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请为家臣

炳耳当然也明白了之前主上所说的,豆腐只是开胃菜是何缘故,因为这些面食,可是能当朝飨的主食吃的!

炳耳在尝过一次后,就彻底抛弃了粟饭,更觉得以前吃的那些麦饭,然是在浪费好东西。

拿着箸筷,子贡尝了一口,只觉得入口筋道柔韧,香麻可口。

他也顾不上君子之仪,三下五除二干掉了一碗,仍然意犹未尽。

这还没完,接着,还有烤熟的炊饼,棕黑色的麦“馒头”等一一奉上,吃得子贡合不拢嘴。

实在撑不下后,他才用绢布擦了擦嘴,感叹地道:“赐也算游历过列国的人,卫地的珍馐,鲁地的粟稻,齐地的海鱼也吃过不少,却是第一次尝到如此美味别致的食物。”

子贡的反应,姬龄已经预料到回到了。

自来春秋后,他就发现,此时华夏人的主食,以粒食为主,也就是将五谷或蒸或煮食用。

甚至中原人形容游牧民族北狄时,就他们“有不食粒者”。

但稻、粟等也就罢了,唯独麦饭因为种皮坚硬,包含的面粉有粘性,蒸煮不易消化吸收,只有舂磨成粉,才能扬其长而避其短。

“食不厌精”,可不是而已。

这些精细的面粉,可以做出的食物花样和口感,是原先单调的麦饭,乃至于粟、梁等都无法企及的,且作为主食,百吃不厌。

在原有的历史上,面食是在隋唐以后,逐渐席卷整个北方地区,唯独南方的稻米能在其攻势下撑了下来,姬龄只不过是用手一推,轻轻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罢了。

不过,他可是知道甘陕一带,将做面手艺玩到极致的地方。对这种原始的擀面,依然觉得不够味,可惜他只会吃不会做。

前些天关上门后,回忆着电视剧上拉面师傅的架势,他亲自示范给炳耳看,结果却是甩了这个“胖子”一脸的面团,于是只能作罢。

既然让子贡验过货,那接下来,就可以谈接下来的计划了。

“子贡,若是将此麦粉交由你来贩卖,可行否?”

子贡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顶着齐、郑几国的巨贾竞争压力,在晋鲁卫之间的贸易路线上赚一笔。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臆则屡中”,对市场的估计极其准确,什么能大卖,什么会亏损,心里都有一笔明细的账目。听姬龄话中的意思,他顿时眼前一亮。

“可!龄君,虽然各地都有用麦子舂成的麦壳,但能如垣乡麦粉般做的这么精细,却绝无仅有!此物若是能卖进士大夫的庖厨之中,必然有价而无市!”

他又沉吟了下来:“只是不知道,此物价值几许?”

子贡已经在心里默默筹算开了。

“在卫地端木氏的庄园里,麦十斗出出麦核屑九又二半斗!”

卫国仿照晋国制度,因此卫国的一石,是现代的六十公斤,十斗为一石,一斗约合六公斤。

对各地粮价和出粒比率牢记在心,子贡的商人色,显露无疑。

姬龄点了点头道:“的确,根据出粉率的不同,价格也不同,精细的麦粉,就贵重难得。”

“今日便将这明细的账目与子贡清楚,十斗脱壳的麦子,根据花费时间和脱麸皮不同,可磨出九斗麦面,方才的馒头,由此制成;也可磨出八斗黄麦面,方才的烤饼由此制成;磨到最精细时,可出七斗白麦面,方才所食的水引饼由此制成。”

子贡略为回忆了一下,的确,这三种食物,口感大有不同。

“所以,还要请子贡帮忙臆测其价值几何。”

姬龄目光灼灼,这也是考察子贡商业才能的一个机会。

子贡习惯性地用指节敲击着案几,当敲到第十下时,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便笑道:“龄君能否告诉赐,您最初是想卖多少?”

姬龄答道:“我是这样打算的,较粗糙的麦面不卖,因为士大夫家中让人夜夜舂捣,也可以得到。”

“较细腻的黄麦面,一斗换粟米一石(十斗)……最精细白麦面,一斗换粟米二石(二十斗)!你看可行?”

子贡闭着眼睛微笑摇头道:“不行。”

姬龄眉头大皱,难道子贡觉得太贵?

这是他的底线了,若是再便宜,赚头就不大。

谁知道,子贡却睁开了眼睛,双目闪烁有光。“赐的意思是,这价格太低了!”

“三石!”在听到子贡报价时,姬龄都惊了,长大了嘴巴,却差点咬了舌头,说好的仁义儒商呢?

真是黑心啊!

他心中只剩下了这个词。

他方才已经过了,一斗白麦粉的原料不过一又半斗脱壳的麦子。

加上牲畜、人力、器具磨损、运输、市税等,最终的成最多也就二斗麦。

可如今,子贡却要一斗卖三十斗

利润超过十五倍!

子贡却一副无辜的表情:“龄君别这么看着我,耕田之利,也有十倍,晋国赵、韩氏三族的珠玉之赢,甚至可达百倍。如今我等只赚十五倍的利润,已经是仁义之极了!”

此人果然是在商言商啊!

姬龄心中暗道,哪有你的那么夸张。

农夫的耕田之利,被土地的所有者贵族和官府盘剥后,能有五倍就不错了。

力田疾作,却不得暖衣馀食,如何能相提并论?

至于珠玉,的确是百倍之利,但获取也比随处可见的麦子难上百倍,更容易垄断,不是他这种领主能过问涉及的,不也罢。

子贡之所以喊出了这么一个看似极贵的价格,是因为他往日做生意,走的也是“好废举,与时转货资”的路子。

即贱买贵卖,根据时令不同改变路线的货物种类,既然这东西天下仅在成乡出产,卖得贵点,也不过分。

姬龄和子贡商量着,麦粉当然是要作为奢侈品卖的,最初的买家,自然是要找那些吃腻了粟米稻饭的贵族了。

姬龄最初还担心士大夫们会不买帐,但子贡却保证,那些贵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经常出百金求各地山野珍馐,类似的生意,他过去几年间见过不少。

其余的肉、鱼、菜的花样且不,光是主食,就有“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裸,南海之黑黍”的法。

既然能费尽心思去寻找这些,肯定更会就近选择麦粉。

至于他们会不会为了用粟米换取麦粉,而加大对自己治下国野民众的压榨,那就暂时不是子贡和姬龄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其实,姬龄也希望贵好,因为这生意长不了。

虽然现在石磨就姬龄的地盘上有,但这东西原理并不复杂。

姬龄与子贡商量完商业上的事情,便带着子贡回到了乡寺,并与子贡商谈下一步发展计划。

虽说姬龄没有提出招揽子贡的意思,可自子贡来到垣乡,姬龄自然是知道子贡的意思。

等二人畅谈完,姬龄方才带领家臣恭敬向子贡行了一礼:“子贡来帮助我,这是处于朋友之谊,可我却不能为子贡提供高官厚禄,这是我的错啊!

可怜子贡一身才华,竟屈居与我,龄无以为报,只能以国士之礼待之。”

“请子贡暂居我家臣,为我理清税赋,管理商事,等有机会我一定想国君举荐子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