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过萧关初识西夏

高宠告别王维这个大哥,化了三天时间到了蓝田关,见过文子安这位守将。又走了一日到了京兆城即现在的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宋时称京兆城,历史上也曾称丰京、镐京、西京、大兴城、奉元城等,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建炎元年完颜娄室进攻关中,他留一部攻打河中府,自率万骑潜行至上游韩城,趁夜踏冰过黄河,迂回守河宋军侧翼大败宋军,攻下同、华二州,克潼关,建炎二年正月兵临京兆府(长安)。此时京兆府城内的宋军战兵不满千人,京兆府守将唐重知道大势已去,留给父亲一封遗书“忠孝不两立,义不苟生以辱吾父。”后勇战身亡,京兆城失陷。建炎四年八月末,张浚遣吴玠进攻永兴军路,京兆城光复,但好景不长,宋大军在富平慘败,宋军退出关中,紧守四川。

经战乱的京兆城,经过金国的经营,特别是划入刘齐后恢复的较快,但已不复往日的繁华。

从南阳到京兆城高宠走了十天,平均每天走了100多里。亲卫营很努力,速度很快。邓家与钱家的人勉强跟上了高宠亲卫营的速度,虽然辛苦但每个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由于时间的关系,路上事情也多,所以高宠只让队伍在这京兆城休整一天补充物资。因为此去银川西夏的国都还有1500里,只少要半个月,而且路上可能发生各种事,所以高宠预计到西夏的京城兴庆府(现银川)大概要二十天的时间。

从京兆往兴庆府(银川)有东、中、西三条路,东路是通过鄜延府经定边进河套后到兴庆

西路从经来平凉、固原,过中宁,到吴忠,再到兴庆。

中路则经庆阳,过环县、过萧关,穿过大峡谷,后直达吴忠县,再到庆兴(银川)。中路要近得多,但要经过萧关要地。而东西两路情况由于三地势力掺杂,形势更复杂。高宠与钱济琛确定要走中路。

高宠一行用了两天的时间,穿过关中最富饶的阶地平原进入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南的淳化县,这里的地貌与秦岭南有极大的差别,土壤由褐色向黄土过渡,植被稀疏但与高宠现代的地貌仍有较大的不同,时有高大的原生木,植被覆盖着肥沃的土地,是一个原生的草场。

穿过淳化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又走了近六天,经过环县,在城北见到了原大宋知名的北方雄关---萧关。为了更好地了解萧关一带的地理情况,高宠在环县这个小镇上停了一天。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五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现在的萧关是宋朝为了防御西夏,在原先秦的萧关所在地重筑的关隘。汉代的萧关在固原三关口的东南。靖康之后,该关为西夏所占。所以,在关隘之上,除了汉字外,还另书的西夏的文字,“萧关”两字,听说这两字是西夏现国王李乾顺的手书。

西夏是党项人拓跋氏所建,拓跋氏在唐时被赐李姓,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但最终都失败了。宋太宗死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

李德明即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西夏文创制后,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西夏语有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元灭西夏后,伴随着党项族的兴衰荣辱而起落变化,到了明代之后本来面目文字与本来面目民族溶于汉文化之中,黯然灭绝,成为一种“死文字”。由于也说明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强大。西夏只通过书籍石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记。

高宠站在西夏皇李乾顺的手书萧关前,亲历感受这西夏的文明,历史的沉沦变迁。

过了萧关是一条长长的峡谷,穿过峡谷,年前的景色让高宠想起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好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邓妤、钱济琛、邓家兄弟跟在高宠的身边,而黄土高原人烟稀少,而蓬蒿萋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