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秋佳节

emmmmm,原本今天写的其他,但谁让今天正好是中秋节呢。

之前写的有点扎心,不太适合今天的氛围。算了今天还是写写其他吧,明天在扎心也不迟。

咳咳,回归正题。说到中秋,我简单查了查,关于中秋有几个小故事。

Emmmmm,太深奥的大家看不下去,我尽量大白话吧。

嗯,尽量吧

第一个,咱们都知道的嫦娥仙子。嫦娥老公出去干活,小人蓬蒙趁机传入家中想要强嫦娥家的仙药,可能顺便还要给自己的师傅后羿带个帽。

咳咳,但咱们的嫦娥仙子宁死不屈,为了不让小人得逞。于是自己将仙药全部吃下,然后原地飞升。

后来,回来的后羿想念自己的媳妇,飞到月亮上的嫦娥想你自己的老公。双方天天以泪洗面,感人至深。

百姓们闻知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第二个吴刚折桂(吴刚砍树)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于是仙人把他扔到了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Ps:一仗等于3.33米。500仗等于1600多米,相当于167层的高楼(世界第一高楼:沙特的王国大厦)

吴刚的错误有几个版本:

1,等罪了炎帝,杀了炎帝的孙子伯lin(那时好像吴刚刚刚被带了绿帽,心情不好)

2,看美女,吴刚是南门守将,看嫦娥太美,忘了守门。

3,没有犯错,吴刚听说人家没有桂树,于是砍树,想将桂树的种子传播到人间。

第三个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关于玉兔的来历:

1,嫦娥自己在月亮上太无聊,自己分裂出来解闷的。

2,嫦娥和后羿彼此思念,于是后羿自愿化成玉兔陪在嫦娥身边。

3,一个修炼千年的兔子听到了嫦娥的故事很感动,于是让自己最小的孩子去陪她。

Ps: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其他版本

eg:嫦娥是自己想长生于是偷吃不死药,奔月后变成了丑陋的“蟾蜍”(癞蛤蟆),被罚终日捣不死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至于嫦娥....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

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不但自称为虎,而且喜欢将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对几乎所有尊崇的神灵都称为虎神,将月神也称为虎神,用其土语说即“於菟”。

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於菟”了。

而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

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

可见,玉兔捣药就是月神嫦娥捣药。(来源:网络)

第四个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Ps:申天师,本名申元之,相传乃魏时人,籍贯不详,活跃于唐开元年间,时人称之“申天师”。

他游名山,博采方术,得内修度世之道。开元中,召入上都开元观,与唐明皇共游月宫。元之善三五禁咒法,后行于邵州(今湖南邵阳),为南派法。

道士鸿都:“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品《长恨歌》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Ps: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最后,向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送一首诗。

中秋

中秋本是团圆日,奈何亲友赴四海。

亲友异乡勿孤单,抬头望月吾犹在!

四海八荒游天下,待到功成聚嘉禾。

今日暗,他日光。今日月,他日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