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苟氏坞

和孩子们谈完之后,农夫看向来了很久的陌生人:“两位朋友,久等了。”

刘项:“我们在这边听先生讲课,不算等。”

姚光:“能听到先生如此高论,实乃我二人之幸。”

农夫:“两位见笑了,我就一介乡野村夫,哪里有什么高论。不知两位来此有何事?”

姚光:“过路行人,讨碗水喝。”

风燧:“这块地已经锄完,请二位和我一起返回坞堡。”

刘项、姚光:“多谢!”

农夫:“在下风燧,此坞堡名叫苟氏坞,我暂时借住于此堡之中,平时做做农活,也教教孩子们识字和一些典籍。”

灰衣少年:“我们先生去过黄河两岸的很多坞堡传授知识,来我们坞堡半年多了,教了我们很多。我们先生很博学的,《春秋》、《左传》、《论语》、《史记》、《汉书》,好多典籍先生都懂的。”

姚光:“在下姚光,这位和我一起的小兄弟是刘项,我们从淮南结伴要去洛阳。以先生传道受业的行迹,我想即使是孔子在世,我想也不会比先生做的更好。”

风燧:“姚兄过奖了,风某萤火之光,岂能与夫子日月之明争辉。处乱世而又无能力的我,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将汉族千百年薪火相传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忘记我们的文字历史和我们祖先曾的经辉煌。”

姚光:“佩服!”

对风燧的风骨,刘项也是打心底里佩服,正想开口表达一下心中那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佩服之情呢,肚子却先“咕咕”叫了起来。

风燧:“哈哈,两位想必远来饿了,有道,你快先回坞堡准备点吃的。”

灰衣少年:“好的,先生。”说完,一溜烟先跑回了坞堡。

一行人刚进坞堡大门,就遇到了端着吃食出来的灰衣少年,托盘上放了两大碗粟饭、一碟野菜、两块猪肉脯。

风燧:“乡野之地,没有什么待客的东西,仅有这些粗饭野蔬,不周之处,还望二位包涵。”

姚光:“先生客气了,乱世之中,一碗饱饭就是莫大的恩情。”

风燧把二人带到了一处草棚之下,棚中地上铺有席子,席子中间摆放了一张案几,风燧见食物已安排好就说道:“二位慢吃,在下还有点事情,就不陪着二位了。有道会在这边,有事就让他去喊我。”

姚光:“先生请便。”

风燧走后,刘项一屁股大大咧咧坐在了席子上,姚光则是很正式的跪坐在了席子上。

很久没吃顿饱饭的刘项也不客气端起碗就开始往嘴里扒饭,这饭虽然比二十一世纪差远了,粗粝又没啥味道。但对一个饿久了的人来说,只要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就都是美味。

吃完饭,刘项又喝了一大口水,打了个饱嗝,舒服的躺在了席子上,不用饿着肚子睡在树杈上的感觉真好!

见两人吃的差不多了,灰衣少年开口:“我叫苟有道,两位看起来都不像普通人呢?”

刘项对这少年也挺有好感:“呦,小兄弟哪里看出来的?”

“乱世中普通人哪有会你这种自在随意的气度。所以从第一眼我就看出你就是有非凡经历,见过大场面之人。”

刘项心里自嘲道,确实是见过大场面了,那漫天雷电往自己身上劈的场面不是谁都能到的。不过心里这么想,嘴上却说说的很随意:“都是小场面。”

“两位从南方来,不知道能否给小弟介绍介绍南方的事情。”

这方面出来乍到的刘项就不擅长了,他对着姚光说道:“姚老哥,你懂的多,你给他说吧。”

姚光这时这吃饱喝足了,对着苟有道:“小兄弟,刚刚听你说你姓苟,想来和西晋末年那位被称为“屠伯”的青州刺史苟晞有些关系吧?”

“没想到你还真有不少见识。你说的不错,我和他是同族,当年他被石勒击败之后,我们一部分族人先是聚族在兖州峄山一带居住。后来在那里的坞堡被击破,经过一番辗转六年前又在此地建立了苟氏坞。”

“原来如此。”

姚光讲述了一些他在淮南一带的见闻以及他听说的一些江东的一些事迹。

听到江东的世家门阀们、名流高士们现在还在热衷于悠游、清谈,以及很多名高望重之人甚至言称要放弃江北之地,苟有道十分愤怒:“一群酒囊饭袋,汉家蠹虫!全都该杀!”

刘项:“小兄弟,别气坏了身子,每个时代都有这种人,你要先自己做大做强,不断再创辉煌,然后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与改造了。”

“你说的对,之前我听说这种事就只会生气,今天在田间听了先生一席话,心里隐约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只不过现在还有些模糊。”

刘项没想到风燧的话这么快就有作用了,原来榜样的力量和言语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要真是有千千万万个苟有道一样平定乱世想法的人,说不定这个混乱时代真的要很快结束了。

姚光插嘴道:“小兄弟,我们饭也吃好了,可以带我们去见见风先生吗?”

“当然。”

说完他就带着两人走到广场的一角,那里有几个少年手持木棍在土地上练习写字,苟有问他们:“你们几个知道先生去哪了吗?”

“刚刚何谦坞主从外面回来了,先生被喊去议事厅商议事情去了。”

苟有道对姚光、刘项二人:“两位在这边稍等一下,我去议事厅看看,等会议事结束,我把先生带来。”

姚光:“有劳小兄弟了。”

见苟有道一溜烟跑去议事大厅了,两人闲来无事就站在一边看着少年们在地上写字。

这些初学的少年写的都是楷体隶书,虽然都是繁体字,与刘项一直所用的简体字有差异,但不会写繁体字的刘项还是能认识绝大多数的繁体字的。

认识繁体字这项技能他也没刻意练,但就是认识,他之前的同学很多也是这样,估计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能力了。

刘项的大学室友萧范这方面水平就高多了,萧范高中时就曾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一至四册自学了一遍,他读一些古籍都是直接看的竖版繁体的,还写的一手隽秀楷书,他这方面让刘项很是佩服。

看着眼前少年们用树枝一遍又一遍在土地上写了擦、擦了写,刘项有些奇怪:“你们怎么不用毛笔在纸上练习呢,在土上写字是被先生罚了么?”

少年们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奇怪:“用纸练习写字,那怕不是疯了吧,我想这得是皇帝才有的待遇!我们坞堡只有堡主和先生那里才有少量的纸。每月写字最好的人先生才会让他用毛笔在纸上写几个大字。”

刘项也觉得自己的问题有点傻,现在这时代吃饭都是大问题,哪有那么多纸张供练习写字用,要不是风燧先生来这里叫他们念书识字,这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写出自己的名字。

差不多半柱香的功夫,苟有道跑回来了:“我爹和二叔听说你们二位是从南方来的,特意喊你们去议事厅聊一聊,先生也在那里。”

来坞堡的路上姚光曾向风燧打听过这个坞堡的情况。此坞堡名叫苟氏坞,有两个坞主分别是苟有道的父亲苟厉和何谦,两人是结拜兄弟。

苟厉六年前带领苟氏族人建立了此坞堡,三年前何谦的坞堡在与其他坞堡的争斗中被击破,他和他的三百家部曲无处可依,就在苟厉的邀请下带领部曲来苟氏坞落脚。

姚光在淮南时曾听说何谦此人。

何谦字恭子,东海人,原为东晋北府军将领。颍川庾氏庾冰之子庾希为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执掌北府军时,何谦甚为庾希所重。

后庾希被东晋大将军桓温所废,何谦惮桓氏势大,遂率领部曲游荡于黄淮之间,聚坞堡而归,不在南返,至今已有十年。

刘项也感觉对何谦这个名字挺熟悉的,却回想不起来一点关于他的记忆,只能摇摇头算了。

很快到了议事厅,说是议事厅其实也不过是一间挺大的木头房子,里面铺了几张席子。除了风燧之外,另外还有两人。

三人都站起来相迎,刘项一看好家伙,除了风燧一脸普通农夫相之外,另外两人都是孔武有力、十分雄壮,身高都超过了一米八,在这个粮食不足的时代真是少见。

苟有道先对屋内人说:“爹、二叔、先用两位客人带来了,这位是姚光,这位是刘项。”

接着又对带来的两客人介绍:“这位是我爹,这位是我二叔。”

互相见过之后,何谦上前一步,大巴掌一下就拍到了刘项肩上,突如其来的一巴掌差点把他拍到地上摔个屁股墩儿。

何谦爽朗一笑:“小子,还认识我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