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论粮食和火炮的重要性

回到文华殿,朱由检看到了自己心心念想的三位科学家,也可以说是三位老头子。

须发皆白的老者应该就是徐光启,最年轻的应该是他的弟子孙元化,剩下的看起来稍微年轻一些的自然就是毕懋康了。

但是在三人行礼之后,朱由检发现自己猜错了。

看起来年纪最大的那个是毕懋康,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

而徐光启则是稍微年轻的那一个,除了脸上有些许皱纹以外,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家。

孙元化四十七,看起来和徐光启差不多。

朱由检觉得徐老爷子是不是还懂一点养生之术,不然这个年纪是怎么保持这般精神的。

一番了解过后,朱由检先问起了最关心的粮食问题:“徐爱卿,不知去年您提到的荷兰薯和朱薯,带了多少良种入京?”

未来将会天灾频发,北方粮食减产严重,让百姓吃饱饭才是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徐光启在脑力回忆了一下,道:“臣将所有能带的都带上了,一共有二十大车。

荷兰薯约两千石,朱薯是裁苗种的,预计可以种二百亩,还有一千石玉蜀黍,其余还有三十多样种子合计三百石。”

一石约一百二十斤,朱由检估算了一下,徐光启大概带了几万斤种子过来,除了土豆和红薯以外,还带了玉米,这可真的是太好了。

朱由检兴奋道:“徐爱卿,朕打算在北方数省推广种植这几样良种,这产量果真是如您之前所说的,一亩有二百石?”

徐光启迟疑了一下,问道:“北地习惯多种麦,黍,粟,菽等,百姓对于荷兰薯这些东西可不稀罕,特别是朱薯,吃多了肚子容易闹腾。

陛下想要推广种植怕是不易,臣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植试验时,可没少遭到旁人的笑话。

至于二百石是去年的最高产量,这是十几个上好的农夫精心侍候的结果,一般的田地产出在一百石左右。

臣经过育选,今年的荷兰薯最高的可以达到二百五十石,朱薯更是达到了三百石左右。”

朱由检心里更激动了,这估计得有三四千斤了。

不仅研发,还持续不断地改良品种,徐光启简直就是大明的神农啊。

至于百姓愿不愿意这件事情,大部分时候他们是没有选择权的。

况且当旱灾出现,麦田大规模干涸死亡的时候,他们便会爱上土豆、红薯和玉米这几样救命的粮食。

但想要种植,得先说服徐光启。

朱由检道:“不知道徐爱卿最近有没有关注过天象,朕看过钦天监的记录,北地这几年的降雨都比以往要少,尤其是今年连天启元年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可能会出现大旱灾。

而且这天气是越来越冷,朕听闻连淮河以南的很多地区,到冬季都出现结冰了,徐爱卿方才说的麦黍之类,怕是挨不过这又冷又旱的天气。”

听到这话,徐光启内心吃惊,没想到陛下居然这么关心农事,连天象记录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不过朱由检方才说的情况,徐光启是有过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荷兰薯朱薯这些物种。

若是出现旱灾的话,那没准还真得种这些荷兰薯朱薯才行。

见徐光启没有回话,朱由检还以为是自己没把话说明白,急切道:“徐爱卿,这小麦亩产不过二石余,上好的农夫精心伺候最多也不过三石。

荷兰薯这几样的产量可比小麦强太多了,先别管好不好吃,起码吃了饿不死人。

想必徐爱卿在进京的路上已经看到了大量的流民,朕担心若是再出现天灾,流民的数量还会激增啊!”

徐光启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道:“陛下如此关心农事,是大明百姓的福气!”

不止是徐光启,旁边的毕懋康和孙元化都动容了,他们都没有预料到,陛下对于百姓的问题这么重视。

朱由检摇摇头,道:“有徐爱卿你们这些大臣在,才是大明百姓的福气,毕竟朕可不会种这什么荷兰薯朱薯之类的东西。”

得到皇帝的夸赞,徐光启更开心了,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把推广种植荷兰薯这件事给做好了。”

朱由检觉得这老是带着荷兰这个名字怪怪的,这东西原产于南美洲,跟荷兰人的关系不大,只是他们带到大明的而已。

“徐爱卿,朕欲将荷兰薯改名为土豆,朱薯改为红薯,玉蜀黍改为玉米。

对了,有没有一种长约一二寸的,红色的,吃起来非常呛鼻子的东西?”

朱由检可是馋死火锅了,奈何找遍了京师都没有发现有辣椒,只能寄希望于徐光启身上了。

“土豆?红薯?玉米?”

徐光启在咀嚼这三个词的含义,越发觉得奇妙,陛下这取名真的是太贴切了一些。

听到后面的问题,徐光启疑惑道:“陛下想说的是‘番椒’吧,臣也带了几十斤,闻起来倒是挺呛的,不过这东西不是种来看的吗,还能食用?”

朱由检大喜,没想到真的有,居然还被种成了盆景,这可太有趣了。

辣椒这玩意,只要吃过一次就会上瘾的。

朱由检前世在羊城读的大学,人菜瘾大的羊城人,把辣椒等级分成了微辣,中辣,特辣,超辣和变态辣等等,逮着机会就得吃一顿。

朱由检笑道:“徐爱卿,你把这‘番椒’给朕送一点进宫,到时候朕请几位爱卿一起吃好吃的。”

徐光启感叹道:“陛下真的博学,这‘番椒’能食用连臣也不知,不知陛下是从哪一本书上看到的记载,臣一定要好好研读。”

朱由检下意识道:“大概是从一个叫‘老干妈’的人那里听说的。”

徐光启面露向往,道:“这‘老干妈’一定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不过这名字也太怪异了一些,不知臣有没有机会认识他。”

看到徐光启一副认真想要讨教的样子,朱由检心生敬佩,对于徐光启来说,活到老学到老可不只是一句空话,大概是这位顶尖科学家的人生信条了。

但这个时代朱由检去哪里找一个老干妈出来,只好随便找个由头,将这件事情糊弄了过去。

粮食的事情有了着落,朱由检内心大安,这才想起旁边一直被冷落的毕懋康和孙元化来。

“两位爱卿,朕听说你们对于火铳和大炮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孙爱卿,据说辽东的那些红夷大炮都是你负责督造的?”朱由检跟这两人描述了一下自己对火炮的期待。

听陛下说到自己的得意之处,孙元化很激动,道:“回陛下,这些都是老师教导的,那些夷人更厉害一些咧。”

朱由检知道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弟子,但徐光启现在要负责农业一事,火炮还是得交给孙元化等人来。

“朕已经派人去壕镜将卜加劳铸炮厂的工匠请了回来,这批工匠交给毕爱卿和孙爱卿负责,另外,汤若望等人也在回来京师的路上了。”朱由检说出了这两个消息。

听到后,徐光启不免有些期待,他也有几年没见过这位老友了,“汤教士的水平很高,若是有他的相助,想必可以研制出让陛下满意的火炮。”

朱由检心道,要是想让我满意的,估计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毕竟在后世见识过各种导弹的威力,朱由检对这个时代的火炮大概是抱着一种考古的心态来看的。

不过面前这几位已经是最顶尖的人才,大明的装备更新全靠这几位了。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毕懋康,此时说起了一件事:“禀陛下,臣曾研制过一种叫‘自生火铳”的火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用燧石点火,只需要扣动枪机撞击燧石,就能够将弹丸射出去,能够有效降低鲁密铳的点火障碍问题,还能极大地提高射速。”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朱由检大喜,这不就是燧发枪吗,毕懋康来的真是太及时了呀。

想到这里,朱由检赶紧把他们的任命说出来,好让他们尽快上岗。

“毕爱卿,朕命你为工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孙爱卿为工部营缮司郎中,你们共同负责火炮局的研究,有任何需求尽管提出来,朕一并满足,朕希望你们尽管把这‘自生火’和威力更大的火炮给批量制造出来。”

这两个都算是给他们升官了。

毕懋康和孙元化内心欢喜,齐齐跪地谢恩,立下了必定完成的军令状。

朱由检随后看向了徐光启,道:“徐爱卿,朕欲命你为工部尚书,负责安抚京畿之地的流民,组织屯田和推广土豆、红薯和玉米的种植。

并且将那些熟练农夫的生产经验整理成书,就叫《农政全书》吧,朕要刊印出来,推广到各府各县。”

“谢陛下恩典,臣必定用心编好这一部书。”徐光启可太激动了,陛下这是说出了他心存已久的想法。

朱由检相信,用官方的能力推广,徐光启编的《农政全书》一定会发挥出比历史上要好得多的效果。

能够帮助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也算是朱由检为大明做出的功绩之一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