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参考文献

经典着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央文献研究室:《文集》(1-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8]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文稿》(1-1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着作选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着作专题摘编》(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北京,中国文献研究室,2006年版。

[1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4]《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究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16]:《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学术着作

〔1]逄先知、金冲及:《传1949-1976》(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胡绳:《中国的七十年》,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周振国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周振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周振国:《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周振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国化》,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10〕梁树发等:《社会与社会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杨信礼:《人生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张忠良:《人学思想》,西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景琳:《农村合作医疗实用手册》,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15〕王立胜:《中国发展大战略-从到邓小平》,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张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17〕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乐后圣:《和谐社会构建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

〔19〕潘小刚:《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0〕杨凤城:《思想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石仲泉:《哲学的当代价值—矛盾论、实践论、“正处”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北京,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22〕胡哲峰、孙彦:《谈》,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3〕胡乔木:《胡乔木回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尚庆飞:《国外学研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许全兴:《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李瑗:《与邓小平:伟人之间的对话思想理论之比较》,北京,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28〕龚育之:《从到邓小平》,北京,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29〕杨春贵、赵理文:《政策策略思想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文儒:《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31〕魏英敏:《伦理思想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郭玉福:《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33〕萧延中:《巨人的诞生:“现象”的意识起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部:《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展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35〕陈明显:《晚年》,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宋一秀:《思想科学体系》,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37〕张俊国:《国家利益观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8〕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诞辰百周年纪念》(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9〕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0〕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2〕宋连胜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外翻译论着

[1](美)罗斯?特里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美)迪克?威尔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美)罗尔斯:《正义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4]www.youxs.org:《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会,1995年版。

[5](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法)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8](法)列菲费尔(Lefebvre,H。):《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9](英)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与的崛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日)近藤邦康:《:革命者与建设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

〔1〕胡绳:《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人民日报,1993年12月17日。

[2]周振国:《中国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思想研究》,2005年,第六期。

[3]周振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河北日报,2007年9月4日。

[4]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六期。

[5]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6]王国敏、岳缠:《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路向》,《思想研究》,2006年,第五期。

[7]石仲泉,唐洲雁:《关于思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六期。

[8]彭亲祖等:《坚持和发展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国少数民族》,1984,第一期。

[9]卢元:《试谈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十期。

[10]《思想的科学含义》,《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第十期。

[11]公页:《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二期。

[12]郑明珍:《同志对于矛盾特殊性理论的贡献》,《着作、生平、事业研究》,1983年,第四期。

[13]半月谈编辑部:《邓小平同志谈思想》,《半月谈》1981年,第十六期。

[14]逢先知、金冲及:《〈论十大关系〉发表前后〔J〕。百年潮,2003(12)

[15]纪国伟。回眸〈论十大关系〉光辉历程》,《党史天地》,2006年,第五期。

[16]邓伟志:《研究家庭问题的理论指南(读致博古的一封信)》,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83年,第六期。

[17]张友渔:《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学法(季刊)》,1984年,第三期。

[18]余荣佩:《社会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一期。

[19]马维良:《学习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第六期。

[20]王世谊、郭渐强:《思想研究: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一期。

[21]江平:《社会权力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

[22]陈辉:《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六期。

[23]何怀远:《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概念和“社会建设理念”》,《南京政治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

[24]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四期。

[25]吴忠民:《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二期。

[26]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四期。

[27]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新华文摘》,2004年,第八期。

[28]陆源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29]曹玉涛:《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求是》,2005年,第十二期。

[30]周新城:《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红旗文稿》,2005年,第十四期。

[31]施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星期评论》,劳动纪念号,1920年05月1日。

[32]李捷:《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再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