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15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六面,我们讲到

丙二:依唯识性发明空性分三:丁一、引颂述义。丁二、问答释疑。丁三、唯识正义。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一个佛力加持的法门。也就是说一般的圣道门,当他的心跟法接触的时候,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么我们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个力量——就是佛陀的摄受力。那么净土宗当我们在念佛的开始,我们的生命就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那么这当中我们要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蕅益大师说,我们必须要转他成自。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已经成就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才可以。

那么转他成自的关键呢,就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了。

有些人提起佛号,是可以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些人提起佛号,是不一定能够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那么我们必须在念佛的当下,我们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一个关键。

感应道交从净土宗来说,有两种差别,一种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做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两个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

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提起佛号的时候,完全是一种信仰的心,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我们更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所以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无助的时候,我们用一种信仰的心,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欸,就把弥陀的功德给启动了,这个时候消灾免难、趋吉避凶。

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是发生在第六意识,你那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去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了。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呢,它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小部分的问题,它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整体的问题,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当中突然间有什么灾难,有什么障碍,它把你给突破了。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对你的生命的影响层次有限,因为你生命的本质、轮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净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因为它牵涉到生死问题了。

那么临终的感应道交的问题就复杂了!

因为它除了第六意识以外,它多了一个第八识,我们无量无边的过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当我们要处理生死问题的时候,第八识就出现了。临终的时候,所以你临终的时候,你不是第六意识一时的宗教情操,一时的信仰而已,你必须成功的把第八识所有的力量,都能够达到顺从本愿。

我想我们今天会来到三界流转,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肯定是不顺从本愿的,我们一定是顺从生死轮回嘛。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要调整自己的阿赖耶识的力量,做好临终的准备。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临终的时候,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现前,它不能障碍你。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所有的种子,都是跟弥陀的功德是随顺的。虽然你没有断,但是你有办法把它调伏、引导,跟你所规划的、所发愿的净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之前,你必须调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驰的,你带不走它的,它把你带走。

所以净土宗呢你一旦要离开生死,你就必须面对阿赖耶识了,你迟早要面对的,因为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要现前。那么这个时候,从唯识的角度,我们面对我们阿赖耶识要处理两个问题了:

一个是业力的问题;

一个是思想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个让你所有的业力顺从本愿;第二个让你所有的思想顺从本愿,要做两件事情。

当然我们先处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临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是愿我临终无障碍,不要忽略了业力的力量,虽然我们临终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业弄得很强大,你临终是障碍重重,你很难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透过忏悔、皈依、发愿,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

第一个:忏悔

你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你要处理你的业力,你要勤修忏悔。对于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杀盗淫妄,对于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我们要在佛前至诚的修忏,发露自己的过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专拜阿弥陀佛,关键是要以惭愧心,用惭愧心来面对业力,这是第一个:忏悔法门!

第二个:皈依。

我们要有一定的功课,来跟阿弥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让佛号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专一相续的力量。因为你临终的时候,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佛号在你的身口意当中,要有一定的相续,要净念相继,直到阿弥陀佛现前之前,你这个佛号,心中要能够一段时间的运转。所以你必须跟阿弥陀佛很熟悉,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这个佛号跟你是很相对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运转当中,你这个佛号带起来是相对比较顺畅的,是个很习惯性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训练这种跟佛号的一种皈依的力量。

第三个:发愿。

就是要严持净戒,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过失。所以这个忏悔、皈依、发愿,就是让我们过去的罪业,让它沉淀下去,让它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

所以顺从的意思就是:让善业得到启发,让罪业得到沉淀。你必须在临终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办法透过忏悔、皈依、发愿的事修,每天做功课,想办法让你阿赖耶识这个大海水当中的业力沉淀下来。

第二个让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业的力量增长广大,因为善业会帮助你往生,它跟弥陀本愿的功德是相随顺。所以我们要达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处理你的业力的问题。当然最重要就是思想问题,你要能够做到,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思想的改造就是最关键,我们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教的训练教育之前,我们临终一定起颠倒。因为你平常是起颠倒的,所以临终,只好起颠倒,因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颠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沟通来引导它。所以我们在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慢慢把罪业调伏了以后,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去引导我们的思想,让它顺从本愿,不要再顺从娑婆世界了。

那么我们在讲到这个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们提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个、[空性的教育];

第二个、[菩提的教育];

第三个、[净土的教育]。

就是三种的观照,透过观照空性、观照菩提、观照净土,我们必须把思想让它跟净土的功德是相随顺的。当一棵树它平常的生长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长,你把它砍掉以后,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倾倒;当一棵树平常是往东方生长的,它突然间死掉以后,这棵树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平常的心念,因为它对临终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量。所以我们在透过前面的业力的引导,现在开始讲到思想的引导。怎么把我们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调整,让它能够顺从本愿,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观照空性。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根据唯识的体性,来发明空性的道理,这当中有三段:一、引颂述义。我们先引用天亲菩萨的《三十颂》的偈颂,来发明唯识的空性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我们提出一个问答,来解释这当中的疑惑;第三个做一个总结,把唯识的空性的正义,把它开显出来。

我们看第一段引颂述义,引用天亲菩萨的偈颂来发明空性的道理,好,请合掌:

丁一、引颂述义

【上来所示唯识相,乃缘起之色心等诸法之差别事相,名依他起性,此中言唯识性者,乃一切缘生诸法之实性,名圆成实性。】

这个地方的第二句话那个言唯识相,这个相是打错了,要改成言唯识性,佛性的性。

好,我们先简单的把它消释一下。我们前面讲到唯识相,就是心识所变现的这些各式各样差别的影像,有这个富贵的影像、有贫穷的影像、有庄严的影像、丑陋的影像,各式各样的影像,那么这个都是阿赖耶识的业力变现的。那么这些影像是怎么来呢?是透过因缘的力量,这个因缘当然指的是善恶的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种差别的果报相,那么这种叫依他起性。这个他就是众多的业力,众多的因缘的业力,所成就的一种体性。那么唯识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过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产生快乐、痛苦的感受的,这个就是依他起性。那么现在我们讲到这个相状的背后的本体叫唯识性,是一切缘生诸法的真实体性,叫圆成实性,是一种圆满真实的功德。所以在这个相状的背后,它的一个本来面目,它的一个真实体性叫做唯识性。那么唯识性到底是指什么呢?就是说这么多的假相,它的背后的真实的功德是什么?我们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如《唯识三十颂》云: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们一般人的特点就是活在直觉。我们一般的生命现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着我们的感觉来引导我们,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感受。如果是给我们快乐的感受,我们就去追求;如果是给我们痛苦的感受,我们对这个人事就排斥。所以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生命,就是在这个相状里面打转,但是这样子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把这个相状,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剥开来,看看它到底这些相状的背后是什么呢?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其实这个相状的背后,有一种很殊胜的珍宝我们忽略了,我们太急于去感受外在的东西,我们只是去品尝人生的表相,我们忽略了这个表相的背后,有一个很殊胜的摩尼宝珠,就是此诸法胜义,这是一切表相背后的一种殊胜的义理、殊胜的功德,是我们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就是真如的功德。这个真如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这个功德是你得到以后,你永久不会失掉的,你可以永远的解决你痛苦的问题,这个就是唯识的实性。它是你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根本功德。《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感觉了,我们急着去品尝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所以我们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在品尝人生的表相。我们希望透过这个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刺激我们的六根,来创造我们一时的快乐,然后就好了,我们一般人是这样子,你今生活得快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这表相的背后是什么?还有更美好的东西,一种真实圆满的功德,这一块被我们忽略了。

我们来看看,那么这个真实圆满的摩尼宝珠,到底是怎么回事?好,我们往下看:

【《识论》释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那么《成唯识论》这个观心法要,蕅益大师解释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就是当我们把人生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由业力所变现的这些所谓的因缘假相,富贵、贫穷、庄严、丑陋,这些假相把它剥开来,其实人生的这个本体,是一种真如的功德。

什么叫真?就是真实而不虚妄。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真实:佛教界的定义,真实它必须要非因缘所生法,它必须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只要随因缘变化的都不真实。

比方说你今生福报很大,你很有钱,这件事不真实,因为你来生就变化了,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这个事就不真实。就是说这个东西它的背后的力量,要靠一种因缘的力量来支持你,而这种力量不是你能够控制的,这个就不真实了。就像做梦一样,第一个做梦是短暂的;第二个你不能控制梦境,你没有自在力。

一种真实的功德,它必须要不受因缘的干扰,就是我今生是这样,我来生还这样子,第三生还这样子。就是说它必须要永远的保护你,它必须要永恒的给你一种安稳的快乐,要长长久久这个叫真实,你可以自主。

比方说你现在口袋有一千块,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这一千块是你借来的,你跟某甲借了三百块,你跟某乙借了三百块,你跟某丙借了四百块,你有一千块对不对?这一千块对你来说不真实,因为你是借来的,借来的人家会把你讨回去,你得还人家,是吧?在《楞严经》讲,凡是借来的都不真实。你向因缘所生法借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对不起,当因缘消失的时候,它带走,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凡是所有的快乐,向因缘借来的,不真实。第一个你没办法做主,你这个钱是向别人借来的;第二个你没有主导权。

我们今生所有的快乐都是借来的,你的寿命是借来的,你的长相也是借来的,你的财富也是借来的,你的眷属也是借来的,你失掉了因缘的对你的支持,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诸位,凡是借来的东西你就必须要还,这个佛法说是不真实的,梦幻泡影。

那么真如不一样,它不是借来的,它是宇宙间一种真实的功德,它不受因缘所生的干扰,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谁能够掌握了真如,谁就能够掌握永恒的自在,永恒的功德,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珍宝,因为它真实。

好,第一个:真如的功德。第一它真实,就是它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作用,它不受因缘的干扰,它不会因为你死亡而消失掉而变化,这第一点;第二它恒常不变。它的存在不受因缘的干扰,而且存在以后,它永久不会变化,它不会随你的情绪而变化,也不会随顺你的善恶业力的因缘而变化。所以这种真实的功德,在整个十法界的凡圣阶位当中,它能够永恒,永久的保持它一致性的体性叫真如,就是湛然不虚妄。湛然就是不变化,而且它有自在的功德,那么这个当中有多种名称,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实际等,如其它的经论当中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样。

这个当然我们今天学佛,我们试着去改变我们的人生,对不对?佛教它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修行,它不是一个哲理,它是要改造人生,离苦得乐。那么我们当然有两种做法:第一个从业力上去改造。我们不断的断恶修善,我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从业力上来改造人生,但是这样子的改造是表面的改造,就是数量上改造,但是你不能产生本质上的变化。

比方说海水,海水是咸的吧?那我们现在面对一个阿赖耶识的海水,你说我怎么办呢?我加一点淡水下去,把它的盐巴的成分稀释一点,可以,但是海水是咸的本质,你不可能改变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生只活在事修,我们只知道忏悔、皈依、发愿,那么我们不可能改变海水的本质。就是说我们虽然积集善业,我们虽然持戒念佛,在我们生命当中,会创造一种善业的力量,让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时的快乐,但是你不能解决轮回。

你不能解决轮回的时候,你生命的痛苦的本质不能变。因为所有的痛苦在于轮回,轮回对我们的伤害,就是让我们永远活在不安稳的状态。因为你不知道你要来生要去哪里,你没有办法规划,它好不容易把你丢到某一个地方去,你慢慢习惯了,对不对?习惯以后,你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活了几十年,你也习惯了,它要把你破坏掉了,破坏掉它又把你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可能做人,也可能到畜生道。所以它这个业力的牵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轮回。因为你不知道你来生要漂到哪里去?

所以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你找不到家的感觉,这就是轮回给你的痛苦。你不知道你死亡到来以后,你何去何从,你完全没办法做主。所以我们只是断恶修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说你可以保证你一时的快乐,但是你不能够彻底解决轮回的问题,你不能产生本质上的改变。本质上的改变在于真如的操作,谁能够掌握真如,谁就能够掌握轮回的反转。

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候,想要去主宰它,这就失去了真如的这个摩尼宝珠了。诸位,我们对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必须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所以思考的改变,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你断恶修善这个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断恶修善,显不出佛教的殊胜。现在关键就是说:当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来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导我的一切,让我今生活得快乐,可以!你会用你的第六意识的智慧,让你所有的善业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对不起,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我们讲过,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启动轮回的业力,你只有放弃了主导权,真如才会出现。

在《涅槃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时候,有一个打扮很庄严的女众来敲门,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功德天”。他说:“你能够给我什么呢”?“我可以给你种种的人生的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让你今生活得非常殊胜快乐”。“唉呀”,这个富贵人家说:“那我非常欢迎你”,把她请家里面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又有一个女的来敲门,就长得极度的丑陋,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个黑暗”,他说:“你能干什么呢”?她说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乐通通破坏掉,我要给你种种的烦恼跟业障。”富贵人家说:“那我不欢迎你”。黑暗说:“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乐,你就必须吸收痛苦。”那么这富贵人家就拒绝了,就把她们姐妹都赶出去了。她们姐妹就到另外一个贫穷人家,这个贫穷人家呢,两个都收了。佛陀说这个富贵人家,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他成功的拒绝人生的快乐,所以他才能够拒绝人生的痛苦。那么这个贫穷人家是谁呢,就是生死凡夫。

诸位,当你要去追求快乐的时候,你要永远记得:你一定会付出代价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偿失。

轮回的快乐,给你的快乐太少,但是它对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实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轮回呢?因为我们老是记得好的那一块,我们老是记得生命给我们好的这一块,我们对它的爱取,永远停在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我们曾经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后就不断的攀缘它。所以我们很少人会看到生命的本质,你看看佛陀怎么解释轮回,他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实你说刀锋上的蜂蜜,我们能够有多大的快乐呢?但是你舌头被割伤了,这个痛苦是长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们放弃对轮回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轮回,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来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条件,一定要把对人生的主宰先放弃。你不放下,你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