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5 章 三纲五常

......多少人被打脸来着?

【当然,并不只限于女子当政会被拿来当借口论道,哪个皇帝当政天灾比较多的,都得自我反省反省皇帝当得到底行不行,下头的臣子以及各方想着趁乱改朝换代的人,都会揪着不放。天人感应作为唯心思想,有利有弊吧。凡事都有两面性的,端看人怎么利用。】

【至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篇解释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注释「三纲」。真德秀曰「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陈普曰:「国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后臣子妇随之而正也。以家国天下之责而言,则君正而后臣正,父正而后子正,夫正而后妇正。自古及今,盖无不然。」传统注释都是要求上位者作为下位者的模范,承担责任与义务。】zusi.org 狐狸小说网

【这样听来不至于那么让人不能接受是吧。可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三纲五常听起来好像跟这些不一样呢?没办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都是在不断改变的。蒙元与满清儒家如吴澄释三纲曰「为之纲者,为之天也。」开始有单方面服从之义,乃至要求绝对服从,如曾国藩曰「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最终进化的内容才是我们认为相当炸裂的存在,因此,可以骂那后面改了的朝代和人,别骂董仲舒,人家没有后面的那些人规定的内容没有任何道义可言。】

董仲舒!!他听得都傻眼了,不是,单方面服从,怎么会那样了呢?他没有那个意思的好吧。

【至于五常,《汉书·董仲舒传》曰: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仁谊礼知信为「五常」,「谊」通「义」,「知」通「智」。「常」是「恒」的意思,就是典常,意味着一定不变的原则。反正不管怎么样,五常所述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要是延伸的说下去,怕是要说得很长很久了。】

不,多长都没有关系,秦始皇表示自己很是愿意听下去,巴不得沈悠能够仔细一说。

可惜,沈悠明显着并不愿意继续论道下去,已然道:【总而言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思想领域,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儒家,儒家思想,对啊,思想太多会太乱太杂,要是想要让人少提些反对意见,本就要考虑用些办法解决问题。

是的,没错,沈悠告诉所有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心动不假,同时他也要深入了解一番,以确定究竟该不该推行儒家思想,为此罢黜百家。

汉武帝前的各家学说的人都愣住了,万万没有想到会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重点难道不是皇帝竟然同意推行。如此一来,各家是何下场?是不是从此以后他们都将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个可能,无数学派的人们都打了一个冷颤,不,他们并不愿意自己的学说消声匿迹,无法传承下去。那么多年来,他们谁人不是在努力传颂他们的学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他们,加入他们。

扩散他们的学说,发展他们的学说,无非想要他们的学说影响力越来越大,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不讲道义,突然跟上头的皇帝达成共识,罢黜百家啊!他们并非不清楚能够为君王所取,成为君王治国之道有利于他们的学说扩大影响。可各家学说,谁敢肯定一定能为君王所用?

有些他们做不到的事,后世竟然有人做到了?

【一拍即合的君臣达成了合作,从此汉武帝定下想当官必学儒家的规矩,影响华夏数千年,不管儒家思想怎么进化,如何吸收各家学派,甚至越来越变/态,都是根据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延伸下去的。所以,到最后的儒家学说早已不是一开始孔孟两位所提倡的模样。】

【别管什么学说,既然值得君王推崇,首先对帝王是有利的,利于他约束臣民,利于他朝纲独断,利于他满足自己的私欲。当然,臣子们支持一个学说,也须得他们得利。可以说华夏统治学说在朝堂所占据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是怎么样来变,到底是于君有利,亦或者于臣有利。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

多少人已经懵了,无数想法从他们的脑海中闪过,沈悠此番透露出来的信息太多了,很多他们甚至没有想到过的事已然由沈悠揭露出来,让他们不得不提前准备。

好也不好,好的是他们终于知道,噢,竟然可以那样操作。不好的是,知道能如此操作的不只他们。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标志着无为而治这一统治大汉六十余年的政策终结。当在确立要尊儒家为首时,汉武帝并不是单纯发布诏令,从此,汉武帝配套一系列的文化更改。征收书籍,以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命令诸子百家之书都收入秘府,经过百年的努力,终于使“书积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宝贵文献。当时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

的国家图书馆。不过,

可叹秦始皇烧了杀了些丹士和乱七八糟的书被人骂暴君,汉武帝一番操作却没有人因此骂他。儒家啊儒家,利己的事他们从来不骂对吧!】

儒家一干学子们!!

【汉武帝元朔五年,丞相公孙弘建议设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太学。这些博士弟子毕业后往往入朝为官,从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学之士”。朝堂主流是学儒家,谁敢违背?况且有意出将入相者,无论从前学的是哪家的学说,从汉武帝确立要用儒学学者开始,企图进入朝廷的人,能不学儒家吗?太学的建立是一个标杆,提醒天下学子,该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快站在朝堂上。此外,刘彻还命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让各地都兴教育,办学校,以孕育更多人才。】

后世之人自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教育人才,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对一个王朝的崛起何其重要。

在汉武帝刘彻之前,至少太学并没有真正确立,或许有人用行动证明过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帝王,汉武帝真正做到大力发展教育,为后世典范。

秦始皇眼睛再次亮了,建学校,发展教育。

对,他现在没有人才不错,与其等着别人给他教出他想要的人才,倒不如他自己上手!

秦始皇默默记下,显然又有了新目标。

刘彻骄傲的抬起头,被夸得他心情愉悦。别管后世的儒家学说变成什么样,在他此时此刻,刘彻经过方方面面考虑,怎么看怎么觉得董仲舒所提出的种种思想都利于他统治朝堂,如此,他做了。

没有人可以给他建议,告诉他到底做得对不对。

然刘彻很确定一点,从前适用于大汉的无为而治,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大汉。

大汉的国策不改,大汉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他不敢想像。

况且,三纲五常对他而言是确立了君主的绝对统治权。仅凭此点,已然足够让刘彻推行。

至于他这一项国策定下对于后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刘彻相信,作为帝王,没有一个会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凌驾于世人之上。他眼下想要达到臣民臣服于他之下的目标,将来任何一个帝王都会希望做到这一点。

没有人摸索出来的路,他走出来让后世人瞧清楚了,显然沈悠说出后世沿用数千年,便是对他此番决定最大的肯定。他是对的,他果然是对的!

刘彻不自觉间露出了笑容,并没有在意朝堂里有人流露出的落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