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金榜题名!

总分十分,六分以上合格,自是后世人,尤其是义务教育时代的人所熟知的常规合格率。

这次考举,刘胜就连出题的难度,都是根据这个合格标准为参照。

——前四道计算题,但凡读过书、启过智,并对律法、对百姓生活有一定了解的,就不大可能做不对;

中间三道诏书默写,但凡不是投身于深山老林的隐士,也大都会有所耳闻。

这七道题,就算他四道计算题丢掉一分半、三道默写题丢掉一分半,也还有四分,属于‘但凡是个文化人,就必定能拿到’的分数。

再从后面三道主观题上拿到两分,这六分便算拿到手,这次考举也就算是合格了。

所以这次考举,或者说是第一轮考举,刘胜要做的其实是甄别。

——甄别这八千多个考生里,有多少连算术都算不明白、税赋都搞不清楚,先皇诏书都没听说过的酒囊饭袋。

至于对功侯、贵戚子弟家中子侄的照顾和优待,则属于考举的保留节目了。

这么算下来,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次考举,以八千多人应考,五千多人通过第一轮考试作为结束。

超过一半的通过率,意味着在这场考举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应考者,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另外还有将近百人,因前七道题拿到满分,后三道主观题也没有太偏题,而即将得到天子刘胜的亲自接见。

而在这次天子与应考士子的面会之前,没有任何人曾预料到:这次的考举,居然还有第二轮······

“如何?”

“可透出什么风来?”

考举结束之后,本因处于盛夏而沉寂的长安城,只似重新开始运转的机器版,快速运转起来。

无数文人士子或亲自、或遣仆从出门,通过自己能想象到的一切渠道,打听去了这次考举的结果。

——提前打听考试成绩,并非是后世人的专利。

自‘考试’这个概念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尽早得知自己的考试成绩,便已经成为了考生们的本能。

就算不这么做,也早晚能知道成绩;

就算距离成绩公布,本就没剩下多少时间。

只是这次,考生们无一例外的失望了。

无论是亲自走上街头,同闲人懒汉长舌妇们打听的,还是遣仆从到处奔走,向‘有关系有门路’的人打听的,甚至是祈求老爹去打听打听的功侯子弟,都无一例外的大失所望。

这次考举,哪怕是华夏历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首次,也还是因为刘胜这个后世来客,而变得无比严肃、制度无比健全。

那些都还没有被人想起、想到的隐患,在还没能开出萌芽的阶段,就已经被刘胜全方位无死角的考试制度所扼杀。

——相比起这个时代,做个小抄、找个替考之类的低端玩儿法,刘胜曾身处的那个时代,作弊技术可就要‘发达’太多了。

自然,曾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得刘胜,应对其这原始时代的考生们,自也就得心应手,乃至是游刃有余。

打听不到成绩,又实在打听不到有用的消息,处于焦虑状态下的考生们,便只得转而去探讨考题。

这,便又是一个本能了:对题。

无论对错,无论记不记得自己的答桉,都先对了再说;

不管对的好不好,也总能为自己找点事做,好环节考试结束,成绩却还没公布出来时的焦虑。

一时间,因参加考举而滞留长安的文人士子们,便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以酒宴、小聚等由头聚在一起,最终,却终还是为考题的正确答桉,而争的面红耳赤。

又或者,是开始寻找门路,找来那三道诏书默写题所出的历代先皇诏书抄录本,然后一阵捶胸顿足。

——除非是提前知道考题,至少也要提前知道会考到诏书默写,否则,这些本就不曾混迹于官场的年轻士子们,是几乎不可能一字不落的默写下某一封完整的诏书的。

就拿去年,先孝景皇帝驾崩后,由窦太后代为颁下的遗诏,以及新君刘胜即位之后的诏书举例;

先皇刘启的遗诏,中心思想,其实也就是下面这几句话:

——朕去见太宗皇帝去了,宗社便留给太子,大家伙儿看在朕这张老脸,和太宗孝文皇帝的面子上,对这个傻小子稍宽容一些吧~

——朕这傻小子还没加冠,所以新君加冠成人前的几年时间里,我汉家由太后掌政~

——朕是太宗皇帝的子嗣,当然也就不会是极尽奢靡的昏君,朕的身后之事,一切都已俭朴为主~

满打满算,先皇刘启的遗诏,想表达的其实就这三句话。

但也正是这三句话,在尚书郎们精益求精的润色之下,各种引经据典,各种咬文嚼字;

最后,便毫无意外的延展为了一篇字数足上千,诏书足有一尺五寸宽、四尺长,字体大小却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长篇大论’。

而在这上千字的诏书内容中,可以提炼出来,或者说是能让人记住的核心,却只是上面那三句话而已······

至于刘胜新君即立之后的诏书,那就更别提了——几乎是每一封诏书,都可以提炼为一句话。

——先皇质朴,但朕是做儿子的,不可能为了遵从先皇的遗愿,而做出不孝的举动,所以先皇的后事必须风光大办!

——朕年纪还小,实在肩负不起代天牧民的职责,便按照先皇说的,由太皇太后暂时替朕扛着这担子。

——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太后,尊长公主为太长公主,把先皇的后宫妻妾遣散出宫。

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句话,却在润色之后被分成了三封各自独立的诏书,并同一时间颁布。

毫不夸张的说:若这个时代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就那三封诏书,刘胜别说是标注‘独立创作’了,连共同创作,都不敢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去。

至于全文一字不差的记住,那就更是离天下之大谱了。

连‘原作者’都记不住全文,这些本就没有准备,平日里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考生们,自然也就不可能记住了;

没记住,考试又考到了,考完又对题了,自然,也就开始无畏的忧虑了起来······

“这次考举,我只怕是无法通过了。”

“——三道诏书默写,都分别有遗漏的部分,想来,是半分都得不到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