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我们看乙三的总结。

那么佛教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界,主要是靠因缘的力量来创造,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我们的心力。比方说你今生的现象,为什么你今生经常会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跟你保持互动呢?当然你们过去生造的共业,所以你们会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但是只有业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是一个基本的资粮而己,因为跟你共业的人很多嘛,跟你生长在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很多嘛!所以生命要个别化呢,你心中的忆念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前生不断的忆念他,他也不断的忆念你,所以你们今生就在一起了。

所以你今生,所有凡是你熟悉的人事物,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跟你的心灵的力量,就是忆念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自力角度,生命的创造是两种力量创造的: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的结合,这从圣道门。但净土宗不一样,因为净土宗不考虑业力,因为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准备好了。净土宗重心力,因为它是临终只要正念力,因为净土宗的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帮你承担了。就好像它是一条船,我们的业力是一个石头,只要你操作得当,只要你顺从本愿,你的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关键是你不能搅动它了。佛陀可以承受的是你沉淀的业力,就是你不能再造作了,要忏悔,断相续心,这个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这个大愿船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净土宗它重心力,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在临终那一念,当然你临终那一念,是平常的栽培。

我们临终的那一念,必须有三种忆念:

第一个你对娑婆世界要如实的忆念,你要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绝对不能再受生了,因为它充满了过失,后患无穷,你迟早得解决,而且你越早解决越好。所以你第一个忆念,一定要有厌离娑婆的决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有一种往生的愿望。你想要投生的一种希望,一种动力,你不可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那不可以!一定要去!要有一种愿力——坚定的愿力,这第二个;

第三个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佛号!就当下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对阿弥陀佛的音声这个所代表的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好好的跟着佛号的节奏、跟随佛号的脚步,不要再跟随妄想了。

所以你能够做出三种忆念:忆念娑婆、忆念净土、忆念名号,你提起一句佛号,那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顺从本愿,感应道交,这个就是为什么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宗重视忆念,这是很关键,因为你要感应道交只有这个方法。

乙三、总结分三:丙一、相由心生。丙二、相随心转。丙三、善用其心。

好,那么我们把前面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包括空正见、菩提心跟往生的心,这三种修行做一个总结。分三,这个三呢:第一个相由心生;第二个相随心转;第三个善用其心。我们先看第一个:相由心生。这有两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丙一、相由心生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摄大乘论》—

那么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相,相当然是属于业力了,人生要受用果报一定有相状,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于这一切因缘所生的众生相,各式各样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是怎么变现呢?是心,这个心指的是谁呢?第八识,就是人生的相状是由第八识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概念:相由心生。

我们举两个偈颂来做一个证明:第一个: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里面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个“界”呢,就是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个种子为什么叫界呢?因为它变现果报的时候,会把众生做一个区隔:你的业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业分享给儿子。所以你看一个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样的房子、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呗,是吧?所以它有界线,你不要以为你们一家人,就大家都没有界线,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业力,所以你共业中还有别业。所以这个界,就是说它基本上是有区隔的,那么这个界指的是种子。

那么这个一切法等依,这个一切法是什么呢?是果报的现行。果报它叫一切法,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种子跟果报,都必须要依止第八识,种子是它来摄持,果报是它来变现,也因为第八识它的受熏持种、变现果报,所以由此有第八识,这个“此”指的是第八识了,因为有第八识的缘故,才构成了六道的轮回跟涅槃的成就。因为我们平常放逸的时候,造了有漏的善恶业,我们平常听经,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见,还有忆佛念佛的种子,这个出世的种子,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躁动不安的相状,也有寂静安稳的相状。这两个相状为什么能够出现呢?因为第八识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种子,都保存下来。所以所有有漏的果报,是由有漏的业种子变现的;无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无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从有漏无漏来谈相由心生。就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相、涅槃寂静的相,都是第八识变现的,这是从有漏无漏。

我们再从善恶的角度: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它举出了六道里面四个来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么每一道,当然这个就是五趣杂居地嘛,对不对?每一个人都生长在一个环境,但是因为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不同,而各自循业发现。

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等事心异故。”比方说水,水它是一个相状,是吧?但是这个相状,它只是针对人来安立,它是一个湿润的一个相状;但是如果你是鬼道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呢,因为他的罪业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火;那么畜生道的鱼,它跟水接触的时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没有好也没有坏;那么天人那个善力强,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宫殿楼阁。那么我现在问一个问题,它到底是什么?你说它是水也对,你说它是火也对,你说它是房子也对,你说它是琉璃地也对,所以“许义非真实”,所以一切法没有真实的内涵。它如果是真实的,那应该每一个人去接触它,它如果有真实独立的体性,每一个人接触它应该都一样嘛!事实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业力去接触它,各人变现自己的相状出来。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的诸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时候,他突然间动一个念头,他想念他过去的母亲,他没有出家时的母亲,想到我母亲到哪里去了?结果他用神通力,看到他母亲堕落到饿鬼道去了,是一种很贫穷的那种饿鬼。那么在饿鬼道的时候,当然那个脖子细细的,喉咙细细的、肚子大大的,受着这个饥饿口渴啊!目犍连尊者慈悲心,赶紧从禅定出来,去托那个牛奶跟粥混合,把那个牛奶、粥混合以后,用神通力一刹那间,就到他母亲的前面,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吃这个牛奶粥的时候,一喝到肚子里面去的时候,完全变成火啊,烧她的喉咙。目犍连尊者看没办法了,就请教佛陀,佛陀说你要帮她忏悔,要帮她供养大众师修福报。

就是说对你来说它是一个牛奶粥,但是对于一个鬼道众生来说,它是一团猛火——相由心生。而这个相呢,是各有各的界线,这一块是不能够取代的。

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当中,的确有一种力量来主导我们,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过去。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是很难改变的,就是相由心生这一块,因缘变这一块,你必须要认命随缘。因为这个力量是来自于过去,不是来自于现在,是来自于过去。凡是来自于过去的东西,你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人生冥冥当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导你,这个你必须要清楚,这个是谁?你第八识。第八识它不听你招呼的,它哪一个力量成熟了,第八识是完全不讲人情的,它是非常公平的,哪一个种子力量成熟了,哪一个力量最大,它就把哪一个力量推出来,让你来受用。它完全不听你第六意识,说我希望怎么样……你希望怎么样,你是规划来生,今生不能规划。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第八识它决定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这第一个概念,它当然是决定了我们涅槃寂静,还有善恶这种相状。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生,指的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刹那,是不可改变的,是业力。第二个相状呢,就是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你的分别、你的思惟、你的忆念。我们来看我们的心灵的力量是怎么去主导这个相状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丙二、相随心转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摄大乘论》—

好,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生命当中的两种因缘:第一个名。这个“名”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就是你的思想分别,就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第六意识心灵的力量;这个“事”指的事,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那么心力跟业力,它是互为因缘。因为你心力会影响你的业力,业力也会牵动你的心力,你在一个不同的相状,你也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这当中的心力跟业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的去思惟:到底你是要用心力来主导业力?还是你要用业力来主导心力?这两种,值得我们去思考。

那么“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就是在业力跟心力这两个当中,唯量:你产生不同的分别,它就会变现出不同的假相。这个“量”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心量:你是产生一个如理的思惟,跟不如理思惟,它会产生不同的相状。

人生有两种相状,有一种相状是不可改变;有一种相状,你可以改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就是客观的环境,不能改变,今生不能改变;但是主观的因缘,今天有人障碍你,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他是恶因缘,那他果然扮演恶因缘;你认为他是善知识他是来激发你的,欸,他果然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他对你是帮助的。

所以我们不能主导生命的相状,但是你有办法解读,就是你的名言分别很重要。就是说这个相状出现了,那么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向,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你是可以决定的。

你认为它是来伤害你的,那么它果然是来伤害你;你认为它是来帮助你的,它就是在帮助你。我们有解读人生的权力,因为你有主观的第六意识的力量。你可以主导这个相状,让它往道上会、往净土法门会。也就是说逆境本来是要伤害你的,但是你如果好好的去思考,它会变成菩提道的助缘,这叫做“顺逆皆方便”。你如果不会操作,顺境、逆境对你都是伤害,顺境让你放逸,逆境让你挫折。所以说有些东西不能改变,有些东西,你应该主导,你自己可以主导的。就是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不能改变,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这一块你不要放弃,这是你的权力。

那么我们看总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于两种的因缘:第一个第八识的业力,跟第六意识的心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善用第六意识的心力。

丙三、善用其心分二:丁一、一心二门。丁二、转凡成圣。

丁一、一心二门

我们看善用其心,这地方有二:第一个我们先了解一心二门;第二个转凡成圣。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第六意识的心是关键!人生会让我们堕落,人生也可以让我们增上。诸位,当你学大乘佛法的时候,你最好保持双向思考——不二法门。凡夫把娑婆世界讲得太美好,想象太美好,错觉;二乘人对人生是全盘否定,悲观主义者,也不对。其实人生没有好、也没有坏。你说生命现象——人生,你得了一个人的果报,你说今生对你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很难讲!如果你好好利用,它可能是你一个往生的跳板;如果你不好好利用,你今生会造很大的罪业。

我们一念心哪,永远是两种门,它随时打开:一个是通往地狱之门;一个是通往净土之门。

好,我们来看看,

我们如果操作失当——心随境转。

那就糟了,第六意识的心随第八识所变的境相而转,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缘的心来面对外境,那么这样的攀缘,第一个攀缘到相状,你先取到相状,这个取相没有错,错在第二个——你安立错误的名言,然后产生虚妄的分别,最后产生坚固的执取,堕入了遍计执,那么这样子就变成流转门。今生对你来说是一个祸害,你今生对你的生命是一个祸害。

这个流转门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唯识所现;第二个唯识所变;第三个唯识所住。

唯识所现没有错,因为第八识把相状变出来这没有错,但是你在你的心中不断辗转的分别,它相状不断的变,它本来只是一个相状,七弄八弄,变成你自己认为它是伤害你的,你把它变成一个冤家,那么这个时候唯识所变,最后唯识所住,你对它产生执着,结果你就被它拖下去了。

诸位,不是相状把你拖下去,是你自己的妄想把你拖下去,你要永远知道这个观念。相状只能够给我们快乐,只能给我们痛苦,它只给你两件事情而已。人生的果报它只给你两个东西:一个快乐,一个痛苦,其它都是你妄想自己捏造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堕落?你为什么会增上?这跟相状没有关系。其实人生的果报只给你两个东西,后面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今天我们不放弃第六意识的主导性,我们境随心转。

我们用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去带动相状,这种正智跟真如,落入圆成实性,就如理思惟,最后会归到二空真如的法性,变成圆成实性,变成一种涅槃的功德,那么今生对你来说是还灭门。这个地方的如理思惟我们前面讲过,包括空性的智慧:离一切相;也包括假观的智慧: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往生的心。反正人生就两块:一个外境;一个内心。

我们看最近,台湾也好、美国也好,发生很多……发生了一些年轻人,拿着刀拿着枪在外面随机杀人,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个烦恼是很粗重的,因为他跟他完全无冤无仇啊!那么这个事情,当然事出必有因。我看到一个台湾媒体,它讲到一个大学教授,他对这些事情提出他的观察跟看法。

这个大学教授,他从事教育已经好几十年了,他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他认为九零年代,他把我们这个时代,九零年代之前跟九零年代之后,以九零年代划个界限。他说九零年代的年轻人,他讲很多了,我自己把它会归成两块,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来自外境的刺激太大。所以年轻人因为资讯太丰富,资讯一刺激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因为你这个外在刺激太多的时候,他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思考,产生比较,他要么贪爱、要么瞋恚,尤其是很容易产生瞋恚。

因为这个教授提到说,他说这个现在的媒体要负一半的责任,它本来发生一个小事情,媒体是干什么的呢?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它要创造收视率,是吧?它最好是把一个不好的东西,它好像要讲连续剧一样分成十块来分析,是吧?所以它把这个不好的事情炒热了。那么他一个成长的过程,他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幼苗,他接触了太多的东西,他对世界极度的失望,他还没有出社会,他的心灵就受到太多的负面讯息的刺激,这是第一个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本来这个小孩子心识没有成熟之前,他没有判断力应该善加保护,但是现在媒体太过开放了,所以他太早受到外境的刺激了,而且这个刺激已经超过他的负荷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传统教学的衰微。九零年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老一代的尊崇传统的教育了。像台湾儒家思想——要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国的文化,它还有基督教文化,它还有很多的……每一个礼拜去做礼拜了,有基督教的这种《圣经》的教导。那么九零年代,他根本就完全不相信这种文化跟宗教。诸位,你把世间上的文化宗教拿掉以外,那你就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进入到你内心,它没有调伏力跟引导力,它完全没有这种对外境的抗压力。就是说他出现一件事情,他没有办法用道理来说服自己,他没有道法,他只有知识啊。大学的教育,它不可能传授一种圣贤之道。那么他心中,没有一种道法来调伏他的时候,又遇到很大的外境的刺激,他就失控了,就是我们说的——心随境转。

外境的力量增长了,内心的抗压力、抗压性薄弱了,这个是年轻人最大的问题。这个末法时代也是这样的——魔强法弱。就是本来我们以前小时候,接触的外境很单纯,你看我们这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隔壁村庄发生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是吧?你说这个是幸福不幸福?这是幸福啊!因为你外境没有过度的刺激你。

所以末法时代就是怎么样呢?

它有个问题:这个业力互相刺激。本来这件事情是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共业,变成跑到台湾去了;台湾发生的事情跑到美国去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互相的搅动,共业啊!你的共业刺激我的共业,我的刺激你的共业。诸位,第八识最怕的就是搅动它,我们学了唯识学我们知道:第八识是有漏业力的摄持者,你要赶快让第八识,赶快让它沉淀下来。第八识一搅动就不吉祥了,你第六意识你就控制不了它了,现在不是第六识这样,我的第八识刺激你的第八识,你的第八识也刺激我第八识,彼此互相刺激。我自己已经有我自己的第八识了,然后又来自其他人的刺激,所以这个地方就是魔强法弱,就是外境的力量太强大了,而年轻人的心灵的抗拒力薄弱了,就是一消一长,所以合理的推论,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际,因为这是共业,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大家都想这样子,你不可能扭转这个趋势,你不可能力挽狂澜。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往下面那一页看,

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抗压力——正智:无分别智。

那么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离相,记住先求离相,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离相的意思不是说叫你把相状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马上去执着那个相状,你要先观想这个相状是本来没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如幻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坏假相,你只要离相就好。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是第一关,我们要先从无分别智,然后再入如理思惟。

我们看无分别智怎么修?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

第六意识的观照,它不能够离开“彼能诠”的文字,而这个无分别智,它能够单独的在所诠的真理上活动。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学习,能诠的文字,它才有办法引导你到所诠的真理上去。比方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里面有道吧?我们第六意识,必须要靠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跟道法相应,才能够产生抗压力、引导力、调伏力。我们的生命经验,不可能会给你道法的,不可能!所以必须透过学习,透过学习当中,从能诠的这个文字当中,去所诠的义理上去体会。

好,我们把这个一心二门,作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们现在生长的环境,比较复杂了,当然这个复杂的环境,对有些人是伤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这个境本身都没有对错。就是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说你把外境,把电视关掉,当然该关掉也关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绝所有的外境,你必须加强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来自负面的力量,把它引导成你的菩提的道路。

也就是说:你怎么引导它是很重要,你千万不要跟外境站在对立面。

大乘佛法永远是转识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对立面,你迟早变成阿罗汉、二乘的圣者,因为你极度的厌离;要么就是凡夫,极度的攀缘,不中道了。我们今生从小到大,未来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顺境、逆境,关键是你怎么引导它,能够让你把这个力量,引导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力量。用第六意识的智慧引导第八识的业力,这个唯识学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而已。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培养我们的智慧,就是重点了,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丁二、转凡成圣

好了,我们来看看转凡成圣,做一个总结。在唯识学上说:有些念头是没有根的,有些念头是很坚固的,是有根的,叫大地。那么一个坚定的念头,它必定经过十个过程,才能够构成一种强大而有主导的念头,叫做十大地法。我们来看看凡夫的十大地法,跟圣人的十大地法,一个菩萨修行者的十大地法。我们先看凡夫的十大地法,先看五遍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想:于境取像为性;思:令心造作为性。]

那么首先我们今天在培养智慧的过程当中,从凡夫的角度,凡夫的智慧的培养,是先触。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触境的时候那个“触”开始,当然触会产生感受:可能快乐的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

那么这个触的接触以后,产生作意,这个作意很关键了,一种警觉的功能。什么叫警觉呢?就是唤醒睡眠的种子让它生起活动。

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善良的一面,我们的第六意识也有很多邪恶的一面,那么这两个种子都在睡觉,叫种子,那么是谁把它唤醒的呢?

作意!

当你起的是一种正确的作意,叫如理作意的时候,它就唤醒这个清净的第六意识的种子起来活动,作一种如理的思考;如果它今天起的是一种不如理作意,那么它就唤醒邪恶的种子起来作思考。当然这个作意,我们凡夫是受外境影响,你接触染污的环境,它自然产生错觉:错误的觉悟——错觉,唤醒错误的思想;你接触的是佛堂、三宝,那么你自然产生自觉:好的觉悟、好的如理作意。

所以这个作意,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一个人念头起来的时候,善恶,第一个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这第一个概念;那么作意一起来的时候产生“受”,各式各样的领纳,产生想象。如果这个作意是好的,它就产生正确的想象;这个作意是错误的,它就产生偏激错误的想象;最后产生“思”,这个思就开始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了。在想的时候他还犹豫不决,但是当想变成思的时候,产生造作了,推动身口二业去造作了。所以我们整个凡夫的整个作意,是受触的影响。那么又因为这五遍行,最后会产生五种结果,就是五别境。

这五别境我们在念之前,我们更正一下:第一行的“于所乐境,希望为性”,第二个是“欲,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请大家把第二行那个“欲”,把它拉到第一行的开头的地方。它是“欲”,然后下面一条线“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要把欲这个字拉到第一行,把“胜解”,把它拉到头上去,第二行那个胜解,它是第二行的头。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