躬这些家伙的怨恨,已经很久很久了。

如果朝廷实施他们的计策,激怒匈奴汗国单于,定然挑起边塞祸端,扰乱天下。

驸马都尉大人的计策,可算顺应人心,是利国利民的盛举。”部属董绮赞赏董贤的计谋道。

“好!就这么敢!吾意已决!”

说干就干,驸马都尉董贤,很快就将自己的的意见和建议,上奏给了刘欣。

“驸马都尉大人忠心耿耿,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不避嫌疑,不计较私人恩怨,个人得失,一心为国谋划,朕十分欣赏,将择日实施。”

刘欣对心爱臣子董贤的建议,大为赞赏。董贤的建议,很快就发挥了作用。

辛卯日,刘欣下旨,收缴孔乡候傅晏的印信绶带,罢免了傅晏的官职,让傅晏离开朝廷,回到傅晏自己的侯爵宅第去养老。

宜陵侯息夫躬等佞臣,也被皇帝疏远贬斥,逐回自己的封地。

一招制敌,击退了自己的劲敌孔乡候傅晏、宜陵侯息夫躬等,驸马都尉侍中董贤心里很是得意,又在思考更大的动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恰在这时,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正月十七日,刘欣的祖母皇太太后傅氏,因病驾崩了。

刘欣最亲爱的亲人母亲丁氏、祖母傅太后相继离世,刘欣悲痛欲绝。

刘欣连失最亲近的亲人,自此之后,对驸马都尉董贤的眷恋宠爱越深。

刘欣感激祖母傅太后的养育之恩,决心给予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傅太后以最高的礼仪。

驸马都尉董贤,时常与刘欣相处,最了解皇帝的心思,遂向刘欣建议道:

“陛下:

皇太太后陛下抚育皇帝,功盖后世,臣建议,希望能够让皇太太后与元帝陛下合葬。

如此,元帝陛下与皇太太后夫妻在地下团聚,定能够感激陛下的孝顺,保佑陛下江山千秋万代,世世不衰,陛下也将名垂青史。”

董贤的谄媚建议,说中了刘欣心事,刘欣欣然接受,下旨道:

“董卿的建议太好了,深刻理解朕的孝顺之情。

兹下旨,将皇太太后陛下灵柩与元帝陛下的灵柩,一道合葬渭陵,称皇太太后为‘孝元傅皇后’。”

得到皇帝圣旨,有关大臣不敢怠慢,急忙前去料理皇太太后傅太后的后事。

“驸马都尉这个家伙太可恶了!为了谄媚权贵,不惜舍弃国家大义,违背朝廷原则。

哀家才是大汉帝国的太皇太后,百年之后,才有资格与元帝陛下合葬。

那个傅老太婆,算是什么人呢?她有什么资格,陪侍元帝陛下呢?”

太皇太后王政君,闻听驸马都尉董贤的建议以后,深恶痛疾,大怒着对胡宝宝等亲信侍从道。

太皇太后王政君,闻听早年丈夫的妃嫔傅太后,违背礼制原则,与他的丈夫元帝刘奭,一道合葬渭陵的消息,气得头脑发晕。

几天几夜,太皇太后王政君都愁闷不已,不进饮食,生了一场重病。王莽闻讯,急忙进宫,安慰姑姑王政君。

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姑侄,自此对驸马都尉董贤恨入骨髓,对董贤的仇恨,再也不能够消除。

驸马都尉董贤闻讯,担心不已。

“哎呀!我一时大意,为了体谅陛下的孝顺,居然忘记了太皇太后陛下的感受。

这可怎么是好呢?这可怎么是好呢?万一,太皇太后陛下怪罪下来,我董贤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驸马都尉董贤闻之,知道自己得罪了太皇太后陛下和王家人,心里后悔不已。

“管他的呢!如今是皇帝陛下当家作主,太皇太后陛下不过是行将入土的老太婆,其奈我何呢?”

仗着皇帝的宠爱,董贤有恃无恐,安慰自己道,渐渐也就把太皇太后的仇恨淡忘了。

太皇太后王政君,原来本是汉元帝刘奭的正妻皇后。按照大汉朝廷的礼制礼法规矩,只有作为正妻皇后的王政君,百年之后,才有资格与自己的丈夫汉元帝刘奭合葬。

自此之后,太皇太后以及王氏家族,与董贤和刘欣及其外戚家族,结下了难以破解的深仇大恨。

10

那时,大司徒(丞相)王嘉,见驸马都尉董贤,弹劾傅晏、息夫躬等人起了作用,也决心痛打落水狗。

大司徒王嘉于是与御史大夫贾延一道,再次上奏皇帝,弹劾傅晏以及党羽息夫躬、孙宠等人的罪过。

刘欣于是不仅下旨罢免了息夫躬、孙宠等佞臣的官职,把他们遣回封国,而且,还下旨罢黜了傅晏、息夫躬、孙宠的党羽侍中、诸曹、黄门郎等数十人,以满足驸马都尉董贤、大司徒王嘉等臣僚的心意。

10

看见皇帝罢黜了傅晏、息夫躬、孙宠等佞臣,朝廷上下为之一振。

谏议大夫鲍宣适时上书,赞扬刘欣的英明举动,并建议皇帝除恶务尽,罢黜驸马都尉董贤等佞臣道:

“陛下啊:

最近您的英明的举措,令朝廷焕然一新。陛下把上天当作父亲,把大地当作母亲来侍奉,把人民当作儿女来抚养,实属圣明睿智,有先贤的气度。

自陛下即位以来,上天就缺少光明,大地经常发生震动,百姓也流传讹言,互相惊扰。

而今,元旦年月日‘三始’之时,就发生了一次日食,实在令人畏惧。

小民在平常元旦之日,尚且害怕毁坏器物,何况发生日食之时,所引起的惊恐不安呢!

陛下深刻地在内心反省和责备自己,避开正殿,举荐直言之士,征求对过失的批评,罢黜斥退外戚,以及皇帝身边白吃饭不干事的人,征召任命孔光大人为光禄大夫,察觉了孙宠、息夫躬等奸佞的罪恶和过失,把他们免官遣回封国,予以严惩。

看见陛下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光辉举措,民心一致,大家无不欢天喜地。

天人同心,人心欢悦了,则天心的愤怒,自然而然就会化解。

然而,二月十六日那一天,天空依然出现了白气侵犯太阳,天气连阴不雨的情况。

这充分表明,天下尚有忧愁怨恨,纠结在一起,还没有化解,百姓的心中,还有怨气愤怒,也没有平息。

臣以为,这些都集中在驸马都尉董贤的身上。

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来就与陛下没有丝毫的亲戚关系。

可是,凭着侍中、驸马都尉董贤的媚色和巧言阿谀,却博取了陛下的无尽欢心。

陛下对董贤的赏赐没有限度,差不多竭尽了朝廷府库的积藏,违背了朝廷的规矩和法令,令人心不服。

陛下合并三座宅第,赐给董贤,还认为规模太小,不足以显示皇恩浩荡。

于是,陛下又下旨拆除宫廷的暴室,来扩充董贤的宅第的面积。

董贤和他的父亲,居然可以坐着支使天子的使者;朝廷的将作大匠,居然会为董贤彻夜不停地修建宅第;就连夜间为董贤巡逻的吏卒,居然也都得到了朝廷的赏赐。

就连董贤家祭扫祖坟和举行聚会所需要的物资,都由皇宫太官供应。

各地官吏百姓的贡献,百姓卖儿卖女的钱财,本应当是用来奉养一位君主,表达对君王的忠心的。而今,反而全到了董贤的家里。

这难道是天心和民意,能够容忍的吗?

微臣深知,天意不可以长久地背逆,民意不可以长久地欺骗。

常言道,你聚敛了财富,你就聚敛了仇恨。

微臣担心,陛下对董贤如此厚待,如此宠爱,反而可能会聚集天下人的仇恨,最终会因此而害了董贤!

臣以为,如果陛下真要怜惜爱护董贤,应该为他向天下百姓谢罪,解除天下官吏百姓,对董贤的仇视才是。

只有罢免董贤的官职,将董贤遣回他自己的封国,没收陛下所赐的御用器具,以归还皇帝,才能够缓解天下人的不平和怨恨。

微臣深知,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保全董贤父子兄弟子侄的性命和荣华富贵。

不然的话,作为全国官吏百姓都非常仇恨嫉妒的人,人民公敌,董贤怎么可能获得长久的安宁,最终保全自己和家族呢?

微臣以为,陛下应该亲贤远佞,清明吏治。

孙宠、息夫躬等奸佞,擅权误国,祸国殃民,扰乱朝纲,也不应该再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国,应该全部免去他们的封地,以向天下人表示陛下彻底改过自新的决心。

希望陛下能够重新征召何武、师丹、彭宣、傅喜等忠臣贤良士大夫进朝,辅佐皇帝。

使官吏百姓,看到一个全新明朗的局面,以顺应天意,建立大政,开始复兴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虽然谏议大夫大人对董卿有些偏见,但他的分析透彻明白,反应了人心民意。朕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强大压力,怎么能够不开始警觉呢?

为了缓解臣民的不满离心情绪,朕还是采纳一些谏议大夫大人的建议吧!”

读到谏议大夫鲍宣亲贤远佞的建议以后,刘欣深受触动,思忖道。

不久,刘欣下旨,征召何武、彭宣等贤良士大夫,返回朝廷任职,辅佐朝政,并授任谏议大夫鲍宣为司隶校尉,负责长安三辅的治安秩序等。

有了这些贤良士大夫的辅佐,朝廷的正常局面勉强得以维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