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四面,我们看

甲四:果地功德分二:乙一、果位差别。乙二、会通异说。

那么整个唯识学的教义,主要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变现很多的人、变现很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业力的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那么谁去攀缘它呢?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两个产生交互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辗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交互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它讲出了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这个是很错误的盲点。当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比方说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会出现一时的病痛、一时的障碍,这个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它很快会过去,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长久的病,那对你的伤害就很大,它可能会毁掉你的青春、毁掉你的人生,因为它是怎么样呢?——它相续不止,甚至于影响到你的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只是变化的这一块,其实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没有注意到那个相续的果报。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相续的因地而来。我们如果说偶尔起起烦恼,这个问题不大。你看我们有时候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也会一时的慈悲心、感动,把它救来放生,但是一时的善心在佛法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对你人生的转变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如果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人生的理想,经常的去做,那这个意义就重大了,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相续的力量。所以在因地当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是你特别要注意的,因为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所以从唯识的角度,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我一时的起善念、一时的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

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面对这种自我意识,我们是怎么个方式?它的整个修行的过程是什么?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那么首先分成两科:第一个果位的差别。这个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明断除自我意识所创造的相续,它的差别的果位;第二个会通异说。那么从其它大乘的教法当中,再跟唯识的判教,来做一个会通,把它融通一下。

乙一、果位差别分五:丙一、资粮位。丙二、加行位。丙三、通达位。丙四、修习位。丙五、究竟位。

好,我们先看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谈果位差别。这个地方分成五科:

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好,我们先看第一科的资粮位,我们先看它的名称,再看它的内容,为什么安立做资粮位?这个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好,请合掌:

丙一、资粮位

[释名——谓此位菩萨深信解唯识妙理,发深固大菩提心,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那么所有的菩萨,当然都是从凡夫开始,这个凡位的菩萨,当然他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两个因缘,在他的生命中是相续的。但是这个菩萨在烦恼罪业的洪流当中,他成就了三种功德:

第一个:信解唯识妙理。

那么这个唯识的妙理,当然包括了两块,我们前面讲过,第一个唯识相。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你造的善业强,你以后受用的影像,就比较如意、美妙;你罪业造的重,来生你接触的影像,都是让你痛苦、让你挫折的,这个叫自作自受。那么第一个就是唯识相,讲到缘起。第二个讲到唯识性。在整个相状当中,是我空、法空的,没有谁在主宰,完全是一种心识的活动而已,是无我、无我所。那么当然我们看后面的意思,这个菩萨他是怎么理解呢?很关键了——信解,这个菩萨的理解,多少带有仰信的味道。因为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浅薄的,他只有闻思的智慧,所以他并没有一种很深刻的修慧,没有一种三昧所发动的一种断惑证真的智慧,他只有一种偶尔能够调伏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这样说,我就相信了,仰信佛陀的真实教诲。所以他这个理解,是带一点信心的支持,他产生的理解,这第一个,说明他的智慧的水平。

再看他第二点:发深固的大菩提心。

这个菩萨最可贵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有坚固的愿力。虽然他的智慧水平不高、他屡受挫折,但是他的重点:绝不放弃!他对于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悲悯,上求下化这个愿力是值得赞叹的。我们可以往后看它的偈颂就知道了,这个菩萨值得赞叹的重点,在于他的菩提心是非常坚固。就是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他一种绝不放弃的心态,在支持他的菩萨道。

第三个功德:他为了不断的进步增上,他有殊胜的资粮。

这个资粮特别指的是福德资粮,他广大的修福,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所以叫做资粮位。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整个烦恼跟罪业的冲击之下,他的心中有三道光明出来了——微弱的智慧、坚固的菩提心跟殊胜广大的资粮。当然他的特点在资粮,当然整个阶位的根本都是菩提心,你没有菩提心,不管你怎么修,你就不是菩萨了,所以他这个根本是菩提心。

那么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来支持着菩提心呢?就是靠资粮来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哦。也就是说他这个菩提心,为什么他能够一路的跌跌撞撞,受到烦恼罪业的刺激,他还可以走下去呢?因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资粮位,但是他还没有产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资粮,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资粮来支持他。我们来看它的内容就很清楚了,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内容——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名资粮位。]

那么资粮位,为什么这个菩萨叫资粮位呢?这个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四种功德,当然最根本就是内因力:他有坚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愿力!这个菩提心,有三种力量来支持他,第一个:善友力。这个凡位菩萨很重要就是依众靠众,同参道友的相互的支持,因为他的逆境太多了。资粮位菩萨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的冲击,外有业力的干扰。所以他的这个同参道友不断的鼓励他、勉励他,是很重要的;第二个:作意力。他平常也会听经闻法、如理思惟,产生一定的观照。当然作意力是薄弱的,我们待会看就知道了……;第三个是很重要的:他有广大的福德资粮。他有每天不断的功课、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业力来支持、来保护他。

那么他对于唯识的义理,虽然有很深刻的信解,但是因为他缺乏禅定的功夫,因为他的心识是散乱的。那心识散乱,他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解悟,而且带有一点信仰的成分,所以对于能空,能取的空跟所取的空,这两种空性,这种我跟我所的空性,“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其实他多分理解是业果的成分多了,他对唯识相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有很深刻理解的;但是对空性:我空、法空这一块,相对薄弱。所以他的整个生命当中,他的菩萨道是怎么修的呢?——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有两个门:向外的门,叫做攀缘心,因为你接触外相;向内的门,是观照到我空、法空的心性的本体,叫做安住,向外叫攀缘。那么这个菩萨,他偶尔也会去做义工了、参加法会了、参加放生了,但是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心”的活动是有所得的,他对这个善业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由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所以他的本身的生命当中,因为空性的体会薄弱,所以他是以有所得心来修菩萨行。所以对于二取:“能取”跟“所取”所产生的随眠,这个是烦恼的种子没有伏灭的功能,而且对于烦恼的现行,也没有伏灭的功能,叫做资粮位。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多分来说是在业果上修学,但是可贵的在哪里呢?他是有成佛的愿力,他有度化众生的愿力。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本身强大的愿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就造成了下面的偈颂。我们看《唯识三十颂》,是怎么解释这个菩萨的,天亲菩萨是怎么形容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把它念一遍:

○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那么这个菩萨,我们先谈谈这个菩萨的智慧的观照是怎么样:“乃至未起识”。这个菩萨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能够生起这个“识”,这个识是指什么呢?古人解释:抉择的智慧——抉择识,不是一般的颠倒识。就是说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第一念是攀缘的、是有所得的。所以这个就有问题了,因为你一旦有所得,那就带有自我,有自我意识,你就很容易创造对立,你就把一真法界切成两块。那么对立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他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不足的。

“乃至未起识”,所以这个菩萨,他不能产生第一念的正念正知。当然我们会讲到,他这个菩萨是有深厚的惭愧心,他能够产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反省跟觉照,但是他生不起第一念的觉照智慧,这说明这个菩萨的智慧相对薄弱。但是他可贵的是下一句话:“求住唯识性”,他有坚固的愿望:追求圣道的功德。这个菩萨好就好在哪里呢?他不得少为足。他跟人天种性还不一样,人天种性是断恶修善,他把它当做正常;那么这个菩萨是有远大的理想,虽然他一时做不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愿望,所以他心中经常有一种作意告诉自己:我一定要保持进步,所以他有广大的理想,好就好在这个“求”字,他不断的要求自己进步,去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虽然他有这个愿望,因为他智慧不足,他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能取、所取的这种自我的相状,他没有调伏的能力,这个叫做资粮位。

资粮位菩萨一言以蔽之:愿力坚固,观慧不足。

举一个例子:你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是吧?那么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那么有一天,苏东坡在这个禅堂里面自己打坐,当然参禅的人,他主要修空观,内观真如嘛,那么他在照见五蕴皆空的过程当中,他得到很殊胜的体悟,所以从观中、从定中三昧出来,从那个观照力出来的时候,他写了一个偈颂,他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空性、真如佛性的功德,真如佛性是天中天,是生命中最尊贵的。那么他“毫光照大千”,这个是尊贵,而且具足广大的清净的功德。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真如法的殊胜;下面那句话,是赞叹自己,说自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那么他觉得他跟空性有一点相应了,他就写完以后就很满意了,就叫侍者赶紧的把这个偈颂过江去拿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而且要侍者一定要佛印禅师亲自批注了以后,再拿回来。那佛印禅师看了以后,就就着这张纸的背后,就给他写了两个字:放屁!那么写完以后,侍者就如实拿回来了,苏东坡一看不得了:我这样子尊重他,他如此羞辱我,就赶紧领着侍者就过江去,要跟佛印禅师理论了。到了佛印禅师的寮房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走了,门锁起来了,门外面贴了几个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这个就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不能怀疑苏东坡在佛堂里面那一份的相应,他的确有相应的力量,但是资粮位的菩萨问题在哪里呢?他经不起逆境的刺激,“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说他不是完全没有智慧,不是这样,他没有智慧他怎么能够做一个菩萨呢?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嘛。就是说他的智慧,仅次于“信解”唯识妙理。他在佛堂静坐的时候,息诸外缘的时候,智慧会生起;但是外境一刺激他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自我意识就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菩萨,好就好在他的愿力很坚强,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讲到资粮位的菩萨,它给他两句赞美的话,

说资粮位的菩萨,因为他有强大的誓愿力,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这第一个特点;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就是说虽然这个菩萨,是控制不了自我意识的,也就是控制不了他的烦恼,但是他有一个很殊胜的功德,叫:增上惭愧。因为他是有理想抱负的人,跟我们一般人一天过一天的不太一样了,所以他的愿力的支持,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一旦犯了错,他回到佛堂,做功课的时候,他马上会发觉到,然后忏悔,立誓改过:我下次不能再犯错。当然他可能下次又会犯错,但是他不断的自我反省,他会从中得到很多的经验,累积很多增上的力量。

所以这个菩萨是跌跌撞撞,但是他还是不断的保持进步的,所以“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没有第一念的正念,但是他有事后反省的能力,所以这种菩萨,一旦堕落到三恶道的时候:“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的善根力太强,他的菩萨种性太强,遇到痛苦刺激的时候,他那种自我反省能量一起来,他很快从三恶道弹出来,不像我们一般凡夫没有理想抱负的人,做一只狗就要做很久,因为你没有产生反弹的能力,从痛苦中、从障碍中,反转的能力我们是薄弱的,但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不是,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那么当然净土宗的学者,对资粮位的菩萨,他是这样看,尤其善导大师这样看资粮位菩萨,就是说整个成佛之道,最困难的地方是资粮位的菩萨,这个关过了,那就一帆风顺了。这个菩萨内有烦恼、外有业力,还有天魔死魔的干扰。在这个位的菩萨他这是:烦恼干扰你、外境——五蕴的魔境刺激你、你的冤亲债主也来障碍你,然后死亡也来破坏你,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净土宗的祖师们,是劝所有资粮位的菩萨往生净土,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因为你资粮位的菩萨是“多住外门,行菩萨道”,你是有所得心嘛,有所得就是有攀缘,那什么意思呢?就是外境对你影响很大了。如果他是法身菩萨,他不管正法、像法、末法、对他都是完全一样,因为他根本就不住相,干净的相、杂染相,对他是完全没有差别。但是做为一个凡夫菩萨,你来到三宝地跟来到放逸的地方,是影响很大的,因为他“多住外门。”

所以当你在正法、像法的时候,资粮位的菩萨没有往生的急迫性,因为你还遇到相对好的环境跟善知识的摄受,但是到末法时代,资粮位菩萨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就是在末法时代来临的时候,法身以上的菩萨,什么正法、像法、末法,对他是完全没有影响的。但是这个末法时代冲击最大的是谁呢?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他是禁不起末法时代的冲击,因为魔强法弱时代来临的时候,对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伤害最大。所以如果我们在资粮位菩萨,在这么一个问题严重的情况,赶快到净土去,其实是很好的选择了。

好,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那么这个菩萨,经历过这么最难的一个问题的点以后,他慢慢的用功,就来到了第二个阶位——加行位。那么这个“加行”这两个字怎么说呢?我们先看它的名称的解释:

丙二、加行位

[释名——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为趣“见道”住“唯识性”故,复“加功用行”伏除二取,故名“加行位”。]

那么前面的资粮位的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其实他的观行薄弱。观行薄弱,但是这个菩萨,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菩提心很坚固,而且他积集广大的资粮。所以他按照他的愿力,跟他断恶修善的这种持戒修善的力量,他跌跌撞撞、进进退退,经过多久呢?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很长了!当然他很多时间都是退转的,因为资粮位菩萨很慢的话,他可能会修修修……修得不错,突然间有一世,得大福报的时候放逸了,然后打回原点,他经常是这样子。当然他是一个有愿力的人,他会自我反省,所以时间久了,他在错误的累积当中,他会摸索出一条道路,所以他总有一天,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时间的时候,经过他长时间的修福修慧,而且再加上他的愿力,他一直希望能够安住唯识的空性,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进入了加功用行的阶位。

这个“加功用行”我们说一下。资粮位的菩萨,或多或少会接触人群,因为他是静不住的,他在佛堂待不下去,待不会太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顶多了。所以他多少会涉猎六度的法门,虽然他做得不够好,但是他是有理想的。但是到了加行位,他有两个特点,一定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息诸缘务;第二个他加修止观。加行位的菩萨,他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他人生的成败关键到来了!所有加行位的菩萨,他绝对不会住在人群,不可能!他一定住在深山,要么就喜马拉雅山,要么就哪一个山上。所以加行位的菩萨,他知道他的生命,他的关键时刻:他转凡成圣的时候到来了!因为加行位是资粮位的凡位菩萨跟通达位——圣位菩萨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所以所有加行位的菩萨,一定会息诸缘务,没有例外。

所以加行就是说:他必须要放弃跟人群接触一段时间,来干什么呢?加功用行来伏除二取的烦恼,他开始在对治我法二执了。当然这个时候,修习我空观、法空观叫加行位。这说明这个菩萨他从前面的发了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从一种动态的修学而转成一种静态的修学,这叫“加功用行”,是这个意思,安立名称。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在加功用行做了些什么事,我们看下一段:

[内容——菩萨为趣入“见道”,体会“唯识实性”故,加功用行,修“四寻伺”、“四如实智”,历“暖”、“顶”、“忍”、“世第一”,逐渐伏除二取之相,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名“加行位”。]

这个是《成唯识论》的一个解释。说这个菩萨他从前面的一种资粮位,一种动态的修学而转到加行位的时候,他慢慢的开始内观,从外求变成内观。内观什么呢?内观唯识的二空的真实体性。就是说他整个一大阿僧祇劫,都在思惟业果的道理:怎么样断恶修善这一块。那么他这个时候在观察:这个业力到底是谁造的?果报又是谁去受用?来观察这个因果的根本当中,到底是“谁”去造业,又是“谁”去得果报,他去观察这个道理。所以他加功用行,从向外攀缘转成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