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摄政华夏

五行山大战,再次展现了舜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不但增加帝尧和皋陶对舜执掌华夷联盟的信心,就是那些原先反对舜的部落,也纷纷在五行山大战后到舜面前邀功。他们大都在吹嘘,自己如何一开始力排众议,组织部民,跟随舜来到五行山,又如何英勇杀敌,剿灭了三苗。

舜作为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对这些摇摆的部落给了更多的安抚,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围剿的部落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惩罚。

舜知道这些参与战斗的有些人和部落各怀鬼胎。欢兜和共工显然是墙头草,从头到尾就在持观望态度,只有在华夏占了上风之后,才象征性地来参与对三苗的围剿。鲧是个野心家,他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救援华夏,就是雀离的立场,小星星也表示怀疑。然而,小星星并没有因为这些人在这次华苗之战中的暧昧立场而对他们进行责罚,相反,小星星在帝尧面前大大称赞他们做出的努力。

在庆功宴上,舜在帝尧和皋陶面前,进行论功行赏。

他认为功劳排第一的自然是丹朱了,因为丹朱扼守丹水城,是唐都平阳的南大门,一旦丹水城被攻破,平阳也就危在旦夕。虽然因为瘟疫损员一半,但还至少保存两万五千的兵力,拖住了三苗。

小星星说的也是实话,但把丹朱排在第一,除了因为他是帝尧的儿子和他的战功之外,还因为他在安抚雀离。小星星知道,经过这一战之后,舜最大的敌人,从三苗转向雀离,而雀离可能会在今后挑唆丹朱来对付他。小星星怀疑雀离和三苗勾结,却绝不能将这件事给捅出来,一旦挑明,丹朱可能会为了保护妻子和舜翻脸,这对维护华夷联盟是非常不利的。

功劳排第二到第五的分别是:秦不空、东不识、后稷、草木子,这四人从舜成为妫汭城主的时候就跟随舜,对他忠心耿耿,帮助舜收集散落在各个部落的救灾部队,他们是围剿三苗的主力,对剿灭三苗起到了主要作用。对四人功劳的评价,实至名归,帝尧和皋陶也非常认可。

功劳排在第六的是鲧,虽然他擅自软禁娥皇和女英、窃取羽山兵的兵权,又导致羽山兵主力被三苗所灭,但在平阳危在旦夕的时候,鲧还是召集有崇氏部民千里驰援唐都平阳,其功大于过。

排名第七和第八的,分别是共工和欢兜。小星星认为这两人在五行山大战中,完全是个混子,帝尧也是知道的,但念在他们本是华夏人,虽然顾盼两端,但在关键时候,还是没有背叛华夏,这还是值得赞扬的。小星星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们的安抚,担心惩罚他们的话,会导致他们和西戎联合,给华夷联盟制造一个强敌。

接着舜也将自己的弟弟象,以及其他跟随他在五行山围堵三苗的部落的功劳给说了一遍,也算是对他们的奖赏。

帝尧听着舜的论功行赏,会心地点着头,不时和皋陶耳语着,说舜在功劳簿上的分析还是非常到位,既顾及到众人的功劳,也顾及到当前华夷联盟的政治局势。

帝尧按照舜所禀报的功劳簿,对参与五行山大战的众位功臣论功行赏。一些过去犯错的官员,官复原职,一些新进有功的官员,加爵一等,受到奖赏的共一百一十三人和六十五个部落,不一而足。

论功行赏之后,帝尧走到四方观天台上,看着台下汇聚上千来自华夏和东夷的各位贵族和部落首领。

“这次抗击三苗的大战,证明了华夏和东夷联盟真正成为了牢不可破的一体,也再次证明寡人已经老了……”

当帝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四方观天台下发出一阵喧闹声,雀离侧耳倾听着,因为帝尧这句话,已经说明他要退位让贤了,只是不知道让给谁。

“帝尧这是要禅让了呀?”

有熊氏的首领和有雷氏的首领在台下耳语着。

“可不是嘛,帝尧确实是老了,这次五行山大战打得多么辛苦,虽然三苗被击退了,但有苗氏还是全身而退,这要是几十年前,我看有苗氏早就身首异处了。”

“如果不是舜领导有方,我看华夏就危险了,我看帝尧一定会让位给舜。”

“那可未必,丹朱的功劳也不小,刚才论功的时候,他可是被排第一的,而且他还是帝尧的儿子,战功卓著。”

雀离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窃喜。她知道舜是个人才,但丹朱帮助帝尧开疆扩土,华夏才有今天的版图,论功劳丹朱绝不在舜之下。她相信,帝尧一定会把帝位传给丹朱。

“现在急需一个有智慧、有胆识、有功绩的人来代替寡人摄政华夏。众位可能奇怪,刚才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寡人为什么没提到重华呀,因为他的功劳可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完的。从他建妫汭、战三苗、杀巫伯、封饕餮、查水系、救华夏,促进华夷联盟,功劳无人出其右。这华夷联盟共主,非他莫属!”

帝尧这么一说,雀离一脸不悦,鲧显得很难过,欢兜和共工摇头叹息,丹朱默不作声。除此之外,华夷联盟的各部落首领,不管是否真心,无不欢呼雀跃,认为舜继承帝尧成为华夷共主,乃众望所归。

“华夏和东夷正式合二为一,此后不再是一个盟友关系,这意味着华夏和东夷终于成为了一体。但寡人还是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关于这个新联盟就应该换个名字。寡人想到一个东夷和华夏双方都能接受的名字——夷夏,众位觉得如何呀?”

鲧听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

“我华夏各方面都比东夷强大,这次打退三苗,大部分是我华夏各部的功劳,怎么让东夷的名字排在前面呢?”

鲧的意见得到大部分华夏贵族的认可,尤其是帝鸿氏、少皞氏、颛顼氏、缙云氏,作为平阳城内的四大贵族,他们内心有种天生优越感,依然觉得东夷是个蛮族,对于华夏的名字排在东夷之后,自然非常反感。

“我华夏乃礼仪之邦,接受了东夷这样的蛮族已经是拖了后腿。既然联盟摄政之位已经给了他们蛮夷,怎么在名字上还让他们后来居上呢?”

少皞氏这么一说,华夏内的各个部落纷纷附和。帝尧有些恼火,但是他还是努力忍受着,想着平阳城的这些贵族实在所言非宜。舜也非常尴尬,因为他本是东夷人,皋陶这边的群臣颇感愤怒。但舜一直要求他们保持沉默,因为这时候,任何争论都是在分裂新联盟。秦不空和东不识,虽然心中不诧,但还是努力隐忍。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华夏和东夷终于合二为一,以后再也不会因华夷之分而爆发战争了。我东夷各部人口加起来还不到华夏的一半,依我看,还是就叫做华夏吧。”

小星星听着皋陶的话,也不禁为皋陶的胸襟感到佩服。因为历史上,华夏等同于中国,这说明华夏这个名字能流传下来,而夷夏没有流传下来,估计跟皋陶有关。

“属下认为皋陶首领说得有理,”小星星从人群中站出来,赞同皋陶的意见,“犯不着为这点虚名产生争论,华夏这名字就挺好。”

“看来东夷这些蛮夷还是有明白人呀!”

舜听着这声音,看到帝鸿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这句话,似乎是在夸赞舜和皋陶,但在东夷各部落听起来却非常不舒服。舜心中也有些气恼,心想:这平阳的贵族怎么如此蛮横,将来非治治他们不可。

颛顼氏、缙云氏和少皞氏,纷纷走到帝尧面前,要求保持华夏的名号。

帝尧见皋陶和舜都赞同保持华夏的名号,而华夏内部的贵族也大都支持他们,不好拂了众意,顿时宣布,这个新的联盟还是叫做华夏。

在帝尧做了宣布之后,共工站了出来。

“自古帝王继承大典,都是在泰山封禅,摄政也是大事,臣以为,以重华之贤明,也应该遵循古制,到泰山封禅。”

共工虽然不喜欢舜摄政华夏,但既然已经是事实,只好接受。想起之前在济水之源对舜、娥皇、女英赶尽杀绝,如今舜摄政华夏,他害怕舜因为济水之源的往事责罚他,连忙在众多首领面前说舜的好话,也希望他大人大量,不再追究过去的仇怨。

欢兜并没有看出共工内心的疑虑,只是以为因江山易主,共工拍舜的马屁,自然也不想错过,连忙从人群众站了出来,郎声道:

“帝君和重华都是圣德之大贤,只有到泰山封禅,才能光帝君之德,昭重华之贤。”

“善!”

帝尧夸奖共工和欢兜,认为这个仪轨非常有意义。一旁的雀离看在眼里,不禁对共工和欢兜非常鄙夷,心中暗骂他们是马屁精。

一个月后,帝尧、皋陶率领华夏联盟境内大大小小两百多个部落首领、贵族、贤者,共两千多人,齐聚在泰山玉皇顶祭拜天地,行封禅之事。

在封禅之后,帝尧当着华夏和东夷各族两百多个部落首领、贵族、贤者的面,宣布归隐,让舜摄政华夏,并宣布,东夷和华夏从此合二为一,名为华夏联盟。此后,普天之下只有华夏,再也没有华夷之分。

祭天大典上,帝尧和皋陶亲自为舜带上了象征权威的冠冕,郑重宣布舜为新华夏联盟摄政君,总领联盟一切军政事务。

在舜摄政之后,皋陶也宣布,卸任东夷大首领的职务,并要求东夷所有的部落,都遵从华夏摄政君的指令,从此,他也要归隐山林了。帝尧知道皋陶是为了让东夷人更快地接受华夏文明,让自己消失于茫茫历史之中,从而让东夷失去一面旗帜。但帝尧认为,他没必要这么做。

“寡人归隐是因为寡人确实老了,但你却富于春秋,还能继续辅佐重华,完成天下安邦的伟业。你长于刑名之术,适合为华夏立法,且又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又是东夷的大首领,依我看,你完全有资格成为我华夏的大司寇,号亚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善!”

听着帝尧的话,舜连忙称善。玉皇顶上的东夷各部落首领、众臣、贵族,听到皋陶成为亚帝,也纷纷欢呼“万岁”。

为了能够让百姓更加信服舜,帝尧提议将都城从平阳迁到妫汭。但舜却以妫汭建城不久,且主要以商业为主,民心不附,拒绝了帝尧的意见。小星星也反对这个迁都意见,因为迁都是大事,一旦迁都,会动摇华夏的根本,不说劳民伤财,就是平阳城内的四大贵族,因为迁都会导致身份下降,这可不是他们所愿意的。经过舜的一番解释,帝尧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泰山封禅完毕之后,舜以华夏摄政君的身份和娥皇、女英一起走进平阳城,登上四方观天台,看着台下来自华夏、东夷的万民欢呼雀跃,舜感觉五味杂陈。他曾经想要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如今他成为了人王,总摄华夏,尤其是在他和小星星接触之后,他才感觉到这个世界之渺小,人类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找不到答案,但这就是他要一直努力的原因。

而此时,小星星也百感交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帮助舜荣登大位,可谓功德圆满。可他自己的初衷,原本是为了纠错改过、查找翻天魔而来。但经历了这么多,小星星依然收获甚微,且对翻天魔一无所知。也许,它就藏在平阳城下欢呼的人群之中,也许它就在身边。只是对小星星来说,依然是杳无踪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