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章:锦衣卫

北平有全套的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是闲职,其中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北平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北平的全部事务,一般这三个人中以北平兵部尚书为主,算得上比较紧要。其余户部和都察院也有一些职能。

府院门口的几名护卫见一行陌生人朝府衙走来,急忙奔出持刀吼道:“大胆,这北平府衙岂可是闲杂人等随便进入!”

朱能走上前哈哈哈大笑了两声朝一个年长的护卫道:“麻烦老兄给里面的刘知府带一个话,就说燕王府参将朱能、萧琴、郑和求见!”

那名年长的护卫一愣道:“你是朱能朱将军?”

朱能点了点头道:“不错,正是本将!”

那年长的护卫将朱能从头到尾的大量了一番,忽然喝道:“既然如此,请将军在此稍候,小的这就给你去通报!”

朱能点了点头道:“那有劳老兄了!”那年长的护卫应声而去。

没多久,那护卫快速的从府内冲了出来,微微朝朱能一抱拳道:“我家大人有请朱将军和众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朱能丝毫不客气,摔先朝府衙走了进去,萧琴和郑和也不在意,见他如此,急忙跟了进去。

府衙大堂内,一个穿七品官袍的中年官员坐在了大堂的正中央,见那萧琴等走了进来,脸上登时露出了笑意,腿脚利索的从一张宽大的太师椅上站起了起来,快速的迎了上去:“萧将军、朱将军、郑将军,你们终于来了!”朱能和刘县令早就相识,这会儿也不客气道:“王爷这么急着找我们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哎!”那官员忽然扭过脸叹了口气道:“自从朱将军和萧将军支援胡患后,那些封皇命的武林人士,却浑然不知,此刻早已将燕王府包围,王爷见形势危急,这才着下官快马加鞭赶往山海关,不曾想三位以回到了北平府,实乃燕王府之幸!“

萧琴一愣道:”这么说,至善大师已经到了燕王府?”

那知府点了点头道:“不错,如今,已经准备动手,若非王爷昔日的威望,只怕这会儿早已冲入了北平府!”

三人脸色微变,萧琴暗暗焦急,心道:“这至善大师武功卓越,眼下燕王府区区八百死士不知能否应付过来,为今之计,望至善大师能顾忌燕王的声望,不那么早动手,待我等三人回府,动用田忌赛马之计,说不定还能挽回一丝胜局!“

那刘县令显得似乎比较急躁,瞧三人没答话,微微一躬身,道:“三位将军,眼下至善大师率领天下擒王兵马,将燕王府团团包围,只怕王爷以区区八百死士,难以抵挡天下武林啊?“此话一出,萧琴顿时吃了一惊,朝朱、郑二人望去,却见二人脸色居然无丝毫的惊异之色,不由的暗暗吃惊,郑和和他交心最久,此刻瞧他脸色难看,瞧瞧的移过身来,微微伏在他耳旁,低声道:”刘大人是王爷安插在北平府的锦衣卫,所以王府的事情,他知晓的清清楚楚!“

“锦衣卫!“萧琴吃了一惊,一时没忍住惊叫了声。

萧琴实在太过惊讶,是以这一声喊得特别大,三人都吃惊的望了着他,好一会儿,朱能才道:“萧兄弟,你没事吧?“

萧琴缓过神来,低声道:“锦衣卫不是被太祖洪武皇帝撤销了吗?怎么?“

朱能得意的一笑,道:“那只不过是街头无知的老百姓讹传而已!“

“难道锦衣卫没有被太祖撤出呢?“萧琴疑惑的问。

郑和不待朱能答话,微微一笑,道:“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太祖设置锦衣卫。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

太祖加强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力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南镇抚司理全匠之刑狱。北镇抚司专及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屠杀文武大臣,镇压各地人民,罗织大狱,捕人甚众。到后来,太祖看到了锦衣卫的的弊端,烧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废除锦衣卫的决心。洪武二十六年,太祖正式废除锦衣卫,但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朝会、巡幸,卤簿仪仗,侍从扈行,还有宫中宿卫的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视牲时皇上身边的护卫,所有这一切,是由天武将军、校尉和力士来完成的,而天武将军、校尉和力士,皆隶属于锦衣卫……?“

“哦,我明白了,皇帝虽撤销了锦衣卫,但皇帝每日的仪仗,终究需要侍卫来做,是以,锦衣卫表面上看,我锦衣卫原有的侍卫、缉捕、刑狱之职权,只剩下侍卫仪鸾这一项了,这么说起来,也可以说是名存而实亡了。其实……?“

“嘿嘿,其实是化明为暗了,刘县令这么多年来,便是王爷安插在北平的眼线,名为七品官,实乃我锦衣卫北镇抚司!专查朝廷动机!“朱能满脸的得意的笑着道。

“北镇抚司?“萧琴喃喃的问了句——

锦衣卫的沿用:

锦衣卫的“职业历史”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汉朝汉武帝时设置“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之众的“司隶校尉”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职业的雏形,到魏晋时期曹操因为生性多疑恐“中丞,司隶不为己用。”进而设立了规模更为庞大的“校事”、“典校”及其附属机构,正式确定了这个神秘的特务机构在中国历朝政府中的地位。再以后南北朝时的“侯官”、唐时的“内卫”一直到明朝的“锦衣卫”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到了明代,把汉武帝时的司隶校尉、绣衣直指御史这类专设监察官职正式化了,锦衣卫“私查舞弊,拱卫京师,独捍皇权,察录妖异”的特务性质最终连同组织形式终于正式被“确认”下来,并得到了他正式的名分而已。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由于朱元璋看到了锦衣卫的弊端,烧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废除锦衣卫的决心。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废除锦衣卫。

靖难成功后,明成祖朱棣重新启用了锦衣卫,锦衣卫的特务性质进一步加强。

1420年又设东厂。1477年3月明宪宗更设西厂。明武宗又增设内行厂,统称厂卫制度,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10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9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官员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臣民,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不轨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血腥的统治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长,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于是下令大削锦衣卫的权力。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不免要对忠于建文帝的臣民大开杀戮,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所有权力得以恢复并有所加强,如袁彬官至特授勋上柱国、左军都督、升授光禄大夫,是最显赫的指挥使。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锦衣卫直至李自成起事灭明后,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62年的历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