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杀谁不是问题问题是杀了人要解决问题

朱由检话说完,一脸热切的看向几位在场官员。

官员们各个宦海航行多年,又岂能不明白,既然是重审,那就是对判决有些不同意见了;

审理过程中,又盛赞王化贞,这一点,王化贞可能会被糊弄住,因为王化贞不了解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子;而几位高官不可能被糊弄住,毕竟每天都有奏章批改交流,他们心知,这位少年天子,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又冷场了!

都不说话,那就只能点名了。

朱由检冷笑一声道:“都察院是主审官员犯罪的,那左都御史曹思诚,你来说说,我大明,失陷城池的官员该如何判决,才能让以后的带兵官员尽心竭力,实心办事,把事情办好?”

曹思诚只能出来了。

“皇上,既然是要大臣实心办事,既然说到心,熊廷弼在王化贞丧师失地之时,曾道,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颇有幸灾乐祸之意。广宁失陷,熊廷弼却生嘲笑之意,其心可杀!”

这是王化贞从广宁逃出来,见到熊廷弼时,熊廷弼说的。

直白的讲就是,你六万人全送了,感觉怎么样?

紧接着,曹思诚又道:“王化贞,有忧国之心,无谋国之智;有吞胡之志,而无灭胡之才,其罪可恕。”

好家伙,你个阉党,怎么说起话来东里东气的?

朱由检在来之前就做好的功课,微微一笑直接道:“曹爱卿,言之有理。不妨再说清楚些,像你和你弟弟这样,一门两忠臣的可不多见。”

曹思诚整个人仿佛都被点中了。

他亲弟,在家乡北直隶河间府景州信奉白莲教,在天启二年和白莲教里应外合被抓了个正形,后来曹思诚还写信给抓他弟弟的官员写信,放了我弟弟,我一定报答你……

皇帝竟然都知道了,看来是掌握了证据,要是皇帝此时就以此罪名杀掉曹思诚,那他曹思诚可能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这件事,他就是真的啊,办他弟弟的人,还在官场呢。

之前都只是猜测,这皇帝想翻案,现在又听到皇帝口中浓浓的威胁之意,曹思诚只能改口道:“皇上,广宁失陷,在失陷之前,朝廷早有熊廷弼、王化贞功罪一体的说法,现在熊廷弼已死,这王化贞当杀。”

王化贞也没想到,为何这曹思诚突然改口,痛哭道:“皇上,臣冤啊,臣虽素不习兵,轻视大敌,以至广宁失陷,但臣为大明之心,天地可鉴!况且毛文龙亦是臣超拔,臣若死,毛文龙必不用命,辽人为兵者必溃,西部必解体!”

朱由检听到这话,前半句说的是他王化贞一心为国;后半句竟有浓浓的威胁之意,你朱由检杀了我王化贞,就等着毛文龙叛变吧。

“哈哈哈,王爱卿,不必着急,放下心来,现在还未有定论,且听众位大臣如何说。”

听到皇帝对他的态度仍然是这么温和,王化贞的心再次放下,且看看吧,那就。

接着,朱由检又看向曹思诚道:“若是功罪一体,以后的领兵之臣,就能守好城了?就能不再重蹈广宁失陷的旧事了?”

曹思诚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朱由检不满足于功罪一体,竟是要为熊廷弼翻案,且把罪责都安在王化贞身上。

“这……皇上,我大明以儒家治天下,功罪一体,乃广宁失陷前,先帝亲下的圣旨,后广宁失陷了,这杀王化贞,就必要杀熊廷弼,况且熊廷弼已死……”

朱由检也没想到这曹思诚如此嘴硬,冷哼一声道:“朕的意思很明白了,广宁失陷,并非建奴有多么强大,实乃人祸。杀谁不是问题,问题是以后如何避免因为人祸而使我大明丧师失地!朕说的不够清楚吗?还是你听不懂?”

沉默了一会,曹思诚才道:“皇上,若按照此理,当年若是熊廷弼拥六万大军,据守广宁,必不至于如此大败。”

朱由检见曹思诚这么说,知道他已经将曹思诚压榨到极点了,又转头看向刑部尚书苏茂相道:“你作为刑部尚书,有什么要说的吗?”

苏茂相也没想到曹思诚会反水,但也猜到私下底可能发生了什么。

“皇上,我大明以儒家治天下,若是按照朱子之理,则是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重城失陷,两人都该杀,毕竟朝廷早已严申二人功罪一体;若是按照阳明先生心学之理,王化贞虽无能,但是一片忠心,而熊廷弼,虽然有能力,但他明知蒙古不可信,李永芳居心叵测,广宁人心不稳,却只是侃侃而谈,并未实际解决,坐看广宁失陷,其心可诛!”

朱由检都没想到,道理还能这么讲。

“朕问的是,杀谁,保谁,才能让广宁失陷不至于重演!”

苏茂相想了一会,毫不示弱道:“皇上,熊廷弼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杀熊廷弼,正是朝廷法度所在,儒家法度所在,正是为了警醒世人,不可再如熊廷弼那般置大明于不顾。”

这苏茂相,竟然把儒家都扯出来了。

“诸位大臣,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周应秋,你说。”

一个好好的朝廷领兵文臣,帅才,被这么安排到战场,再找一个啥都不是的来,胜了,功劳分一半,败了,罪责担一半。

朱由检怎么可能忍得下去。

周应秋作为一个阉党,天启年间就尽逐清流,早就是这些所谓清流的敌人了,更何况,现在还被朱由检控制着。

他站出一步道:“陛下,此事,实际上是天启朝首辅叶向高结党营私,派其弟子王化贞到广宁,兼有张鹤鸣作为兵部尚书,三者联合架空熊廷弼。广宁失陷,熊廷弼无罪,叶向高、王化贞、张鹤鸣应为广宁之败负责。”

听到周应秋这么说,朱由检心里好受了一点。

这帮大臣人人都清楚,人人都不说。

扯什么先帝,儒家,那这只能说明,儒家,在明末已经进了死胡同。

只能说明,儒家的思想不足以实事求是,不足以治国了。

一个好的治国之道,应该是能让忠臣良将都各得其位,最大的发挥出他们的才能。

而不是相互扯后腿,能者被弃用,庸者居要位。

朱由检点了点头,继续道:“崔呈秀,你说。”

“陛下,臣赞同皇上所说,若是当初在广宁驻守的是朝廷全力支持的是熊廷弼,而不是将熊廷弼架空,那广宁必不会失陷。”

“崔呈秀,你说,这广宁失陷该怎么判?”

大臣们早就把朱由检的心理揣摩出来了,崔呈秀对朱由检的了解,无疑更深一点。

“臣认为,叶向高已故,张鹤鸣犹在,此等人明知王化贞无能,却因党争故,架空熊廷弼。臣认为,当时之臣,都能预料到广宁之陷,这些人才是该杀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