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无远弗届4

“怡和除了担任代理外,亦自设保险公司,承保利润最高的业务。我们的核心业务大都是‘靠关系’,由附属公司、商业伙伴、属下代理行的客户和朋友转介而来。记得当年怡和成为仁孚的大股东,而仁孚则独家代理香港的平治汽车(即奔驰牌轿车),怡和的主席通知我将仁孚的所有保险业务转交给怡和处理;但另一方面,向来直截了当的仁孚总裁则强烈警告我们不要沾手他们的保险业务。幸好最后双方也能达成可接受的方案。”1973年来到香港任职怡和的沈茂辉(MichaelSomerville)说。冯邦彦、饶美蛟:厚生利群:香港保险史(1841~2008),三联书店,香港,2009,154页。

“一直以来,香港的保险市场以水险和火险为主,大部分生意来自制造业和纺织业,保单通常是来自收取佣金的代理,当时尚未有‘经纪’概念。怡和的佣金代理部十分强大。”沈茂辉说。后来市场发生变化:车辆大幅增加、劳保成为法定保险、多项重要基建工程上马,如兴建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万宜水库和地铁等项目,促使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引进工程全险。工程全险的出现,加上香港的航空业、航运业日益蓬勃,吸引多家大型海外保险经纪公司来港,他们拥有专门技术,努力进占新兴市场,对旧有“靠关系”做生意的手法嗤之以鼻。qula.org 苹果小说网

本地保险公司和代理商由于缺乏技术和能力,面对国际经纪行突如其来的新挑战,沈茂辉说:“当我出任怡和保险部主管时,将经纪、保险公司和代理的角色合并起来,这情况很快便改变了。”面对新形势,怡和积极应对,快速转型,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1972年,怡和将经纪业务分拆独立为JardineInsuranceBrokers。第二年,怡和开始招募大学毕业生,出任保险见习管理人员,使保险业逐步走上了专业化。怡和旗下的隆德保险公司和火烛保险公司,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过,后来怡和将隆德保险和火烛保险的6成承保业务售予美国大陆保险公司(ContinentalInsurance)。1987年,怡和将火烛保险余下40%的承保业务也售出。

08

繁荣东移:铜锣湾扩张置地吞并牛奶公司后,最有利可图的是获得了牛奶公司在铜锣湾的大片土地。置地随即发挥所长,将所获土地加以发展。

铜锣湾原本就是置地母公司怡和洋行在香港的发源地,1841年6月义律首次就港岛相关地段公开拍卖时,怡和洋行投得的便是铜锣湾的东角。对此,怡和在庆祝成立100周年时编撰的《怡和洋行百年史略》一书写道:“(港岛)土地拍卖开始于1841年6月14日,渣甸·马地臣行获得了好几幅(块)土地。他们(马地臣等)在东角修建了房屋,在那里建立了总部。一座简易的货栈,延续使用到1923年。东角的办事处一直用到1864年,后来迁移到更靠近香港中区的地方,原来的建筑物改用做普通食堂了,直到1923年东角旧址出售为止。”Jardine,Matheson&Co盿fterwardsJardine,Matheson&Co盠imited:anoutlineofthehistoryofaChinaHouseforahundredyears1832-1932,London,1934眕26.

1972年8月,铜锣湾至红磡的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随后,铜锣湾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大量写字楼开始兴建起来。其中,最瞩目的正是走出中环的置地在这里的发展。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港英政府已决定兴建红磡海底隧道,连接港岛与九龙半岛。海底隧道修建,铜锣湾成为繁华商业区势所必然,因此,地价已经急升,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亨利·凯瑟克也正是看到牛奶公司在铜锣湾拥有大片牛房、冰厂,潜质优厚,才打起牛奶公司主意的。

1973年,由置地公司联合其他机构斥资12亿港元打造的怡东酒店正式开业。拥有上千间客房的怡东酒店,成为当时全港最大的酒店,也是当时社会名流聚会和休闲的场所。

1975年,置地在铜锣湾兴建的世界贸易中心落成,早期世贸中心曾开设有碧丽宫夜总会,由伍舜德、伍沾德兄弟创办,怡和拥有股份的美心饮食集团则在这里开设了美心皇宫大酒楼,在当时的香港均颇有名声。

1978年,置地斥巨资将牛奶公司在铜锣湾的冰厂改建为气派豪华的温沙公爵大厦(今皇室大厦)。楼高41层的温沙公爵大厦建筑面积逾81万平方英尺,可供租用面积60万平方英尺,是区内最为庞大的商业大厦。

与此同时,在置地的领导下,牛奶公司逐渐发展成一家庞大的食品批发零售集团,旗下的惠康超市成为香港两大超市集团之一,其分支机构遍布港九各个角落。

通过以上对怡和在香港发展的勾勒和描述,人们或许不难理解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休斯(RichardHughes)所说,实际统治香港的不只是港督,还有怡和与汇丰这些财雄势大的英资财团。人们也不难看到,香港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主要由殖民地政府官员和有着庞大影响力的经济精英共同操控着。

怡和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参与香港高层政治和经济决策,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其所掌控的经济领域,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长住于此的香港市民,还是来港经商或旅游的外地人士,无时无刻不被怡和所构建的商业王国所包围。从以下这段白描中,便约略可见怡和在香港的影响力之一斑:

“怡和的业务规模宏大,无远弗届。即使你只是偶尔来港数天,亦会不期然与怡和扯上关系。在你步下飞机的一刹那,香港机场服务公司(怡和占50%股权)的雇员,便会协助你搬运行李。其后,接待你前往酒店的汽车,极可能是仁孚(怡和占75%的股权)负责经营的平治牌房车(奔驰牌轿车),在酒店方面,最受银行家偏爱的文华酒店,属于怡和联营机构置地公司的物业。至于商界人士,自当十分熟悉怡和与伦敦RobertFleming合办的怡富投资有限公司。

“假如你喜欢逛公司的话,你或会选购经由怡和代理的迪奥服装(DIOR,香港译为姬仙蒂柯)、登喜路高级产品、锦囊相机、白马威士忌和轩尼诗干邑。同时,你亦大有机会光顾置地属下的超级市场,购买一些日常用品。身在香港这个繁忙都市,必然无法避开金门建筑公司(怡和全资附属机构)的推土机发出的噪声和烟尘。

“事实上,外国游客亦很难不踏足怡和的物业,因为大部分中区商厦均属于置地公司所有,其中包括置地广场和康乐大厦。当你离开香港时,你亦可能会搭乘怡和代理航空公司的班机。在离开之前,你使用的仍是怡和的服务;机场货运和机场保安等空运事业,都是怡和属下的企业。”韦怡仁:老牌英资集团怡和何去何从?载香港:信报财经月刊,六卷十二期,46~47页,转译自《国际机构投资者》1983年1月号。

09

国际化:海外发展第一波怡和不仅迅速地稳固了香港这个根据地,同时也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力求在全球各地分散投资,实现业务国际化。

1954年,怡和撤离中国内地之后,开始以香港为基地重新布局。1954年,怡和在新加坡收购了亨利·窝夫有限公司(HenryWaugh&Co保——一家分支机构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兼营进口、工程承包及代理业务的颇具规模的商行,这正是怡和实施新的国际化战略的起点。

1961年,怡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同一年,亨利·窝夫有限公司更名为怡和窝夫有限公司(JardineWaughLtd保。

1963年,怡和进一步向澳大利亚扩展。在悉尼设立办事处后,即在当地收购了贸易、地产、保险、运输等多家公司的股权。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长达10年的“**”。香港政治、经济环境也一度恶化,怡和因此而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

1973年2月,怡和在香港股市崩溃之前的巅峰时期,大量配股集资275亿港元向海外投资。同年,怡和收购了美国夏威夷的戴惠施有限公司(TheoH盌avies)。戴惠施公司在夏威夷及菲律宾拥有4万亩甘蔗园、2家制糖厂及多家保险、旅游、航运公司,是一家经营糖业及贸易业务的大型公司。同年,怡和还通过伦敦的马地臣公司收购了在伦敦市中心区拥有多幢商业大厦及地段的怡仁置业有限公司。

怡和的保险业务也在这一年取得显著扩展:收购了4家英国保险公司、1家美国公司,组成保险经纪业务核心,在世界多个地方设立办事处,提供保险批发及零售经纪服务。

20世纪70年代中期,怡和的势力进一步扩展到南非、中东地区。

1975年,怡和收购了南非的雷里斯联合股份有限公司(RenniesConsolidatedHoldingLtd保。这家公司在南部非洲8个国家经营船务、运输、酒店经营及贸易业务。1976年,怡和收购了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均设有分支机构的中东运输贸易有限公司(TransportingandtradingCompanyInc保。

连年大规模向海外投资,到1977年,怡和集团在海外资产所占比重已超过60%。

怡和在海外经营的业务,正像时人所描述的那样极其多元化:“在夏威夷生产食粮,在菲律宾从事榨糖业,在东南亚负责离岸油田设施建造和维修业务,在中国生产迅达电梯,在南韩(韩国——引者)供应艺术创作器材,在沙特阿拉伯兴建公路及在南非开设假日酒店。此外,怡和亦有经营航运、财务和贸易业……”韦怡仁:老牌英资集团怡和何去何从?载香港:信报财经月刊,六卷十二期,47页。

怡和为何如此大踏步地走出香港、大规模投资海外?对此,怡和大班纽壁坚(1975年接替亨利·凯瑟克)称:怡和集团的规模实在过于庞大,就以投资情况而言,怡和在本港业务所获纯利已高达15亿港元,业务范围亦已分布于每一角落,假如再作扩张,会遭人指责怡和垄断本港的所有工商活动;另一方面,假如将投资全部集中在本港,会使集团业务发展受限,集团进行海外投资只是顺应公司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黄惠德、欧阳美仪:怡和大班纽壁坚接受访问分析经济大局及其集团的发展,载香港:信报财经月刊,一卷十一期(1978年2月),59~60页。

怡和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如此庞大,其海外投资成效又如何?

对此,纽壁坚说:“1949年中国政权易手前,怡和大部分的业务是以中国为主,香港的业务在集团内只占极小部分,其后更在东南亚、澳洲、南非及中东等地进行投资。这些投资对集团本身都极为有利,如1974年敝公司在夏威夷的投资,由于国际糖价高涨,为集团带来可观的利润,现时在夏威夷方面的生意,经营得非常理想;过去数年来在沙特阿拉伯投资经营的运输及贸易有限公司亦有极佳的表现,而且会继续有可观的进展;在英国的投资过去几年也有稳定的表现;日本方面亦大致相同;澳洲的经济情况虽然较差,但怡和在当地的投资却仍有良好的进展,未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在去年的业绩中,唯有菲律宾方面的业务较令人失望,但集团已在管理上急谋补救,并彻底改善过去所犯的错误,预料今年在菲律宾的业务将有明显改善。”

不过,怡和此一时期海外业务的发展情况其实并非如纽壁坚所说,仅“菲律宾方面的业务较令人失望”。事实上,怡和在海外的经营整体说来并不顺利,赢利停滞不前。到了1982年,怡和高层所关注的海外业务收益仅占怡和集团赢利总额的27%,与预期占比40%的目标相差甚远。事后我们看到,怡和此一时期收购的一些公司日后多半售出,怡和将不得不为其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付出沉重代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